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指涉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
一、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是无法独立形成阅读能力的,其必通的途径是大阅读。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篇目。试想,当学生积累阅读了上百万文字,必然会对薄薄一本语文教科书轻车熟路,“课文无非是例子”,那么这些例子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那么,如何进行大阅读实践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
在具体实践中,我在早上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起步较难,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
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如周一、三、五阅读课不读连环画、漫画,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那么时间一久,图书的资源怎么丰富呢?我利用四级联系的图书网: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个人图书角——家庭图书架构成了图书网络。个人图书角其实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十余名学生聚集了一些书籍面向全班借阅,这恰是最易满足学生阅读兴趣的地方。
中午有半小时是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每当这时,便是学生一天中最翘首期盼的时候。中低段识字量少,是否就读一些相同层次的文学作品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高一个层次的文学作品。比如三年级,我为学生读的有原著的(非改编成浅显的)儿童读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要选择那些故事情节性教强的文章,这样读的时候才能引起并保有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吸引,由喜爱故事产生对书籍的热爱。
通过“大阅读”和“美读时光”,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一年下来,班级里喜欢阅读课或比较喜欢阅读课的占93、75%,对于美读时光,学生是90、06%选择喜欢,0、94%选择比较喜欢,没有人认为不喜欢。男女生在中段阅读偏向就开始有差异,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男学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教师在挑选为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时,还要适当考虑性别差异。
二、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学生观察生活,需要教师刻意引导,看似无痕,其实别有匠心。一天清早,我问同学们:“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第几个春天啦?”“嗯,第二个。”“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份春天的礼物。”学生都迫不及待起来,眼睛里满是期待,情绪高涨。当一大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出现在教室里,便不时响起惊喜的呼声。“她可需要同学们好好照顾,并为她记好成长日记呢!第一朵花开放、为花浇水施肥、全部花苞开放的时候……都是一篇篇最有趣的日记呢!”随着郁金香的成长,春天的礼物(一)、(二)、……不断地在学生的日记里延续了下去。
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校门口修建的路上,学生写“骑在这条修建的路上,我就象只袋鼠不停地蹦窜”;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看着温柔的星星,把它当成了妈妈的眼睛”……充满生活情趣的话于是在日记里源源不断地出现。
语文素养的培养,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都是重视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齐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着更广阔明丽的天空。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指涉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
一、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是无法独立形成阅读能力的,其必通的途径是大阅读。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篇目。试想,当学生积累阅读了上百万文字,必然会对薄薄一本语文教科书轻车熟路,“课文无非是例子”,那么这些例子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那么,如何进行大阅读实践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
在具体实践中,我在早上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起步较难,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
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如周一、三、五阅读课不读连环画、漫画,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那么时间一久,图书的资源怎么丰富呢?我利用四级联系的图书网: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个人图书角——家庭图书架构成了图书网络。个人图书角其实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十余名学生聚集了一些书籍面向全班借阅,这恰是最易满足学生阅读兴趣的地方。
中午有半小时是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每当这时,便是学生一天中最翘首期盼的时候。中低段识字量少,是否就读一些相同层次的文学作品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高一个层次的文学作品。比如三年级,我为学生读的有原著的(非改编成浅显的)儿童读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要选择那些故事情节性教强的文章,这样读的时候才能引起并保有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吸引,由喜爱故事产生对书籍的热爱。
通过“大阅读”和“美读时光”,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一年下来,班级里喜欢阅读课或比较喜欢阅读课的占93、75%,对于美读时光,学生是90、06%选择喜欢,0、94%选择比较喜欢,没有人认为不喜欢。男女生在中段阅读偏向就开始有差异,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男学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教师在挑选为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时,还要适当考虑性别差异。
二、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学生观察生活,需要教师刻意引导,看似无痕,其实别有匠心。一天清早,我问同学们:“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第几个春天啦?”“嗯,第二个。”“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份春天的礼物。”学生都迫不及待起来,眼睛里满是期待,情绪高涨。当一大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出现在教室里,便不时响起惊喜的呼声。“她可需要同学们好好照顾,并为她记好成长日记呢!第一朵花开放、为花浇水施肥、全部花苞开放的时候……都是一篇篇最有趣的日记呢!”随着郁金香的成长,春天的礼物(一)、(二)、……不断地在学生的日记里延续了下去。
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校门口修建的路上,学生写“骑在这条修建的路上,我就象只袋鼠不停地蹦窜”;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看着温柔的星星,把它当成了妈妈的眼睛”……充满生活情趣的话于是在日记里源源不断地出现。
语文素养的培养,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都是重视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齐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着更广阔明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