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培育目标,它能够帮助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下的人才需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基于此,文章将简要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并从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设置引导性数学问题、引进多样化思想方法、运用结构化思维导图、开设专门化审题活动、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其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及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愈渐深入的步伐,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和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助力,不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以下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重要性和策略进行一一的探究和分析。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
在以传统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干预性过强。通常情况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更加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客观智力水平等因素,既没有采取分层化的教学模式,也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而是以教师讲解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也不能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小学生是一个自控能力较为薄弱的群体,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化以及教师教学内容的枯燥性,这就严重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内容单一等也是造成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它们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成长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成长都发挥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首先,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会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会接触到更多趣味化的教学内容,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所以,小学生就会在数学课堂中保持高涨的热情;其次,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小学生具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高水平的思维,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所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呈现直线上升的状态;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因素,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为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起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新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设置引导性数学问题和引进多样化思想方法等策略开展教学,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以此促进其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一)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只有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才能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遵循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层次递进的差异化教学指导方案,使他们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让他们形成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由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升其思维水平,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将学生按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元素分成层次递进的三个等级,并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方案。首先,对于思维能力较弱、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在方案中融入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数学习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其次,对于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方案中适当融入应用型案例,让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于思维能力处于上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設计思维拔高类的数学案例,让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地提升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自此,每一个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数学学科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那么小学生就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降低心理排斥度、提升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缓解抽象数学概念和公式等为学生带来的学习难度,使得他们能够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具体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行列。例如:在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分物品问题,如:“现有10本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本,那么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如果每一个小朋友分3本或者4本呢?”以上的问题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快速地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理解了“除数”“余数”的具体含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等的理解能力。
(三)设置引导性数学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对于处于思维薄弱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发挥了自身的指导作用,学生才会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因此,为了启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向思维深处迈进,使得他们掌握正确且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设置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寻思维突破点,以此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观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物图,同学们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同之处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展开观察和探讨,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就会大大增强,他们会全力调动有关平面图形方面的知识展开观察和分析,并探索出解决图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引进多样化思想方法,创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因此,为了创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掌握便捷、有效的解题技巧,教师可以引进多样化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使他们能够利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进诸如数形结合、类比、化归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如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基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分数加减运算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性的图形按照分数的实际数值进行等分,并依据分数加减运算的条件涂抹图形,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上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运用结构化思维导图,捋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数学学科知识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明确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条件和客观前提。因此,为了捋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结构化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迁移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分调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解决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的显性条件体现在思维导图中,通过显性条件推出隐性条件,并列出解决问题所学的知识内容,由此,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条理地调动知识储备。例如:在五年级下《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明买了1本笔记本和3支钢笔,小红买了同种类型的钢笔6支,两个人花了同样多的钱,那么1本笔记本的价格与多少支钢笔的价值相等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就可以将题目中的显性条件归纳出来,并推出解决问题需要“加减运算”“乘除运算”“方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隐性的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设“x”,最终得出该问题的答案。
(六)开设专门化审题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正确审题的技巧、养成细致化审题的习惯,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设专门化的审题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前全面客观地分析题目条件,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会逐渐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和展开审题板块,在其中引入大量的数学习题和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自主解读和分析题目的条件;其次,为了增强审题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题活动中来。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一些游戏、竞赛元素,让学生在趣味化和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审题和解题能力。通过开设专门化审题活动的方式,不仅会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还会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只有真正做好理实结合,小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所以,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实现理实结合的目标提供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场景中,以此培养他们分析生活现象、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思维特征和实践能力,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其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概念和抽象公式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以此培养他们解决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会逐渐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以增强。
四、 结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不断调动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晓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46.
[2]宋立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739-740.
作者简介:
张佳,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及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愈渐深入的步伐,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和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助力,不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以下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重要性和策略进行一一的探究和分析。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
在以传统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干预性过强。通常情况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更加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客观智力水平等因素,既没有采取分层化的教学模式,也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而是以教师讲解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也不能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小学生是一个自控能力较为薄弱的群体,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化以及教师教学内容的枯燥性,这就严重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内容单一等也是造成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它们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成长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成长都发挥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首先,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会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会接触到更多趣味化的教学内容,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所以,小学生就会在数学课堂中保持高涨的热情;其次,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小学生具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高水平的思维,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所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呈现直线上升的状态;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因素,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为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起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新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设置引导性数学问题和引进多样化思想方法等策略开展教学,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以此促进其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一)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只有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才能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遵循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层次递进的差异化教学指导方案,使他们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让他们形成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由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升其思维水平,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将学生按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元素分成层次递进的三个等级,并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方案。首先,对于思维能力较弱、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在方案中融入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数学习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其次,对于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方案中适当融入应用型案例,让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于思维能力处于上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設计思维拔高类的数学案例,让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地提升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自此,每一个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数学学科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那么小学生就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降低心理排斥度、提升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缓解抽象数学概念和公式等为学生带来的学习难度,使得他们能够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具体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行列。例如:在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分物品问题,如:“现有10本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本,那么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如果每一个小朋友分3本或者4本呢?”以上的问题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快速地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理解了“除数”“余数”的具体含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等的理解能力。
(三)设置引导性数学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对于处于思维薄弱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发挥了自身的指导作用,学生才会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因此,为了启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向思维深处迈进,使得他们掌握正确且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设置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寻思维突破点,以此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观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物图,同学们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同之处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展开观察和探讨,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就会大大增强,他们会全力调动有关平面图形方面的知识展开观察和分析,并探索出解决图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引进多样化思想方法,创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因此,为了创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掌握便捷、有效的解题技巧,教师可以引进多样化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使他们能够利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进诸如数形结合、类比、化归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如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基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分数加减运算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性的图形按照分数的实际数值进行等分,并依据分数加减运算的条件涂抹图形,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上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运用结构化思维导图,捋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数学学科知识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明确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条件和客观前提。因此,为了捋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结构化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迁移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分调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解决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的显性条件体现在思维导图中,通过显性条件推出隐性条件,并列出解决问题所学的知识内容,由此,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条理地调动知识储备。例如:在五年级下《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明买了1本笔记本和3支钢笔,小红买了同种类型的钢笔6支,两个人花了同样多的钱,那么1本笔记本的价格与多少支钢笔的价值相等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就可以将题目中的显性条件归纳出来,并推出解决问题需要“加减运算”“乘除运算”“方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隐性的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设“x”,最终得出该问题的答案。
(六)开设专门化审题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正确审题的技巧、养成细致化审题的习惯,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设专门化的审题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前全面客观地分析题目条件,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会逐渐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和展开审题板块,在其中引入大量的数学习题和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自主解读和分析题目的条件;其次,为了增强审题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题活动中来。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一些游戏、竞赛元素,让学生在趣味化和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审题和解题能力。通过开设专门化审题活动的方式,不仅会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还会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只有真正做好理实结合,小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所以,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实现理实结合的目标提供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场景中,以此培养他们分析生活现象、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思维特征和实践能力,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其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概念和抽象公式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以此培养他们解决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会逐渐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以增强。
四、 结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不断调动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晓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46.
[2]宋立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739-740.
作者简介:
张佳,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