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文明形态,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本选题目就是从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来论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在建设生态校园文化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科学知识、生态道德观念的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情感的培养与生态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 大学生 生态
  一、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及内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阐述道:现代社会如同置身于朝向四方疾驰狂奔的不可驾驭的力量之中,而不像处于一辆被小心翼翼控制并熟练驾驶的小车之中。这种不可驾驭的制度性力量,必将现代社会带入被制造出来的大量新型风险之中,[1]生态破坏和灾难就是这样的风险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世界改变的速度像是插上了翅膀,创造了超越此前一万年的物质财富,实现了人类社会跨越式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从自然的角度,人类赖以生存水资源正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层压力。推动工商文明的煤、石油已经不可无限采掘,而人类对此需索却是可持续增长,至今看不到尽头,二氧化碳浓度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导致全球天气变暖,异常天气频繁发生。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矿藏、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任意垦殖砍伐,大规模的污染,导致了自然环境严重恶化,资源枯竭,不但不能维持人类发展的需要,就连生活的基本条件都会丧失殆尽;从社会看,经济快速的增长、国家财富不断的增加、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发展,但是也出现社会财富向顶尖富豪集中,权力向少数人手集中,土地向地产商集中等“集中”现象,人类社会陷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之中。对物质过度的追求,对金钱的崇拜,人文精神的物化、客观化、人的价值与人格萎缩,人民的精神灵魂、道德素质也在不断变差。很多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变的麻木不仁,丧失了人类最本质的品德,忘却了生命意义之所在。于是人类开始反思目前的社会运行方式,并认为只有我们改变目前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才能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发展要建立在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文明形态,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文明阶段。在原始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完全依赖、服从的关系,人类将自然神话,对自然膜拜、感恩以及恐惧、害怕混为一体。在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类发明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显示出其主观能动性,但是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有限。工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祛魅,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能力达到全所未有的高度,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传统的工业文明完全忽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过量消耗大自然的资源、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警示都在昭示: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不保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将难以为继。人类需要生态文明这样一种全新的状态,它要求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社会的同时,能够和谐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较工业文明更加先进、更加高级的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作为人口数量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其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从纯粹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无资产者到有资产着、从一个纯粹学习者到社会生产消费的过渡角色),他们是否拥有为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是否能够拥有生态文明理念、是否自觉履行生态行为,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另外,高校自产生以来,就是人类智慧、知识和精神产生、汇集和向外界辐射、散播的场所。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源泉、思想和精神的高地。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全球意识、未来意识、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整个社会中的公民拥有正确的生态观念、践行生态行为、养成生态习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大学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我们每个人要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要尊重、保护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的环境,要使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消耗标准,控制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绝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注重同代人间的横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注重代际间的公平。这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文明建设的高度中,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行为准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观点和看法,是处理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的立场、观点。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如果缺乏正确处理人、其他物种、自然环境的意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根本就不能得到遏制,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所成效。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绿色消费意识、生态生活质量意识、人均资源意识教育、环境参与意识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萌发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这样一种危机感、忧虑感产生,就会带动大学生主动去关注问题、了解相关的知识、做有关的研读,才能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形成一定生态伦理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态审美观等。这些意识慢慢的会转化成大学生的生态行为、生态习惯、生活境界。总之,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有益于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为生态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生态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的指导和推动,加强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对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提高生态行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且能够深化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和有效性。这里所说的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并不是要求每個大学生都去研究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学、生态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而是要求每位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常识、保护生态的基本方法、基本法则等。在生态系统中,每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是相关联的,如果人类活动超出了生态环境自动调节能力,在其承载能力范围之外,就会出现生态问题。而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问题,它会系统的影响到其他的方面,造成生态危机系列反应。就如全球气候变暖会系统的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异常天气频发等生态危机。并且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的向。在自然界是无所谓“废物”的东西,一种生态排泄的“废物”会被另一种生物当作食物吸收。人类制造的物质产品或者变成废料或者变成再生资源,总是有一个去处。”[2]如果我们没有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习惯,势必会造成大量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堆积以及无法被利用和吸收,影响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正常能量转换。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教育
  生态道德,是指在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将人的个体生存发展与类的生存发展统一起来。它的道德对象不只是人,而是扩大到整个生命界及其生态环境,它赋予所有物种生存权利,提倡尊重所有的生命。这种道德观认为既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主体性,扩展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道德观的价值视野,同时也纠正极端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来否定人的价值的偏激道德观。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高校必须加强生态道德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是每个人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使之理解人与人、人与其他物质、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发展平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作为行为目标准则。
  (四)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异常等自然生态危机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由于工具理性价值观对自然的祛魅,自然变成了只有使用价值的“物”,在对自然的征服途中,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也丧失了对神圣的信仰、对生命的敬意、人类精神却日益贫瘠。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科学知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还要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的培养、生态精神的培育。要培养大学生心怀感激的欣赏和阅读自然,感受“那些在本地表现得特别明显的那些周期性的普遍现象——季节、生命的巨大的再生能力、生命支撑、时间与空间的协调一致”[2]体会自然所带来的美和所产生的情境,唤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诗意的栖息在自己的家园。加强大学生生态情感教育,将把生态教育引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五)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正如巴里·康芒纳关于生态系统第二法则所阐述“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浪费经济“,它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来维持生产规模,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践造成了大量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堆积以及无法被利用和吸收,尤其是现在许多地方实际还是实行“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势必会影响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正常能量转换。面对这样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绿色消费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人口数量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高素质人群其对社会形成一种新生态文化、生态理念和生态文明习惯是有重要引导作用。只有大学生实行适度消费,反对过量消费,推进绿色消费,反对不健康、不合理、不绿色消费方式。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生态良知、生态文明习惯。才能逐渐培育出生态产品和绿色消费市场,改变现代社会这种提倡“浪费”的生产、生活习惯。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教学是实施各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建立生态文明相关的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的途径。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教育,可以启发大学生循着科学的思路,掌握科学的生态观。
  (二)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还要有“从思维到实践”。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果,这样可以产生于课堂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反复的情感体验能额增强我们自我生态教育的自觉性。关于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首先,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生态环境考察与调研。当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严重情况时,更能爆发出强烈生态危机感,更能引起大学生自身生态素质的提高,更能激发努力提高他人生态文明动机。其次,大学生可以参与社会环保服务。如可以参与到社区的环保活动,在与社区人的交往中,对社区环保服务中,不但可以培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区的关系的观念,还可以提高生态文明的实践行为能力。社会生态文明实践组织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当今中国,最应该避免社会实践成为走马看花和流于形式的口号。
  (三)教学过程中的进行生态观影响
  结合业务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也是教师应尽量做的事情。尤其是生态道德观的教育,因为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建设的最后一站,他们将来的生态观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正能量或者是负能量。也许他们会是工业污染或化学农业污染的又一可怕份子。也或许是生态文明方式取代工业文明一正反馈者。且教师对生态环境的立场、观点、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可以为今天还处在困惑、麻木中的学生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下去的某种积极意义的思考和启迪。
  (四)建设生态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悟师生的教育功能,可以营造浓厚的生态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制度层次三种层次文化,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构成高校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物质生活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景观的布置、宿舍布局及卫生、个人的生活消费。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大学生具体精神生活反映在校园的学生报告、科学研究以及文体娱乐活动中。积极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使全体师生员工拥有积极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而校园生态的精神文化可以创造一种生态精神,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从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内心,生态文明行为得以重复“上演”。制度文化则是生态校园文化的保障。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可以在无形当中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以后的生态观以及相关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校园生态活动,使知识性、思想性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3]潘懋元、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其他文献
习主席强调:“要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院校来说,学风建设是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院校求生存、谋发展、创一流的基础。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内在要求,优良学风是推动高素质军事人才层出不穷、部队建设不断前进的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持久地发挥作用。  一、按照培养高素
期刊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挫折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挫折情景以及不同挫折情景下个体倾向于采用何种应对方式。为高校开展心理教育和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结果: 1、大学生的挫折情景主要是自尊、自我实现、适应、就业、学习、人际、经济、家庭8个方面。最主要是就业和学业。2、大学生挫折情景在年级、学科上差异显著。3、总体上,不同的挫折感来源的被
期刊
[摘要]当前,在我军研究生教育中,强化军人铁的纪律和具有独立人格的科学精神培育,是在两个价值维度上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研究生队贯彻我军新共同条令的管理实践,着眼强化研究生任职教育指向,从法典意识、管理机制、学术环境、组织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融合军人与学者双重培育,强化岗位任职教育指向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军队院校 研究生 教育管理  军校研究生教育,首先是培育一名合格的军人
期刊
[摘要]根据社会教育本身的特点,社会教育者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定义 。专兼职社会教育教师是社会教育的主体;社会教育者在社会教育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社会教育者是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学识。社会教育者与教育者、社区教育工作者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关键词]社会教育者 概念 特点 联系 区别  社会教育的发展依靠的力量是广泛的,其
期刊
[摘要]建国十七年间我国教育系科大致经历了转向重构和独立探索两个时期。转向重构和独立探索两个时期,我国教育系科在发展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都有所努力和表现,前一时期呈现出集中于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单一的特征,后一时期则呈现出实践课程比重较大、政治性凸显的特征。  [关键词]建国十七年 教育系科 转向重构 独立探索  1901年,以《教育世界》连续刊登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为标志,中国教育学引进
期刊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为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效果,探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深刻阐述计算机网络课程变革的教育意义,并提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策略,促使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期刊
[摘要]汽车远光灯是为了让驾驶者在夜间高速行驶时看清远方路况,但是在会车时如果不及时切换到近光,其强烈的光线会使对面车辆无法看清道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国内统计,在夜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与远光灯有关的事故占到三四成,且成上升趋势。本文以单片机为核心,构成汽车前大灯自动调光控制系统,当夜晚行车远光灯打开时,系统能通过光检测输入模块察看前方是否有相对行驶车辆,若有则自动启动调光输出模块,关闭远光并打开
期刊
[摘要]问题教学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原因在于,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学习能力,进一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英语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英语人才方案在目的、程序等方面是互通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 问题教学法 适用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方式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能够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效果的。一般而言,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期刊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未来和希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 提出了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 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
期刊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生物调查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展生物调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本文旨在提出关于如何开展生物调查活动课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设计具体活动案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学 调查活动 实施策略  生物调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现场的观察、记录获得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