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改变人生,而不仅以盈利为目的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嘉珂: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鹤童公益养老集团创始人,国家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1995年4月创办鹤童,至今鹤童已发展成为集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系列单位三位为一体的中国为老社会服务民间组织。
  “‘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去是满天星,站出来是中流砥柱。’这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使命,该组织是由鹤童2008年5月12日发起成立的,可以说是灾难把大家凝聚起来了。”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已经陪鹤童走过了二十年春秋。曾经行医国外、驰骋商界,最终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学识经营起一家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集团。他凭借自己的一颗医者之心,创全国之先,探索民间养老结构新模式,经几十年求索,用爱与责任守护着老人晚年的幸福和尊严。
  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发生之时,鹤童曾联合全国数十家养老机构组建了“5·12孤老孤残长期照护小分队”,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在随后几年的青海玉树4·14、四川雅安4·20和云南鲁甸8·03等数次抗震救灾中开展志愿服务,长照联盟体现了“专业组织、有序参与、有效服务”的民间救灾力量,经历过一次次紧急志愿照护行动的考验与洗礼。它开创了“中国紧急救灾应急联合照护模式”,并荣获2010年度“第六届中华慈善奖”。
  2014年12月1日,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宣布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作为总会的分支机构,独立运行开展工作。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长期照护行业,《慈善》杂志采访了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
  三次发展:论坛—联盟—专委会
  《慈善》杂志:长期照护专委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您当时为什么想建立一个这样的组织?
  方嘉珂:长期照护专委会最初发端于1999年“汇丰中华慈善老人关怀项目”,自2000年开始,该项目每年在北京举办“全国老人院院长培训班”和“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培养出全国长期照护机构管理者2000余名。2008年的时候,发生了5·12汶川地震,鹤童马上就动员全国各省市区的数十家养老机构组成“5·12孤老孤残长期照护小分队”抵达灾区抗震救灾,后更名为“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之后又经历了三次大的灾难,逐渐成熟起来。所以说长照联盟在灾难中从事紧急救援服务,常态下始终致力于全国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行业的发展。
  可以说是灾难把全国从事长期照护行业的组织凝聚了起来,但最根本还是源于中国的地震应急救灾机制的不完善。因为在灾难发生时,首先是武警、部队指战员们在第一时间到地震现场把人从废墟中挖出来。其次,医生护士对挖出来的伤员进行抢救。而最后,从死亡线上幸存下来的人在恢复期需要照护,也即照顾与护理,长期照护也即长期的照顾与护理,这包括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目前从政府角度方面,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有一个支持性的灾区照护,因此,缺少这一环,而长照联盟恰恰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所以这个组织应运而生。
  而中华慈善总会是该组织的举办单位,鹤童是承办单位,汇丰银行是资助单位。这三个单位从2000年开始,逐渐推动了中国民间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的发展。历时十四年后,在2014年12月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决定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长照”。
  《慈善》杂志:专委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方嘉珂: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将致力于提高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需要长期照护者的尊严与生活质量,提升长期照护专业人员的技能,维护长期照护专业人员的权益,增强长期照护机构和从业者行业的归属感,推广长期照护现代技术与成果,使长期照护业成为中国新兴的行业,促进长期照护行业健康发展,从而造福数以千万计的高龄、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主要工作内容比如: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照护;搭建企业、社会爱心人事支持长期照护机构发展的募集平台,创新和研发长期照护示范项目;组织学习和推广国内外长期照护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并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行业评鉴,推动长期照护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承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委托的长期照护机构指导、改善、运营、连锁加盟等服务;倡导长期照护相关政策与法规;研发长期照护服务与保险业的对接等。
  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下属的二级法人机构,长照联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全国院长培训班、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到2008年灾难中应运而生的长照联盟,再到2014年12月的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是一个“三级跳”的过程。
  两条道路:公益性和专业化
  席间,记者还参观了长照联盟的资料展区。这里面展览的有鹤童走过20年来的重要活动,有长照联盟主办的《照护与关怀》杂志,有汇丰中华慈善敬老计划故事集,鹤童2015老年人春节联欢晚会等宣传册子……看着眼前一本本的书籍,听着一点一滴的讲解,脑海中浮现一幕幕镜像,灾难中重生的同胞、失能老年人有人陪伴时露出的孩童般的笑脸、残疾人得到救助后的感动、老人家属的感激之情……
  长照联盟其实走的是两条道路,一是公益之路,一是专业化之路。公益之路就是一直倡导的“非营利”,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方面,不设股东,没有所谓的分红;其次,财务管理是“零基预算”,也就是所有的利润都回馈于服务对象和基层员工,以及用于院舍基础设施的再投入;最后,是面向社会健康型老年人所开展的活动都是免费的。
  另一条道路是专业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证老年人晚年尊严”是鹤童非营利机构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他们奉行“帮天下儿女尽孝,替党和政府分忧”的宗旨,鹤童研发了老年人匀浆膳制作技术、建立延安医院生命关怀病房、创建鹤童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等。他们“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的特色护理理念使日常护理更加专业化。   2013年9月,在第九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由民政部支持、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汇丰银行资助启动的《中国长期照护行业(评鉴)标准》于2014年12月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长期照护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评鉴标准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长期照护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
  三个问题:“养谁”“谁养”“怎么养”
  《慈善》杂志: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老龄产业发展也遇到了黄金期,对于农村的“三无”老人,他们的晚年将何去何从?作为民间养老机构的领军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方嘉珂:目前农村这地方,只要老人一失能,就离死不远了,悲哀啊!这里就面临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失能老人,更需要公益力量的帮助。农村老人自杀率很高,而且自杀者多是失能的。他们不愿意连累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一定要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我们已经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就是四川省绵竹市红十字鹤童东北敬老院,这是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承接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援助四川灾区的项目。该院建筑是由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无偿援助兴建,2009年12月26日起开始接收第一批孤寡残疾老年人入住。
  中国的养老服务首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即“养谁”“谁养”“怎么养”。对于“养谁”,政府不可能承诺把所有老年人都“养起来”,低龄健康乃至高龄健康的老年人都不应存在“被”养的前提。所谓“老有所养”者应特指失能老年人。当前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迄今还沿袭着1949年以来永远不变的老模式,即由各级政府举办并直接管理运营的城乡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都还以收养“三无”“五保”老人为单一目标。而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目前的现状是,大都被健康、低龄、自理乃至“权贵”们所盘踞。其实,健康、低龄、自理乃至“权贵”们,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的社会化养老。而对于失能老年人而言,特别是其中贫困、高龄、失能和临终状态的老年人,“刚需”绝非是青山绿水、诗琴书画、莺歌燕舞,可能只是“一张床、一杯水、一口饭”,所谓“雪中送炭”般的“临终关怀”。对此,不但家人有责任,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能否把他们“养”起来,是检验中国是否真的“强大”和是否迈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定义了以上“养谁”的问题,马上“谁养”的问题就突出来了。首先要弄明白“非营利”不是不盈利,而是盈利不分红,是要你有社会责任心。所以要培育像长照联盟这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关于“怎么养”,其实需要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慈善机构来从事长期照护行业。期待这个领域应该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公益”“慈善”和“非营利”的理念,加上企业运营的方法来推动中国长期照护事业的发展。
  《慈善》杂志:2014年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来自全国200余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机构的管理者经过充分研讨,达成《北京共识》,其中第二条说,“建议将养老机构支持政策调整为重点支持长期照护机构的政策,把钱用在刀刃上,目前的养老机构支持政策并未分清健康型和长期照护型。”那么“健康型”和“长期照护型”就是您刚提到的所谓“怎么养”的问题吗?
  方嘉珂:健康型就是针对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展开的服务,长期照护型就是高龄、失能老年人。因为健康型和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不一样。低龄、健康老年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较多,而长期照护型的老人就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层面的追求呢。所以,对于“怎么养”的问题,要发展更多公益、慈善的力量来从事长期照护型老人服务。
  当前,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由于人口寿命的提高和老年人比例的大幅度增加可以被称为“长寿时代”。长寿时代的最大挑战是国家、社会、家庭如何三位一体,承载人口比例不大但所耗资源很大的失能老年人服务,让每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也能拥有尊严和有质量的生活。建议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做到长期照护服务的均等化;并对长期照护机构进行标准化评鉴,实行挂牌管理;同时建议将《长期照护服务法》或《长期照护服务条例》尽快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引导中国长照体系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而重要的是,长期照护行业是维护失能老年人生命尊严、支持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共事业,因此要严格自律,恪守公益服务准则。
  采访结束时,方嘉珂说:“我用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们这样的组织——‘旨在改变人生,而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崇高追求。”
  出于旨在改变人生的追求,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长期照护者、临终关怀者的帮助和尊重。长期照护联盟组织以爱为缰,怀揣着一颗公益之心,驰骋夕阳,守护着老人们的晚年幸福。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承弘扬孙中山、宋庆龄伟大思想和精神,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促进国际友好;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积极为海外华文教育而努力,努力解决海外华文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教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办学经费不足等困难,促进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健康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
5月2日,昆明市教场中路盛开的蓝花楹( 胡超/ 摄)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作家杨朔在《茶花赋》中写道,“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不单是杨朔,只要到过昆明的人,无不醉心于这里的春天和月月不断的“花事”。  众所周知,昆明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故有“春城”之美誉。  2016年,昆明提出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城市品牌
我喜欢看孩子的笑,那种喜悦可以幻化成空气中无数个美好的精灵,深入他人的心田,让每个人心底都开一朵喜悦之花。我也喜欢采摘世间或者遥远,或者近在咫尺的温暖,让他们遍洒喜悦的种子,开出喜悦的花果,让生活洋溢更多喜悦的气氛。  一位谈不上美艳,却贤惠的妈妈。把家里碎了的玻璃杯放在一个纸盒里子,包了一层又一层。还让儿子在纸箱上写下“碎玻璃,不要扎了手。”孩子起初觉得妈妈多次一举,直到他看见年迈的垃圾工人,在
南通市港闸区近日推出“温暖好人”行动计划,先期拨付10万元启动基金,由政府量身定做“温暖礼包”给慈善好人送温暖。首批“温暖”对象一位是磨刀行善的吴锦泉老人,另一位是前不久刚刚倒在修车亭去世的修车行善老人胡汉生。港闸区为老人量身定制的“温暖礼包”有:大病医疗救助按规定个人自付部分将全部由政府埋单,每半年可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参照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每半年发放3000元激励救助金。  显而易见,港闸区政府
每年,全世界都有千千万万的人为着一些慈善项目热心捐款,人们通常的做法就是直接将财物捐给慈善机构。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特别的团体,为着某项专门的慈善项目,筹划一些独特的捐款活动,让公益成为了一种时尚。比如,西方国家的胡子月(Movember)。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女性的健康问题,男性却是被忽视的群体。胡子月(Movember)就是为了引起
人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确实如此。   那是一个星期天,天阴沉沉的,我趴在窗台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妈妈刚给我买的《马小跳爱科学》。突然,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猛然想起那位天天在小区后院捡垃圾的老爷爷。   他肯定还没回家,这么大的雨,他会躲在哪儿呢?我想:那位老爷爷跟我非亲非故的,我还是回屋继续看我的书吧。但我转念一想:不行,我和他经常打招呼,已经是熟人了。想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1982年,我恋恋不舍地走下三尺讲台。离休时购置了急需的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数十册赠给校图书室,以示别情,或为留念。回到驻地,发现村幼儿园缺乏文化教育,便每年“六一”买一部分智力读物送给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0年没有中断。那年,应邀在职工业大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由于收学费低、教学质量高,受到社会赞誉,并被评为省社会助学先进单位。残疾姑娘小刘被评为全国优秀毕业生,两位男生被评为省优
金秋时节,慈善作家李玉林又一次把一本厚重的大书《慈善中国》奉献在我们面前。我之所以把他称为慈善作家,是由于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主编《慈善》杂志之外,还出版了以慈善题材为内容的报告文学、散文、摄影等著作近20种。他的勤奋以及对慈善事业的忠诚和热忱,由此可见一斑。我把他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称之为“记录阳光的足迹”,他笑了,说:“对对,我就是跟着阳光跑,为阳光立传。”为阳光立传,他说得好,做得也好。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拥有光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白天可以借助太阳,夜晚可以使用电灯照明。我们可以感受温暖和煦的阳光,我们可以感受色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光明是一件“奢侈品”,无法触及、不能拥有。但是,因为一些富有爱心、具有创意的人——他们的一个小发明、一个小创意,就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爱的光明——“可乐瓶灯泡”  “可乐瓶灯泡”又叫“摩斯之灯”,是由巴西南
近日,我回到老家——湖北省应城市陈河镇陈家庙湾。这个湾子现有45户,250人,有150人在外打工,剩下留守的有100人全是老弱病残。看望我的姐姐和二嫂后,在她们的陪同下,?看望了村里老人。现在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有8个,其中88岁的一人,86岁的二人,83岁的一人,4个80岁以下。这8个老人,在我参加工作以前和她们相处得很好,那时的她们都是俊男靓女,如今岁月在她们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手上结满厚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