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与自然界,鸡的沙门氏菌病也一直多发于鸡和各类家禽。本文对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总结,旨在为生产中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建议。
关键词:鸡;沙门氏菌病;防治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干燥、腐败和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1]。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急性或者慢性传染病。对鸡来说,以2周内的雏鸡易感性最高。在临床上将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菌病称为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鸡伤寒;而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鸡副伤寒。
1 细菌特性
本菌可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潮湿温暖的地方虽然能存活4-5周,但在干燥处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保持8-20周的活力[2]。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摄氏度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性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剂的正常剂量就能达到消毒目的。
2 传播方式
沙门氏菌病常形成相当复杂的传播循环。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眼结膜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和繁殖器官进行垂直感染。感染的小鸡大部分死亡,耐受鸡长期带菌,而后也能产卵,同时卵又带菌,如果作为种蛋使用,就会发生代代传递,一直带菌。
3 流行病学特点
对本属细菌最为易感的是鸡和火鸡。其中,褐壳蛋鸡较白壳蛋鸡易感;母鸡较公鸡易感;雏鸡较成年鸡易感,而且多呈隐性感染。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鸡只和带菌鸡。
3.1 鸡白痢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可以通过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种鸡场一旦被感染,鸡群中一定会存在一定比例的病鸡和带菌鸡,其所产种蛋也会有部分带菌。在孵化过程中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出以后弱雏、病雏的比例也会增加。这些弱雏和病雏又会不断排出病菌继续感染同群的鸡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和鸡场该病的净化程度、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预防措施是否适当有着密切关系。
3.2 鸡伤寒
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和成年鸡。,其潜伏期为4-5天。中年和成年鸡急性爆发本病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凌乱,鸡冠因贫血而苍白并缩小,体温可能升高1-3摄氏度,一般于5-10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10%-50%之间。
3.3 鸡副伤寒
各种家禽和野禽均易感本病,其中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雏鸡常于出壳后2周内发病,其中在6-10日龄的最易死亡。雏鸡发病多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在10%-20%之间,严重时可高达80%。1月龄以上的家禽一般不会死亡,成年鸡往往呈隐形感染或慢性经过。
4 诊断
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则需要采取肝脏、脾脏、心肌、肺和卵黄等样品接种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进一步可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试验进行鉴定分离株。
5 综合防治
尽管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可有效杀灭该病菌,但是由于分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因而对于该病的防治还要从综合防治上着手。其基本的防治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5.1 慎重选购雏鸡。
根据本场特点来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慎重引进种禽、种蛋。在引进雏鸡时,必须要及时了解对方的疫情状况,不要向近期发生过本病的地区或者孵化场引种,以防止病原菌进入本场。同时对引进的雏鸡,要用心管理,注意观察鸡群状态,保持鸡群的健康。如发现死亡雏鸡,要及时排查,找到病因,并对发病鸡只进行积极治疗,及时淘汰或进行隔离。
5.2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鸡场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制度,并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饲喂、运输工具的流动,防止病原菌的传播、蔓延和饲料、饮水和对环境的污染。
5.3 要强化鸡群的检疫监测工作。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对健康鸡群进行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而进行全面检疫。有该病的种鸡场或者种鸡群,应该每隔4-5周检疫一次,并将全部阳性带菌鸡和可疑鸡检出淘汰,进行本场鸡群的净化,以建立健康种鸡群。
5.4 坚持做好鸡场的日常卫生消毒工作。
一是种蛋孵化前的消毒工作,可以通过喷雾、浸泡等方法进行,同时应该对孵化场、孵化室、孵化器及其用具定期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二是要保持鸡舍环境干燥、卫生,温度适宜和注意通风。
5.5 加强对鸡只的饲养管理,积极治疗。
要保持育雏室、养鸡舍以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防止飞禽或者其他动物进入而散播病原菌。发现患病鸡只,要迅速隔离或者淘汰,并进行消毒。对全群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或治疗,可选择磺胺类、呋喃咗酮、氯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由于治愈后的家禽可能带毒,所以不能作为种用。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68-171.
[2]袁生强.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家禽,2006(28)22:36-37.
关键词:鸡;沙门氏菌病;防治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干燥、腐败和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1]。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急性或者慢性传染病。对鸡来说,以2周内的雏鸡易感性最高。在临床上将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菌病称为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鸡伤寒;而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鸡副伤寒。
1 细菌特性
本菌可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潮湿温暖的地方虽然能存活4-5周,但在干燥处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保持8-20周的活力[2]。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摄氏度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性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剂的正常剂量就能达到消毒目的。
2 传播方式
沙门氏菌病常形成相当复杂的传播循环。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眼结膜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和繁殖器官进行垂直感染。感染的小鸡大部分死亡,耐受鸡长期带菌,而后也能产卵,同时卵又带菌,如果作为种蛋使用,就会发生代代传递,一直带菌。
3 流行病学特点
对本属细菌最为易感的是鸡和火鸡。其中,褐壳蛋鸡较白壳蛋鸡易感;母鸡较公鸡易感;雏鸡较成年鸡易感,而且多呈隐性感染。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鸡只和带菌鸡。
3.1 鸡白痢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可以通过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种鸡场一旦被感染,鸡群中一定会存在一定比例的病鸡和带菌鸡,其所产种蛋也会有部分带菌。在孵化过程中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出以后弱雏、病雏的比例也会增加。这些弱雏和病雏又会不断排出病菌继续感染同群的鸡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和鸡场该病的净化程度、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预防措施是否适当有着密切关系。
3.2 鸡伤寒
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和成年鸡。,其潜伏期为4-5天。中年和成年鸡急性爆发本病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凌乱,鸡冠因贫血而苍白并缩小,体温可能升高1-3摄氏度,一般于5-10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10%-50%之间。
3.3 鸡副伤寒
各种家禽和野禽均易感本病,其中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雏鸡常于出壳后2周内发病,其中在6-10日龄的最易死亡。雏鸡发病多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在10%-20%之间,严重时可高达80%。1月龄以上的家禽一般不会死亡,成年鸡往往呈隐形感染或慢性经过。
4 诊断
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则需要采取肝脏、脾脏、心肌、肺和卵黄等样品接种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进一步可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试验进行鉴定分离株。
5 综合防治
尽管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可有效杀灭该病菌,但是由于分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因而对于该病的防治还要从综合防治上着手。其基本的防治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5.1 慎重选购雏鸡。
根据本场特点来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慎重引进种禽、种蛋。在引进雏鸡时,必须要及时了解对方的疫情状况,不要向近期发生过本病的地区或者孵化场引种,以防止病原菌进入本场。同时对引进的雏鸡,要用心管理,注意观察鸡群状态,保持鸡群的健康。如发现死亡雏鸡,要及时排查,找到病因,并对发病鸡只进行积极治疗,及时淘汰或进行隔离。
5.2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鸡场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制度,并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饲喂、运输工具的流动,防止病原菌的传播、蔓延和饲料、饮水和对环境的污染。
5.3 要强化鸡群的检疫监测工作。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对健康鸡群进行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而进行全面检疫。有该病的种鸡场或者种鸡群,应该每隔4-5周检疫一次,并将全部阳性带菌鸡和可疑鸡检出淘汰,进行本场鸡群的净化,以建立健康种鸡群。
5.4 坚持做好鸡场的日常卫生消毒工作。
一是种蛋孵化前的消毒工作,可以通过喷雾、浸泡等方法进行,同时应该对孵化场、孵化室、孵化器及其用具定期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二是要保持鸡舍环境干燥、卫生,温度适宜和注意通风。
5.5 加强对鸡只的饲养管理,积极治疗。
要保持育雏室、养鸡舍以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防止飞禽或者其他动物进入而散播病原菌。发现患病鸡只,要迅速隔离或者淘汰,并进行消毒。对全群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或治疗,可选择磺胺类、呋喃咗酮、氯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由于治愈后的家禽可能带毒,所以不能作为种用。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68-171.
[2]袁生强.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家禽,2006(28)2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