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国立西南联大校园。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那年他16周岁。
  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现任会长,潘际銮在许多场合回忆起西南联大。
  他还记得母校的样子。泥土板筑成的围墙里,是120亩的校园,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所设计。
  校门并不大,黑底白字的匾额悬在大门上方,进门就是一条稍宽的土路。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宿舍的屋顶是草搭的,夏天漏雨,冬天灌风。
  战争年代,一间宿舍里,挨挨挤挤地摆着20张双层床,住满40个学生,没有多余的地方摆书桌。宿舍里没有灯,天一擦黑,就没法看书了。
  “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总爱唱三首歌。”潘际銮轻声哼唱起《松花江上》的第一句,“每个人都在想,总有一天要打回去。”
  第二首是《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第三首,就是西南联大的校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潘际銮慢慢陷入回忆,低声念着校歌最后几句:“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念着念着,他又微笑起来,眼睛里像是闪着光,“那是罗庸和冯友兰写的歌词,非常悲壮。歌词里的这些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百年陈酒
  昆明,这座西南边陲安静的山城中,猛然迎来了一大群“有大学问”的人。这些人是当时最具名望的大学者,其中许多位,“蒋介石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那时候,大学校长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学者的身份才是第一位的。“梅贻琦就不是什么‘官’,但没有人不尊重他。”潘际銮说。
  学者为昆明的市民演讲,“闻一多讲诗,刘文典讲《红楼梦》,吴晗讲形势”,直讲得“台上失声痛哭,台下群情激奋”。
  “九叶”诗派中唯一的女性诗人郑敏,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在她的眼中,西南联大的老师,都像是“几百年的陈酒”。
  当时,哲学系没有月考和期中考试,只需要写期末论文。课程都是“启发式”的,没有课本,但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本教科书”。
  “我接触的老师,什么时候见到他,你都觉得他是在思考问题。他的生活跟思考完全连在一起,并不只是上课时是一副教书的样子,而是什么时候都是这个样子。”郑敏回忆说。
  西南联大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是带着自己“一生研究的问题”站在讲台上讲课的。郑敏印象最深的一位教授,讲的是康德。这位教授站在台上,一边抽着烟斗,一边把自己对康德理论思考的过程抛给学生。包括他正在怀疑的、不确定的,都讲出来,让学生跟着他一起思考,而非仅仅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考试提纲。“这种求索的传统和质疑的智慧,现在的大学已经丢失了。”张曼菱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中写道。
  她去南开大学采访陈省身。一座袖珍的小楼里,这位数学大师就坐在其中一间更加袖珍的书房中。陈省身的轮椅进了屋子,其他人就转不开身了,摄制组的机器甚至无法进入房间。
  张曼菱觉得书房太小,但陈省身说“够用了”。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讲授微分几何,战时动荡的环境和逼仄的住所,让他养成了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思考的习惯。
  “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他最近正在研究的数学问题。他没事儿就会看看,这就是他的生活。”张曼菱说。
  在昆明期间,陈省身与华罗庚、王信中同住一间屋子。三位教授当时都是大名鼎鼎,早上没起床时,就躺在各自的床上,互相开开玩笑,聊聊天,就像如今“同宿舍的男生”一样。当大半个中国沦陷时,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聚集在西南联大教书育人。很多原本带硕士甚至博士的教授,限于时局,都教起了本科生。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早年赴美留学。他在西南联大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的时候,学生第一次见他,都有些惊讶。这位留过洋的教授一点也不洋气,反而穿着一件最寻常的长袍大褂,垂着袖子,双手背在身后,捏着个本子,“摇头晃脑”地进了教室。学生一看,都问:“这就是叶公超啊?”
  他手里拿著的,是个英文剧本。从第一排开始,他让学生挨个儿站起来,读一句台词。某个同学读完了,叶公超就随手一指,“你坐在这里”,“你坐到那边去”。
  全班人被他打乱座位,渐渐分成了几拨儿。学生看着他,都有些不明所以。等到所有人都读完了,叶公超这才一个一个地指出来,“你们是江苏人”,“你们是河北人”,“你是天津人”。除了一个来自蒙古的学生,其他所有带着口音的英语,他都听出来了。学生一下子都服了。
  往后的课上,他一个一个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期末考试,他依旧是把学生一个个叫进办公室,让他们读一段英文。
  同样是英文系的教授,翻译家吴宓在英文发音上就不强求标准。
  但吴宓另有让学生震慑之处。他讲的是英国文学史,课堂上讲起什么诗词,从不看书,每一首都能当场背出来。他翻译不同时代的英文时,会用同一时代与之对应的中文来译:古英语的诗文,他就用文言文翻译;现代的英文,他就用白話文翻译。
  “怎么能拿一种古代语言的文字,跟另一种现代语言的文字对照翻译呢?”他反问学生。
  即使在战乱中,吴宓依然保持着“风雅兴头”。他在昆明时,成立了一个“石社”,想入社的成员,要写文章将自己比喻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这位文史学家自比为紫鹃,取意“杜鹃啼血,忠于理想”。
  不曾料到,入社的女社员都自比为“迎春”,男社员都自比为“薛蟠”。据张曼菱推测,战乱年代,大学生的个性正“走向民间,变得粗犷”。对吴老师的这种“纯美与唯美”,学生们都忍不住调侃起来。
  编辑 / 林青雨
其他文献
贞观初始,天下已定。隋之乱,让李世民深以为戒。得天下难,守天下亦难,因此李世民曾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定天下以武,而安天下以文。贞观时期李世民的治国方针强调以静治国,偃武修文。皇帝不可能自己一人治理天下,治国必须依靠官员,皇帝的政令需要官员来执行,因此选贤任能成为了重要任务。  皇帝治理百姓是通过官吏,基层官吏更是百姓的直接接触者,贞观之际从乱而治,李世民发出了“
期刊
常言道“宝马配英雄”,在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每一位英雄人物都会有一匹膘肥体壮,昂首嘶鸣的宝马与之相配。文人墨客每每爱马,历代咏马赞马的诗词更是层出不穷。文人们将马化为笔下神骏,乘之驰骋笔尖。马之所以能在文人笔下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一大原因便是因为马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指点江山,征伐山河的帝王身边,总缺少不了骏马的存在;而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开国帝王
期刊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杜甫《丽人行》  这是流丽如诗的煌煌春景,也是华美明艳的大唐盛世。  阳春时节,曲江河畔踏青的丽人如云。她们的绫花绫罗衣裳映衬着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流着光泽,缀着珍珠的腰带垂在长裙后方,缓缓行来,环佩叮当。丽人春
期刊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女性很自由,但实际上贵族女性和民间女子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唐朝的贵妇在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度确实很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大周女皇武则天。而唐代贵族女性为什么能如此自由自在放飞自我呢?实际上从贞观之治甚至于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而这个基础是谁奠定的呢?  笔者认为这个奠基人非长孙皇后莫属。  是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  在我们现
期刊
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革色迷三径,风光动囚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卢照邻《元召述怀月弓》
期刊
贞观四年初(公元629年),李靖、李世勣奇兵深入,大破东突厥,一扫唐廷大漠之患,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四月消息传到长安,史书有云: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馀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唐纪九》卷第一百九十三)  长安夏季的热和漾荡在风中的凉,堆叠为一块幽绿生
期刊
诗里的笛声,是香寒的。  香寒这个词,最常用来形容梅花。梅花开落,冷艳寒香。当笛与梅在夜下相逢,便谱出一曲清寒扑面的暗香盈月。  宋代姜夔有《暗香》词说: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期刊
曾经,杜牧行经魏征故居之时,有感而作“蟪蛄宁与雪霜期,賢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封相卒于贞观元年,他无幸得见的清明盛世貌,却经由丹青画笔绘出一二而流传于后世。  初唐绘画中大成者,肖像画与宗教画,其发展离不开隋朝绘画的基础。隋朝命短,但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使得画坛齐聚,名家辈出。隋文帝重修寺院,复兴佛法,宗教美术得以复活。及至初唐,有汉王李元昌(弟韩王元嘉、滕王元婴)、阎立
期刊
《女则》是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是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可以作为后世典范的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它的消失或许恰恰能证明这本书绝对不是宣传"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好教材。  长孙皇后将历代著名女子的言行摘录汇集,并点评其得失,用现代的话来说,《女则》是一部第一夫人所著的、后宫版的《资治通鉴》。如果为史官所作,也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而这位皇后所作,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版。唐代以前,历史上的贤
期刊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健忘的人。健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中青年人患健忘的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医认为健忘是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属神志病的范畴,与五脏虚损、情志失调、痰瘀互结等密切关系,临床病情多迁延难愈或进行性加重发展为痴呆。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健忘与衰老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智能将会明显下降,这是人体机能生理性衰退的表现之一。然而,部分健忘却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