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为学生成长奠基”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整合孟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 “cheng”课程群,旨在通过“城”“呈”“承”课程群,提供给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通过小学阶段六年的课程实施,最后培养出身心健康,文化底蕴深厚,兴趣高雅,心系祖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博爱、诚信、博学、创新的“孟城学子”,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cheng”课程背景;理念;目标;架构体系;实施与评价
一、“cheng”课程背景
1. 文化背景
家乡孟河,也叫孟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医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孟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孟河医派传承下来的核心精神就是“诚”。我校在2009年起围绕孟河医派的核心精神“诚”开展了省级少先队课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孟河医派精神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对孟河医派核心精神进行了延伸拓宽,最后形成了“cheng”文化建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校又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将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延伸和拓宽,形成了“cheng”课程文化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体系。
2.“cheng”课程的解读
“cheng”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由“城”“呈”“承”三大课程群构成。
(1)“城”课程(基础课程):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城”课程是“cheng”课程体系的基础,取家乡孟城之“城”为名,旨在以生为本,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城”一般深厚的文化底蕴。
(2)“呈”课程(拓展课程):呈,显也;精彩纷呈也。该课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遵循学校教学规律,将学科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紧密结合,建立精彩纷呈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课程,以实现统一与自主、共性与个性的多层次融合。
(3)“承”课程(特色课程):承,传承,担当。从祖国的历史、国内外形势以及孟河医派文化内涵出发,建立“承”课程,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核心素养,传承孟河医派精神,在成长中成事成人,是我们全体孟小人最高的教育追求。
二、“cheng”课程理念
为学生成长奠基
三、“cheng”课程目标
我们努力培育具有五大“cheng”课程特质的“孟城学子”。
1. 要有健康的身心。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健全人格,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城”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能了解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品德与人生、运动与健康等的认知方法,全面掌握小学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修炼内心、完善自我品格;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把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博学少年。
3. 要有高雅的兴趣爱好。通过“呈”课程(拓展课程)的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项目,从而培养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如阅读、唱歌、绘画……),或学会一门生活的技能(学会写作、采访、演讲……),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合作、探究、实践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彰显个性,成为一个创新少年。
4. 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通过“承”课程(特色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孟河医派文化、祖国的历史与当前形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待人真诚友善,说话恪守信用,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努力践行;传承孟河医派精神,做个讲诚信,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博爱、诚信少年。
5. 要有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承”课程的建设,不仅聚焦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体验,也关注作为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规划,学会服务,懂得奉献,感知管理,体验民主,在成长中成事成人,是我们全体孟小人最高的教育追求。
四、“cheng”课程的架构体系
在基础課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层体系下,以三大课程群的学习内容共同培养出身心健康、文化底蕴深厚、兴趣高雅、心系祖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博爱、诚信、博学、创新的“孟城学子”。
三大课程群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五、“cheng”课程的实施
1. “城”课程的实施重在整合。就是在某一门基础学科内,在原有的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依据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进行单元内的长程两段式的结构化开发,避免匀速前进和低效重复,实现课时的集约化,减量不减质,腾出一定的课时进行拓展内容的学习。
围绕“城”课程,我们进行了课堂转型,同时对备课结构进行了变革,设计了交往互动式备课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学习新常态。初期就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以确保全员参与;并重点对组长进行了培训,强化其分工、组织、提问、激励、检查、提醒、总结等能力。
2. “呈”课程的实施重在选择。从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等领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开学期末课程、仪式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等拓展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分年级、有梯度地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实施情况,拓展课程在五大领域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实施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结合学校文化布置、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平台进行拓展课程实施成果的展示,每学期末组织优秀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的评选。
3. “承”课程的实施重在创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校本,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孟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融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于一体,从家文化传承、国文化传承、校文化传承、学生自我规划四个维度创生课程,努力培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博爱、诚信少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规划,学会服务,懂得奉献,感知管理,体验民主,在成长中成事成人。
六、“cheng”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鼓励与指准性评价相结合,多元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体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 评价方式
(1)课程评价
“城”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周期性地對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从课程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进度、课程使用教材适用性、课程实施成效、学生喜爱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对“呈”“承”课程的评价,主要看课程的开发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2)学生评价
“城”课程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德智体三方面的等级评价,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结合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更具学生立场的评价体系,从量化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两个维度,多个项目整合融通式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体现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成效、特长形成和发展、潜能培养等评价功能。
“呈”“承”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而是动态评价过程,依托学生成长手册,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可通过参加各类活动等方式,记录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积累以及相关资料,体现每个阶段学生的表现。评价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考评学生学习的量与质。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本人、小组同学、老师、家长组成,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评价的综合认定。
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让学生获得合适的发展。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课程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cheng”课程背景;理念;目标;架构体系;实施与评价
一、“cheng”课程背景
1. 文化背景
家乡孟河,也叫孟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孟河医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孟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孟河医派传承下来的核心精神就是“诚”。我校在2009年起围绕孟河医派的核心精神“诚”开展了省级少先队课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孟河医派精神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对孟河医派核心精神进行了延伸拓宽,最后形成了“cheng”文化建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校又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将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延伸和拓宽,形成了“cheng”课程文化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体系。
2.“cheng”课程的解读
“cheng”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由“城”“呈”“承”三大课程群构成。
(1)“城”课程(基础课程):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城”课程是“cheng”课程体系的基础,取家乡孟城之“城”为名,旨在以生为本,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城”一般深厚的文化底蕴。
(2)“呈”课程(拓展课程):呈,显也;精彩纷呈也。该课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遵循学校教学规律,将学科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紧密结合,建立精彩纷呈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课程,以实现统一与自主、共性与个性的多层次融合。
(3)“承”课程(特色课程):承,传承,担当。从祖国的历史、国内外形势以及孟河医派文化内涵出发,建立“承”课程,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核心素养,传承孟河医派精神,在成长中成事成人,是我们全体孟小人最高的教育追求。
二、“cheng”课程理念
为学生成长奠基
三、“cheng”课程目标
我们努力培育具有五大“cheng”课程特质的“孟城学子”。
1. 要有健康的身心。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健全人格,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城”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能了解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品德与人生、运动与健康等的认知方法,全面掌握小学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修炼内心、完善自我品格;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把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博学少年。
3. 要有高雅的兴趣爱好。通过“呈”课程(拓展课程)的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项目,从而培养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如阅读、唱歌、绘画……),或学会一门生活的技能(学会写作、采访、演讲……),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合作、探究、实践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彰显个性,成为一个创新少年。
4. 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通过“承”课程(特色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孟河医派文化、祖国的历史与当前形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待人真诚友善,说话恪守信用,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努力践行;传承孟河医派精神,做个讲诚信,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博爱、诚信少年。
5. 要有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承”课程的建设,不仅聚焦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体验,也关注作为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规划,学会服务,懂得奉献,感知管理,体验民主,在成长中成事成人,是我们全体孟小人最高的教育追求。
四、“cheng”课程的架构体系
在基础課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层体系下,以三大课程群的学习内容共同培养出身心健康、文化底蕴深厚、兴趣高雅、心系祖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博爱、诚信、博学、创新的“孟城学子”。
三大课程群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五、“cheng”课程的实施
1. “城”课程的实施重在整合。就是在某一门基础学科内,在原有的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依据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进行单元内的长程两段式的结构化开发,避免匀速前进和低效重复,实现课时的集约化,减量不减质,腾出一定的课时进行拓展内容的学习。
围绕“城”课程,我们进行了课堂转型,同时对备课结构进行了变革,设计了交往互动式备课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学习新常态。初期就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以确保全员参与;并重点对组长进行了培训,强化其分工、组织、提问、激励、检查、提醒、总结等能力。
2. “呈”课程的实施重在选择。从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等领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开学期末课程、仪式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等拓展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分年级、有梯度地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实施情况,拓展课程在五大领域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实施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结合学校文化布置、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平台进行拓展课程实施成果的展示,每学期末组织优秀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的评选。
3. “承”课程的实施重在创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校本,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孟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融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于一体,从家文化传承、国文化传承、校文化传承、学生自我规划四个维度创生课程,努力培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博爱、诚信少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规划,学会服务,懂得奉献,感知管理,体验民主,在成长中成事成人。
六、“cheng”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鼓励与指准性评价相结合,多元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体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 评价方式
(1)课程评价
“城”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周期性地對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从课程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进度、课程使用教材适用性、课程实施成效、学生喜爱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对“呈”“承”课程的评价,主要看课程的开发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2)学生评价
“城”课程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德智体三方面的等级评价,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结合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更具学生立场的评价体系,从量化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两个维度,多个项目整合融通式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体现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成效、特长形成和发展、潜能培养等评价功能。
“呈”“承”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而是动态评价过程,依托学生成长手册,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可通过参加各类活动等方式,记录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积累以及相关资料,体现每个阶段学生的表现。评价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考评学生学习的量与质。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本人、小组同学、老师、家长组成,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评价的综合认定。
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让学生获得合适的发展。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课程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