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典一条“安静”的通道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朋友们一起喝茶,议及电影。我问大家喜不喜欢看《阿Q正传》《一江春水向东流》《天涯歌女》《城南旧事》《老井》等经典影片,一朋友说:现在谁还看这个啊!时代都隔得那么远了,要看也该看与当下的生活相关的。
   这位朋友对电影的选择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他在乎的是对眼前的生活有不有用,而不是对我们的生命有无意义。
   对文艺经典持功利主义态度的,绝非只有我的这位朋友。我在大学里教中国现当代文学,每个学期上课之初都会给学生开列一个经典作品书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可是到了期末考试,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将《白鹿原》说成诗歌,把《马桥词典》看成戏剧,明摆着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要说这些学生完全没有读书,也不是事实,他们中有热衷于读青春小说的,有天天挂在某部网络作品里的,他们真正缺失的是对文艺经典的应有的敬意。
   文艺经典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艺术概括,不可能给当代生活直接开药方,然而,经典的价值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其一,经典往往是其时文艺作品的集大成者,融汇着当时最广泛的生活、最深刻的思想、最精湛的艺术手法,最能折射其诞生的时代。其二,它们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焕发着强大的引领人类精神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超出了文艺本身。其三,好的经典作品具有广阔的可诠释性,憨厚的人看到真,仁慈的人看见善,心灵纯洁的人体会美,这种可诠释性不会过时,构成了经典的永恒魅力。假若我们不是抱着功利目的或者看热闹的心态去关注经典,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走近经典而变得优雅。
   受众疏离经典,原因多多。其一,经典博大精深,相对难以理解,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欣赏、阅读文艺的时间碎片化,相比之下,非经典、缺内涵的东西可能会让少数人觉得更轻松。其二,文艺的经典化需要一个过程,时间鉴别着经典的真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受众对经典所处时代的理解,无形中会让少数赶潮流的人敬而远之。不过,在我看来,受众对经典的疏离,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少数文艺从业者的浮躁。如今这个时代,花花绿绿的东西实在太多。不说别的,单说我熟悉的文学领域吧!有的作者没有一篇作品产生过全国性影响,甚至一年一度的国内文学年选都没上过,却可以加入这个文学团体那个文学组织,获得各种文学荣誉,出入高大上的场合,被人恭维成所谓“著名作家”。与这样的作家、作品接触多了,受众如何相信文艺的价值?又怎么可能及时从某些浅薄的作品中抽身,一路寻找落满灰尘的真正经典?
   經典永远是经典,它的高贵足以乳养一代代灵魂,长久漠视经典会造成一个民族心灵的粗鄙与急功近利,其伤害是隐形的、无法弥补的。要使民众走近经典,我们必须做两个工作:一是以有效机制将经典不断推向国民视野;二是大力压缩各种不必要的文艺评奖、文艺扶持项目,让有实力、有创新意愿的文艺家静得下心,认认真真去准备、创造每一部作品。实践告诉我们:文艺永远需要宽松的相对安静的创作环境,只有经历时间的严酷风雨,经过世道人心的铁面无私的审视,经典才会脱颖而出。
  杨树山/图
其他文献
“新枷”等十二則
期刊
愉悦,《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喜悦。逾,《辞海》释义为:越过。《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晋书》:“越检之行,情理俱亏。”闲、检,都做规矩法度解,旧谓不守礼法,越出规矩为“逾闲荡检”。   某些腐败分子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因过度愉悦而逾越法度红线,从而撞高压线者屡见不鲜。纵观贪腐官员的犯罪心路历程,普遍存在虽高官厚禄却仍铤而走险、大贪特贪的“悖论”。   不久前,从网上看到某贪
期刊
名片的作用是自我介绍,一般包括姓名、职位、住址及联系方式。身份煊赫者则要加上自己的学历学位、高级职称及诸多官衔和所获得的荣誉(如国务院津贴享受者之类)。有的名片印的密密麻麻,仅官职一项就看得你眼花缭乱,可谓牛气冲天。真正牛气冲天的人反倒無须印名片。   应该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好些人退休后始终不忘在职时的辉煌,印名片时仍把历任的最高官衔一一罗列其上,生怕自己曾经的光辉淹没于历史的星空。   人生
期刊
世间几乎没有喜欢谎话的人,却不时会见到有人撒谎。熟人经营着一个百货批发部,家产大约数千万元。某次,一位亲戚找他借10万块钱建房子,在电话里说得情真意切,我以为他会答应,不料,熟人拒绝了,对亲戚说:“我前几天刚好加入了一个地产项目,手头的流动资金全部投进去了,对不起。”我问他:“你何时投资房地产了?”熟人回答:“确实没有,我是找个借口,这个亲戚家里很穷,我已经借了20万给他,说好5年以内还清,现在都
期刊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家族中,介于黑白之间有个“灰色地带”。灰色比黑亮,却比白晦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些人就处在“灰色地带”。   身体没有明确疾病,一日三餐正常,但精神活力不足,适应能力下降,隔三差五,有些这疼那痒。   夫妻看似风平浪静、和平相处,实则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徘徊在离与不离之间。   做人爱占小便宜,爱打小算盘,爱递小报告,爱交小圈子,爱耍小心眼,虽无大恶之过,亦是小错不断。 
期刊
题目里的“行善”为何加了引号?因为这个“行善”里注了水,掺了沙,将“行善”做成了豆腐渣工程。   水滴筹最近就被发现在做豆腐渣工程。   国内某视频网站上近日曝光了一段关于“水滴筹”的视频,该视频一经曝光便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在网络上下引发舆论哗然,甚至惊动《人民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水滴筹,别让好心人寒心”。   该视频显示,打着公益旗号的水滴筹居然在全国超40家医院展开了地推活动
期刊
汉语很奇妙。一个“小”字,从感情色彩上分,有时是褒义,有时则是贬义。小人,要么指地位低下的人,要么是人格卑鄙的人。而小人儿,则是对孩子的爱称。小三之“小”,令人鄙视。而贪官称小三为“小心肝”“小宝贝儿”,这“小”中的柔情蜜意,非置身其中难以知之。日前,湖北鄂州市委书记王立提出了“小干部”概念,也颇值得玩味。   小干部,偏正词组,“小”修饰、限定“干部”。从字面上理解,小干部,可以是年轻的干部,
期刊
现在有一种现象,特别不好。一闹灾害,就有许多的键盘侠在网上向娱乐圈明星或者大企业家喊话,谁谁谁你捐款了吗?捐了多少?给我们看看证据吧。如果捐少了还不行,你那么有钱,为什么捐那么点,你就不能向谁谁谁学一学,看看人家,捐了多少多少。   于是,网上就有一大片晒单的名人。   你说这些人是出于正义感吗?很难说。他们总会让人想起过去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来。我们知道,土匪也未必全是坏人,有的也是被贫困,或者被
期刊
我以前还真不知道,很多写书的作家原来自己并不读书。直到某一年作为嘉宾参加“世界读书日”的一个活动。   活动嘉宾共有十几位,多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名流,其中又以作家居多。待到几个“知名作家”开口,我这才知道原来作家自己是可以不读书的,而且似乎越不读书越可能成为“知名作家”。那一刻,我有点恍惚:自己本来是来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的,怎么来到了“世界不读书日”活动的现场?   不过我也好歹明白了,自己
期刊
贪腐贪腐,贪来的是“纸”,腐掉的是“魂”。这是此前不久收看了《国家监察》,联系到此前媒体披露的相关报道后得出的一点感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少数腐败分子贪腐的欲望“与日俱增”、数额“水涨船高”,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几个亿。原以为金钱多多,幸福多多。不成想,有钱反被金钱害——这些“取之无道”的钱,非但没有给贪官带来幸福,反而增加心理负担、精神压力。   《有钱潇洒》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