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学生心灵内部活动的一种知觉,是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持续不断地深思,进而在反思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以实现自我主动地成长的过程。学生自我反思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讲解实现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而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主动作用,导致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仍然存在错误。这样的错误包括学生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不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产生的错误等不同层面。
2.优秀学生的思维分析替代了其他学生的自我反思
由于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认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通常,教师会安排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其他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导致优秀学生的思维替代了其他学生的自我反思。
3.以优化的过程替代学生主动反思的过程
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的学习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通常会将不同解题方法放在一起进行直观比较并优化解答方法,这样设计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自己解答方法的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优化后产生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
二、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变被动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吸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1.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教师在新授课结束时,会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有什么收获。学生通过回顾,将新知识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实现新知结构与旧知结构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例如,五年级“分数四则运算”一课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与反思得出: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分数。正是这样的反思,引发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及时构建了新的认知体系。
2.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反思,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小组交流的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倾听别人的思考过程,同时他们也在反思。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整理结果:一是按立体图形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将本单元内容分为圆柱与圆锥两部分;二是将二者统一进行分类,将本单元内容分为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计算。通过全班大组交流,最后大家形成一致的认识:圆柱与圆锥不能单纯地割裂开来研究,采用第二种分类更合理。学生在交流、碰撞、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统一认知,实现了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主动完善。
3.在典型錯误中反思,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典型性易错题,代表了一批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在理解上存在普遍性的错误认识。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能更深刻地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例如,二年级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意义后,将6个圆片分成三份,第一份1个,第二份2个,第三份3个,就把这种错误的分配当成了平均分。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大家会出错?学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均分的意义是每一份都要同样多,这里的三份圆片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主动反思让每一个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地理解。
4.在练习中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易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单元整理”一课,学生整理出来的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易错题,一类是平时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题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策略,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技巧。
5.在对比中反思,实现解题方法的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找到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了反思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练习要求学生将一个长是4宽是2的长方形按3∶2放大,并画出这个图形。全班列出了这样的三种不同的算式:
3÷2=1.5 4×3÷2=6 4×3/2 =6
4×1.5=6 2×3÷2=3 2×3/2 =3
2×1.5=3
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三种解答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第三种算法更简洁。只需要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以原图中的数据为单位“1”去计算就可以了,无论是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道理都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反思,使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实现自我的主动成长。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讲解实现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而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主动作用,导致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仍然存在错误。这样的错误包括学生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不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产生的错误等不同层面。
2.优秀学生的思维分析替代了其他学生的自我反思
由于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认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通常,教师会安排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其他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导致优秀学生的思维替代了其他学生的自我反思。
3.以优化的过程替代学生主动反思的过程
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的学习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通常会将不同解题方法放在一起进行直观比较并优化解答方法,这样设计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自己解答方法的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优化后产生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
二、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变被动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吸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1.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教师在新授课结束时,会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有什么收获。学生通过回顾,将新知识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实现新知结构与旧知结构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例如,五年级“分数四则运算”一课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与反思得出: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分数。正是这样的反思,引发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及时构建了新的认知体系。
2.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反思,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小组交流的方式更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倾听别人的思考过程,同时他们也在反思。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整理结果:一是按立体图形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将本单元内容分为圆柱与圆锥两部分;二是将二者统一进行分类,将本单元内容分为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计算。通过全班大组交流,最后大家形成一致的认识:圆柱与圆锥不能单纯地割裂开来研究,采用第二种分类更合理。学生在交流、碰撞、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统一认知,实现了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主动完善。
3.在典型錯误中反思,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典型性易错题,代表了一批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在理解上存在普遍性的错误认识。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能更深刻地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例如,二年级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意义后,将6个圆片分成三份,第一份1个,第二份2个,第三份3个,就把这种错误的分配当成了平均分。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大家会出错?学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均分的意义是每一份都要同样多,这里的三份圆片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主动反思让每一个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地理解。
4.在练习中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易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单元整理”一课,学生整理出来的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易错题,一类是平时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题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策略,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技巧。
5.在对比中反思,实现解题方法的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找到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了反思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练习要求学生将一个长是4宽是2的长方形按3∶2放大,并画出这个图形。全班列出了这样的三种不同的算式:
3÷2=1.5 4×3÷2=6 4×3/2 =6
4×1.5=6 2×3÷2=3 2×3/2 =3
2×1.5=3
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三种解答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第三种算法更简洁。只需要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以原图中的数据为单位“1”去计算就可以了,无论是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道理都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反思,使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实现自我的主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