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平台动画对传统动画片创作的启示

来源 :中国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媒体的盛行,不仅改变了传统观众的属性,让观众成为用户,更促进了影视内容创作的新变化.从动画的细分领域来看,流媒体的算法推荐、非线性以及互联网中横纵向的互文性等特点促使动画的外部创作机制发生了鲜明变化,创作的内部美学表达也有了更细化的发展创新.本文在对流媒体时代动画创作机制与美学表达新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探讨其为中国未来动画发展带来的启示.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剧场艺术通过媒体转介闯入大众视野,电视艺术亦不断“入侵”剧场艺术空间,寻求更多角度、现代化的融合创新之路.本文试析剧场艺术对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拓宽新内容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为催生更多综艺节目新形态、实现更广泛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将短视频微内容与剧集故事性相结合的网络微短剧于2020年迎来了一轮平台规模化发展热潮,成为网络视听节目的正式类别之一.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面临着属性未明、内容品质不高、商业模式不成熟等多重问题的网络微短剧还难以真正称为新的内容风口,但其在提供创作者主体性表达空间、应对平台困境及满足用户视听消费需求方面显现出了相应价值.
目前国内的剧本杀游戏成为年轻人社交娱乐的方式之一,无论是线下的剧本杀游戏还是线上手游App都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剧本杀的火爆与近年来悬疑剧和悬疑综艺的热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三者在叙事方式上均呈现出了游戏化的特征.本文将大众传播的游戏化理论和叙事学相结合,对悬疑综艺、悬疑剧和剧本杀的游戏化情节设计与叙事策略进行探究.与此同时,也将对三者之间展开的跨媒体叙事进行分析.
在融媒化传播格局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适应变局,突破“中心化”传播特点、改变“程式化”播出流程、打破“链条式”收视惯性,从文化内容输出的贴近性、文化内涵呈现的多样性、文化传统传播的宽泛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媒化发展路径,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大众审美需求形成优势合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联动和多维化探索,为弘扬优秀文化、筑牢文化自信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由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纪录片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制作的系列纪录片《职业挑战》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互动,完成了中国形象的“自塑”“他塑”与“共塑”,从而使得有关扶贫、环保、教育的中国故事“超越中国”“超越故事”,最终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并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本文以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为研究对象,从“记”与“忆”两个角度,对文献纪录片的历史记忆书写进行讨论.《山河岁月》在建构党史记忆空间时,对影像语言的使用呈现出以“人”为主体的细节化、情感化话语特质,同时影像文本对历史场景的重构,在将观众带回历史现场之际,内化着一种关于民族国家的情感认知.这种“小写历史”的话语取向及以“人民性”为核心理念的创作导向,彰显出该片在进行历史叙事时有着明确的方法论和史学考量.
由于中西方艺术传统和美学追求的不同,“中国学派”动画与美国动画在造型和运动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将这两者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流动的线条”和“弹性的团块”,并追根溯源,从传统艺术的传承、动画审美意识的变迁、创作手法的发展等层面,对这两种美学特征进行系统化的剖析和比较.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其空间建构逻辑按照从地理空间营构到社会景观生产,再到时代记忆呈现的顺序进行,空间的建构方式则主要采用了“修复”与“对比”两种方式.现实题材电视剧通过人物形象与空间图景的互动呈现时代记忆,搭建起个体、集体、时代之间的记忆桥梁.
近年来,“她题材”视听节目 注重凸显女性力量与自我价值意义重塑.这些节目打破此前“男权凝视”下视听节目的创作意识,争取到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话语.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梳理近年来“她题材”视听文艺节目展示的女性群体症候,以《三十而已》《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为案例,解析近年来影视市场在女性主义价值呈现方面的转向.
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模糊了纪录片与非纪录片的边界,混淆了纪实与虚构的界限.其在互联网的传播效益其实与纪录片本身的价值关系不大,更多是借由网络平台完美迎合了“网生一代”受众的消费倾向与娱乐需求.一旦这种风格成为主流,将对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产生冲击.该片存在的以消解历史来制造娱乐、以文化快餐来解构深层意义等历史文化问题需要正视.在当下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共存交叠中,纪录片本身的界定更需要澄清和重申,保证影像素材的索引性、尊重与敬畏历史等纪实手法和真实理念更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