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越来越成为人们口中的热点话题,同时也越来越引起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相应地针对现实情况出台了各种解决办法来进行治理,本文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来简要论述下“为官不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性以及治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为官不为 表现 危害性 治理
“为官不为”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在治理官员贪腐问题的过程当中,官员不作为也随着贪腐浮出水面,且上升到一个越来越高的高度,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门从事“为官不为”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从“为官不为”的概念界定、表现,危害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几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一种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待“为官不为”。
一、“為官不为”概念的界定
研究“为官不为”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界定“为官不为”,简单理解就是官员不作为即在本应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力尽责地完成上级传达的工作指令,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应尽的职责。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于“为官不为”定义界定相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当属王郅强、林昂扬所界定的,即指的是领导干部在其岗位上没有按照岗位要求有所作为,或者其履职效果与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之间差距较大[1]。其定义界定的范围为领导干部,笔者认为其界定范围不应仅局限于领导干部,更应该放宽范畴,具有从事政务活动的人或本身职业就是从事政务活动的人都应该涵盖在“官”的范围之内,只要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都应该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二、“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及生成原因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为官不为主要可以分为不想为、不敢为、不善为、不能为四个具体表现形式,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反腐震慑力大导致官员不敢为
“为官不为”在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腐工作之前,一直是处于一个比较隐匿的状态,不为人了解和重视,全民的焦点在于官员是否进行了贪污,贪污的金额有多大,当反腐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之后,中央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了官员是否作为问题上,由中央作为主导,全民开始关注并热议这个发生在自身周边的现实问题。有些官员实质上是敢作为的,但由于中央反腐力度大,反腐的范围更是涉及到全国的各个角度,大到中央的“大老虎”,小到乡镇村的“小苍蝇”,在这种高强压力下,生怕办错事就被上级给盯上,且从事政务活动的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本就谨慎又谨慎,同时在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作祟下,即使想为也自然不敢为。
(二)自身本领缺乏导致官员不善为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才干脱颖而出,处于领导职位由于对现代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彻底再加之思想保守、陈旧,无法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节奏以及掌握新型的领导和管理方法,无法胜任岗位的职责要求,但却在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原岗位,就会导致能力本领恐慌却长时间占据工作岗位,久而久之,会造成整个组织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无论何种职业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过程,部分官员对于学习新本领处于极度抵制和厌烦的状态,即使能够学习也会想尽办法逃避,即使想为也会因为能力的极度缺乏而就此作罢。
(三)思想政治觉悟低导致官员不想为
政治生态中存在最多的现象就是“孙连城”式的官员,就想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太平日子,不贪也不占,每天掐点上下班,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视若无睹,只想一心扑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除了“孙连城”式的喜欢看星星,还有喜欢摄影、钓鱼、研究茶艺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及其不认真,有自己的一套小办法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对下狐假虎威苛待下级,如此“庸官”随处可见,究其原因是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低,没有意识到身为国家和人民的公仆其职责所在,浑浑噩噩,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和信任肆意浪费和践踏,同时白白深受党多年的教育和培养。
三、“为官不为”现实危害性
(一)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运行效率
官员“为官不为”最能先察觉的是人民群众,体现在诸多的为群众办事上,对群众接待不热情、办事不走心,态度太敷衍,个别人员的办事态度和行为能瞬间取代政府在群众心里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官员办事不走心,群众诉诸无门,内心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自然会告知周围人群,警惕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久而久之对于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是极大的损害,没有人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能为百姓办事情的政府,更不会有人以身试法,一个不受公众认可的政府是无法稳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同时官员的长久不作为会导致政府的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同时还会影响单位内部团结,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协同力和战斗力[2]。
(二)阻碍党建工作的发展,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为了提升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了多项党建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强化自身的党性,同时也为了塑造一支更加强劲的干部队伍,在这些教育活动的强化下,依然有部分官员选择不为,首先是自身党性薄弱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于党中央活动不认可、不支持,认为开展任何党建活动都与自身无关,置若罔闻,党建工作实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反响,会使党建沦为一场形式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建工作发展,没有一支优秀的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也就无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所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伟大性的国家民族计划,而在总目标的要求和指引下要求建立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无法完成高素质队伍的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就没有优秀合格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为官不为”会阻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开端,会使得开端就无比困难,同时还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干劲和信心。 四、“为官不为”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维修养
要想解决官员的“为官不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即官员的思想意识问题,思想和态度不扭转,即使作再多努力也没有成效。必须使其意识到自身是为忠于党和人民的并且要认真负责。“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坚持真理,忠于党的伟大事业,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而奋斗终身[3]”。我国目前对于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一个相对零散,较浅的状态和程度,以最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官员意识上和思想上的标杆,同时结合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学习,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从传统文化中感知时代的任务和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的公仆。
(二)强化官员业务能力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官不为”的一大成因在于领导干部没有过硬的本事和领导力,即使有心想为也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根据整体状态有目的性地开展关于干部业务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教育,根据专业要求邀请社会第三方对其进行培训,例如高校当中的教授、专家学者,这些人往往掌握着最新的社会的动态前沿,再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领导干部在知识素养的缺乏是一剂强心针,除了知识修养的补充,还应注重实践锻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挥。结合时代的发展,学会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创新管理方法,增强自身的本領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三)健全有效的约束问责机制
对于“为官不为”问题还没有严格的惩处制度,对于犯错且被抓到现行的人员的惩治程度还是相较宽松,即使被惩处了依然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官员需“重拳”出击,除了事后的强制问责之后。官员的日常规范也需加强管理,许多官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所事事,靠手机电脑消耗日常,已是一种政治常态,加强对官员日常行为的规范的巡视,约束官员的言行、工作态度,已达到肃清政治风气的目的。
五、结语
“为官不为”问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困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难题,考虑到各种现实条件和自身问题的隐形性质,治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国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程中的这块“绊脚石”,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郅强,林昂扬.“为官不为”的表现、诱因及其治理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71.
[2] 郑中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J].重庆行政,2019,20(03):65-67.
[3] 徐霞.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J].党史文苑,2013(06):37.
作者简介:张国晨 出生:1994.12.25 籍贯:天津市宁河区
工作单位:燕山大学 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 职称:无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为官不为 表现 危害性 治理
“为官不为”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在治理官员贪腐问题的过程当中,官员不作为也随着贪腐浮出水面,且上升到一个越来越高的高度,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门从事“为官不为”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从“为官不为”的概念界定、表现,危害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几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一种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待“为官不为”。
一、“為官不为”概念的界定
研究“为官不为”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界定“为官不为”,简单理解就是官员不作为即在本应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力尽责地完成上级传达的工作指令,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应尽的职责。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于“为官不为”定义界定相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当属王郅强、林昂扬所界定的,即指的是领导干部在其岗位上没有按照岗位要求有所作为,或者其履职效果与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之间差距较大[1]。其定义界定的范围为领导干部,笔者认为其界定范围不应仅局限于领导干部,更应该放宽范畴,具有从事政务活动的人或本身职业就是从事政务活动的人都应该涵盖在“官”的范围之内,只要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都应该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二、“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及生成原因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为官不为主要可以分为不想为、不敢为、不善为、不能为四个具体表现形式,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反腐震慑力大导致官员不敢为
“为官不为”在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腐工作之前,一直是处于一个比较隐匿的状态,不为人了解和重视,全民的焦点在于官员是否进行了贪污,贪污的金额有多大,当反腐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之后,中央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了官员是否作为问题上,由中央作为主导,全民开始关注并热议这个发生在自身周边的现实问题。有些官员实质上是敢作为的,但由于中央反腐力度大,反腐的范围更是涉及到全国的各个角度,大到中央的“大老虎”,小到乡镇村的“小苍蝇”,在这种高强压力下,生怕办错事就被上级给盯上,且从事政务活动的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本就谨慎又谨慎,同时在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作祟下,即使想为也自然不敢为。
(二)自身本领缺乏导致官员不善为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才干脱颖而出,处于领导职位由于对现代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彻底再加之思想保守、陈旧,无法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节奏以及掌握新型的领导和管理方法,无法胜任岗位的职责要求,但却在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原岗位,就会导致能力本领恐慌却长时间占据工作岗位,久而久之,会造成整个组织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无论何种职业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过程,部分官员对于学习新本领处于极度抵制和厌烦的状态,即使能够学习也会想尽办法逃避,即使想为也会因为能力的极度缺乏而就此作罢。
(三)思想政治觉悟低导致官员不想为
政治生态中存在最多的现象就是“孙连城”式的官员,就想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太平日子,不贪也不占,每天掐点上下班,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视若无睹,只想一心扑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除了“孙连城”式的喜欢看星星,还有喜欢摄影、钓鱼、研究茶艺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及其不认真,有自己的一套小办法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对下狐假虎威苛待下级,如此“庸官”随处可见,究其原因是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低,没有意识到身为国家和人民的公仆其职责所在,浑浑噩噩,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和信任肆意浪费和践踏,同时白白深受党多年的教育和培养。
三、“为官不为”现实危害性
(一)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运行效率
官员“为官不为”最能先察觉的是人民群众,体现在诸多的为群众办事上,对群众接待不热情、办事不走心,态度太敷衍,个别人员的办事态度和行为能瞬间取代政府在群众心里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官员办事不走心,群众诉诸无门,内心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自然会告知周围人群,警惕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久而久之对于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是极大的损害,没有人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能为百姓办事情的政府,更不会有人以身试法,一个不受公众认可的政府是无法稳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同时官员的长久不作为会导致政府的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同时还会影响单位内部团结,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协同力和战斗力[2]。
(二)阻碍党建工作的发展,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为了提升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了多项党建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强化自身的党性,同时也为了塑造一支更加强劲的干部队伍,在这些教育活动的强化下,依然有部分官员选择不为,首先是自身党性薄弱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于党中央活动不认可、不支持,认为开展任何党建活动都与自身无关,置若罔闻,党建工作实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反响,会使党建沦为一场形式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建工作发展,没有一支优秀的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也就无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所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伟大性的国家民族计划,而在总目标的要求和指引下要求建立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无法完成高素质队伍的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就没有优秀合格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为官不为”会阻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开端,会使得开端就无比困难,同时还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干劲和信心。 四、“为官不为”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维修养
要想解决官员的“为官不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即官员的思想意识问题,思想和态度不扭转,即使作再多努力也没有成效。必须使其意识到自身是为忠于党和人民的并且要认真负责。“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坚持真理,忠于党的伟大事业,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而奋斗终身[3]”。我国目前对于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一个相对零散,较浅的状态和程度,以最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官员意识上和思想上的标杆,同时结合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学习,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从传统文化中感知时代的任务和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的公仆。
(二)强化官员业务能力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官不为”的一大成因在于领导干部没有过硬的本事和领导力,即使有心想为也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根据整体状态有目的性地开展关于干部业务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教育,根据专业要求邀请社会第三方对其进行培训,例如高校当中的教授、专家学者,这些人往往掌握着最新的社会的动态前沿,再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领导干部在知识素养的缺乏是一剂强心针,除了知识修养的补充,还应注重实践锻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挥。结合时代的发展,学会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创新管理方法,增强自身的本領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三)健全有效的约束问责机制
对于“为官不为”问题还没有严格的惩处制度,对于犯错且被抓到现行的人员的惩治程度还是相较宽松,即使被惩处了依然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官员需“重拳”出击,除了事后的强制问责之后。官员的日常规范也需加强管理,许多官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所事事,靠手机电脑消耗日常,已是一种政治常态,加强对官员日常行为的规范的巡视,约束官员的言行、工作态度,已达到肃清政治风气的目的。
五、结语
“为官不为”问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困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难题,考虑到各种现实条件和自身问题的隐形性质,治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国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程中的这块“绊脚石”,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郅强,林昂扬.“为官不为”的表现、诱因及其治理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71.
[2] 郑中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主要危害及提升路径[J].重庆行政,2019,20(03):65-67.
[3] 徐霞.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J].党史文苑,2013(06):37.
作者简介:张国晨 出生:1994.12.25 籍贯:天津市宁河区
工作单位:燕山大学 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 职称:无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