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融入自己的思想,作品才会有灵魂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正中浓密但不突兀的络腮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性豪放不拘,很有艺术家的气度。谈到紫砂壶,张正中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千万不要把紫砂壶当做另类艺术,其实在艺术层次上它和书画、雕塑等并无二致,只是媒介材料、工具、表现工艺角度不同,它是完全可以和所有艺术品项放在同一个天平来评论的。”他善于从生活的大视角来定义艺术:“当一道料理端上桌的时候,你可以单纯地把它想成一道食物,但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这种论点可以套用到任何事物上,而完全取决于你想用那个角度去思考它。”言语间饱含哲理。
  曾有评论家在研究张正中的作品时,引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张正中的紫砂技艺从“壶”升华至“非壶”的境界,这与张正中独特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
  张正中始终认为,紫砂艺术基础技法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十年工夫是练不出来的。紫砂工艺性极高,不易掌握,而制作紫砂壶的最高境界则是忘记所谓的“技法”,将其内化成制作者的本能,有心而生、有心而制。但是,现在的紫砂壶制作多是停留在工艺上,缺乏内化的过程;同时,大量的模具也使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
  其实紫砂对技艺的依赖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历朝历代中,紫砂都占据着较高的文化地位,是文人墨客的赏玩物。而文人要求的高品质,也造成了对紫砂艺术的一大错误认知,即认为紫砂壶的品质高低完全取决于技法。因此,演变成只争技巧高低拙劣,忘记了创新才是艺术的根本。古今中外有太多制壶者因拘泥于钻研技法,而不知道该如何从“形式”中走出来,并因此迷失了作品最重要的关键——创作者的思想,扼杀了创新与突破的无限可能。“技法”是进入紫砂世界的“根”,但是要如何“破土重生”更是所有制壶者、乃至是艺术家终生须追求的课题。“好的紫砂壶不仅要有好的材料和工艺,还要有创作者的思想,有思想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培养技法是制壶基础,忘掉技法是创新开端。”
  紫砂发展到目前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张正中站在一定高度后的这种回望与反思就显得很有价值。
  他鼓励后辈不只要钻研技术,更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回归创新。紫砂技术虽独一无二,但艺术地位仍相对较弱,加强其艺术地位,成为“我”辈中人不可承受之重与终身的职志。一个创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才会成为有灵魂的作品。”这是张正中艺术之路的中心理念、创作的灵魂支柱,也是他创造不朽巨作的根源。
  张正中拥有广阔的艺术视野。他强调,紫砂不应只局限在“只能做壶”的框架中。传统的认知中,紫砂壶是公认适茶性最高的茶具,而紫砂泥也是可塑性最高的材质;但若能跨越这层藩篱而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紫砂就是紫玉的境界了。张正中曾以紫砂工艺来创作出抽象意境的陶瓷,并入选全国美展,让紫砂呈现出新的生命与形状。这种结合现代艺术的手法,最终开创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并获得了极大成功。
  艺评家何平博士曾说:“张正中的紫砂艺术之路,是从潜心研究老前辈的经典开始的。”但他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从模仿中去体会、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结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精神以及紫砂独特技艺,最深刻地了解这件艺术品真正欲传达给世人的思想,并从中领悟出自己的一套做法。正是他的谦卑而敢于大胆尝试,造就了其今日不凡的地位。
  张正中的紫砂情怀也体现在对紫砂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及对紫砂功能属性的熟练把握上。他表示“虽然大的拍卖有专场,但它的门槛高了些,因此还没有形成大众的普及。不像绘画和雕塑的认识直接,品鑒紫砂需要一定的常识。它的文化内涵是有门槛的,老百姓只是用它喝茶,真正认识到其中价值的人不多。”
  多年的实践,使他对于紫砂的属性非常熟悉。“紫砂的包容性非常强,和金属、玻璃、陶瓷等材料比较,紫砂壶泡茶的效果最好;茶的回旋和展开性,都是通过紫砂发挥得最好。此外,它还有透气性和保温性。”
  张正中认为,“泡茶的过程,就是舒缓精神的过程。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神经绷得太紧,喝茶可以让快节奏的生活找到一个安静点,给自己心灵找一个沉静的地方。这也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紫砂壶自从明代诞生以来,除了用作喝茶的容器,还经常被文人雅士赋予美好的意义,而这种美好的意义并不是空穴来风,从紫砂壶创作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美好寓意都是由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衍生演变而来的,要想将具象的生活事物抽象成紫砂美好的寓意,需要作者对于紫砂文化有着真正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在制作中进行创新与研究,将艺术、传统与精神三者相互融合,才能最好地做出一把富有美好意蕴的紫砂壶。  “福临八方壶”(见图1)
期刊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饮茶习俗的不断改进,茶器也不断革新更迭,宜兴紫砂壶因其实用美观,又有文化内蕴,还能欣赏、摩挲把玩,体味艺术趣味、陶冶思想情操,故而备受人们的追捧,更缘此形成独特的紫砂文化,并在中国的民俗文化发展中据有一席之地。  紫砂壶的发展繁盛,跟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密不可分,更与制作者的文化理念相辅相成。当我们回顾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时,不难发现它们无不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是制作者技
期刊
宜兴的五色土,造就了紫砂壶艺术之美,简约是美的极致表现之一,一把光润古雅、莹润如玉、造型简约的紫砂壶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以及心灵的升华。线条的运用在茶壶创作中很常见,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反映出艺人对容体的真实情感,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使壶器上的线条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期刊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从普通的实用品升华为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具的艺术品,源于其特殊的造型艺术,人们通过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赋予它独一无二的情感和艺术生命力。它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美感,又将外在形象和人文内涵相互组合,表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性。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茶具,紫砂壶本身便具有工艺品的美学效果,又因其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它的文化性能便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受世人喜爱
期刊
紫砂壶的造型变化万千,紫砂素器的美是材质、造型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古代文人将紫砂壶誉为人间珠玉,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时光历炼中依旧美不胜收。每一把看似简单的紫砂壶,无不凝聚了制壶艺人的创作智慧,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泥的捶打、火的淬炼,最终成型。紫砂茗壶不仅具备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迪。  人文内涵是体现一把壶的重要表现内容,“笑樱壶”(见图1)对文化内涵的阐述非常清晰。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艳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紫砂壶既是品茗泡茶的实用器具,又是汇聚文化内蕴的精神产品,透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满足人们不同的品茶情趣和审美需求,以产生人与壶的交流共鸣。  紫砂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壶艺创作者而言,“有形亦有蕴”是一个
期刊
纵观历史發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紫砂艺术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涵韵。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激发着紫砂艺人的创作思维与精神意境,并通过紫砂艺人对于紫砂泥不同形态的完美塑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可以说,紫砂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
期刊
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集实用与艺术、造型与装饰、思想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纵观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以紫砂壶为突出载体的紫砂陶艺,充分继承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丰富的造型、多彩的装饰来诠释壶艺精髓,可以说,造型和装饰是紫砂壶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当我们开始创作或鉴赏一把紫砂壶的时候,通常便是从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来具体进入的,造型是实际存在的必然实体,而装饰更是讲究运用发散思维,对整把壶进行艺
期刊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已走过几百年的历程,并逐渐从实用茗器转变为集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历经漫长的岁月凝练,以独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传统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演变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紫砂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1 造型设计  中国人自古崇尚“天圆地方”的思想,在造型上也沿袭此观点,紫砂壶分为方器和圆器两种基本形制。行话说:“一方抵十圆”,足见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之
期刊
宜兴紫砂陶作为一种赏用兼具的器物,雅俗共赏,上可登庙堂殿宇,下可伴平民生活,同时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紫砂的脚步不止于此,读了由法国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写作、宜兴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先生主编出版的《宜兴紫砂陶对欧洲的影响》后,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十七世纪初,紫砂陶就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开启了传奇的旅程。  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古陶瓷尤其是东方陶瓷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