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家舍的梦想与幻灭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家舍作为“江南三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反复出现于三部作品之中。按时间顺序,作者借花家舍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乌托邦”的构建至幻灭。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格非对乌托邦悲剧的反思。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悲剧反思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格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制——“江南三部曲”的创作。花家舍作为连接三部作品的重要节点,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从乌托邦的试验田到最后沦为销金窟,作者深切地反思了这一悲剧。
  一、花家舍的变迁
  在“江南三部曲”组装出来的所有空间形象当中,花家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将原本没有多少情节联系的三部小说从“空间逻辑”的角度紧紧连接在一起,还额外被格非赋予了叙事枢纽的使命,以至于它有足够的能力让三部小说互相对视、打量、猜测,互相考察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一)梦想中的“桃源”胜境
  在《人面桃花》的诗意叙述中,花家舍以类似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出现。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外桃源般的花家舍实际上是一个土匪窝。当初王观澄为了筹集修造房屋、风雨长廊等的资金,不得已去抢。可土匪又不是那么好当的,于是他便集合起自己做官时的那些隶属,这种无异于引狼入室的行为使得花家舍越来越偏离他最初的设想。最终,受革命党人策划的连环命案影响,花家舍的头领们在恐惧与猜疑中先后被杀。王观澄想于乱世中隐居,在大动乱的背景下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不可能的,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他被自己的念头缠住了”,最终他的美好理想只能化为一场虚幻的梦境。
  (二)理想中的人民公社
  故事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山河入梦》中的谭功达在被免职之后以“地级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花家舍,并在命运的指引下住到母亲曾住过的湖心小岛。此时的花家舍俨然成为一个模范公社,在外表看似美好的花家舍公社中,人人如履薄冰,失去了一颗本该自由快乐的心。在摸索着“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年代,郭从年的探索给人以希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更大的失望甚至是绝望。致力于消除人性差异的郭从年同时也意识到了个体差异只会使得花家舍的一切消散得更快,这也注定了它只能是存在于人们理想中的公社,于现实是不可取的。
  (三)现实中的销金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花家舍已经从神坛走向现实,完全变成新时代产物的商业新村。《春尽江南》中的谭端午受徐吉士的邀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诗歌研讨会,来到了花家舍。现在的花家舍,有泊游艇的碼头、高尔夫球场、酒吧街、夜总会甚至隐秘的销金窟,同时也保留着老街,但是已经不住人,只是用来供游客参观。恰如当初郭从年所言,它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色情于一体的场所。跟以前的花家舍相比,它显然已经具备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新模样。从此时花家舍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面对冷冰冰的现实,他们选择了以狂欢作安慰。
  从梦想中的桃源胜境到理想中的人民公社,一路走来,花家舍越来越贴近现实,最后竟沦为现实中声色犬马的销金窟。这是时代选择的必然,也是一种可悲的必然。通过对花家舍变迁的描写与表达,渗透了格非对乌托邦梦想最终悲剧的深切反思。
  二、乌托邦悲剧背后的反思
  “江南三部曲”中的三个主人公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世界,虽然意义不同,然而他们祖孙三代的“乌托邦”最终都不幸成为悲剧。下面以《山河入梦》为例,浅析乌托邦悲剧背后格非的反思。
  (一)对宿命悲剧性的不可逃脱的感叹
  格非写人物的那种出于理性的预感与悲剧性存在的巧合,写偶然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整个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以表达作者对虚幻人生的感悟。作者用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恰恰起到了扭转时局的作用,这也是对命运安排的不可捉摸的一种恐惧和感叹。
  (二)对理想主义的反思
  尽管作者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山河入梦》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在深层次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反思和思考。格非说:“姚佩佩的悲剧是具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她的个性因素,她所处的时代并不提倡自我意识,她本可以投身集体主义,放逐自我,跟社会融合,但是她并没有那么做。随着她越来越清醒,更加不愿那么做。”而谭功达对梅城建设的做法和想法,前提是好的,是为人民更好地生活着想的,但只是太超前,不符合当时社会和自然的实际情况。他只是一心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却没有办法采取实际行动,自然也无法实现。
  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借花家舍转达人物内心的乌托邦世界,又用他们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乌托邦”的构想和幻灭,而在这悲剧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敬文东.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12(05).
  [5]孟繁华,刘虹利.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评格非长篇小说《春尽江南》[J].小说评论,2012(04).
  [6]明飞龙.直逼现实的时代叩问——评格非《春尽江南》[J].中国图书评论,2012(02).
  (作者简介:张莹莹,女,河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
其他文献
自述  我写过十封遗书  十次悲痛欲绝的嘶喊  如今已成为隔岸的回音  被蚂蚁偷运的灰烬  我做过九场梦  九次误以为和你在一起  在黎明的轰响中  翻身策划一次短暂的分离  我流过八次血  八次反抗虚无的诱惑  被俘虏的思想囚徒  偷偷挖掘我的精神墓地  我有过七次希望  七次在失败面前强颜欢笑  一场灾难我逃进绝望的迷宫  却要用一生来猜测命运的谜题  我看过六个答案  六个人愧疚的问题  如
期刊
安徒生的丑小鸭朝我走来  我看得见自己在人群前的现实  我习惯了沉默不语  我从来就没说过我是天鹅  也没人来问我是不是天鹅  小时候我很相信大人的话  大人们说我长得丑  我感觉不出来这是疼爱的玩笑  父亲绑了我一条腿在桌脚逗姐姐玩  姐姐乐了 笑了 我想哭  小小的我以为是丑孩子没人喜欢  安徒生的丑小鸭朝我走来说:  “我是天鹅,你信吗?”  我对安徒生的丑小鸭说:  “你一出生就是天鹅,你
期刊
望山  奇峰连绵太微斜,仙山云外无人家。  适愁乡书寄何处,唤来青鸟探落花。  重阳  兰亭远望雨微茫,梧桐叶落湿幽香。  轻拈绣裙多窃喜,半采黄花揽霓裳。  小院观星  北斗移西院,獐星照南枝,  黄庭空叶落,片片是相思。  采桑·桃花  一半萧风凄涼曲,饮罢闲愁,心绪犹迷,桃蕊纷纷归路去。  怎堪香散随逝水,片片催零,拾瓣无语,明年花开又满径。  采桑子·长安忆  点滴梧桐催叶落,倦眼经秋,斜
期刊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无悔和悲哀,为涓生,为自己。  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我又再次踏进了这里,没人看到我的身影,没人听到我的气息。  这个破败的小屋,曾经是多么吸引人啊,我们在这个小天地里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我多么向往你给我描绘的那个世界啊——婚姻自由,每个人都能得到真爱,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不再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不再是为了传宗接代所背负的重担,而
期刊
李文坐在大沽河的河堤上,两眼看着哗哗流动的河水,痴迷地思索着。  时值盛夏,河两岸绿柳成行。粉蝶燕雀在树木草丛间往来穿梭,间或还能听到那些绿柳边高大的杨树上喜鹊的喳喳叫声。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慢慢移动,柳梢在微风下轻轻地舞动。李文的思绪一会儿活跃,一会儿凝滞。当他的思绪活跃时,河水便也跟着活跃起来;当他的思绪凝滞时,河水好像也跟着凝滞了。他心里千头万绪——是喜,是悲,是怒,是忧……种种情绪都在其内了
期刊
母亲去年去世了。但我却经常想起她老人家在世时的很多事情,特别是她在“三年困难时期”,那种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乐观,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年困难时期”也正值生产队的“大锅饭”停火了,我们一家六口人只能依靠野菜度日。  讀过几年书的父亲,说话做事都很斯文。长时间靠吃野菜度日,父亲的身体有些浮肿,要想父亲亲自带领我们去挖野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母亲虽然骨瘦如柴,身体也不好,但
期刊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并向由川陕甘根据地踏上长征路的红四方面军致敬。  ——题记  凝望那颗星  红色队伍走进茫茫草地  茵茵草塘编织的竟是  恶魔的隐秘  您,还有那匹喘气的瘦骡马  踏进沼泽,踏进  深深的黑水泡  浮上來啊,只望见  您帽子上的红五星  八十年来的征途上啊  永远闪耀着,闪耀着,那颗  最红最亮的星  丰碑  (一)  一块块拙石,寂于山野  一双双巧手,凿錾为字
期刊
夏日午后的阳光,热,烈,像一杯高纯度的白酒,让人晕眩。  上班高峰期,车子拥堵得像“移动停车场”,在公路上缓慢地前行。一阵阵热浪袭来,混杂着汽车的尾气,难闻的气味让人心里顿时烦躁起来。这时,一阵清脆的哨音吸引了我。循着声音望去,一个二十多岁的交警走到了我前面的车前。小伙子穿着长袖制服,荧光马甲,戴着帽子,满脸是汗,脸晒得黑红,嘴唇因缺水而干裂,他却全然不顾这些,耐心地叮嘱我前面的司机不要越线超车,
期刊
山的枫叶说红就红了  来不及等待 一夜间  她们就像火焰 如一个相逢的微笑  转眼 点亮了满山  这是我向往了很久很久的心愿  找一个理由 找一个时间  去看看五花山 看看枫树 看看自己内心  或眺望 或倾听 或呐喊  是谁淡定怡然地站在秋的尽头  枫的相思就与这个秋天一样漫长  红了一年的守望 红了一年的念想  一不留神 把乡思扯得更紧  枫叶红在秋天的天边  就像我们的爱情 笑靥如初  在一场
期刊
破晓时分  一个身影打破了大地的靜寂  他衣衫褴褛 背着竹筐  双目炯炯  收获季节后的田野  总会有他的足迹  却总也没有同行者  他又开始拾穗了  只看脚下 埋头苦干  纵然大汗淋漓  纵然形单影只  因为  饱满的稻穗  才是  他追求的目标  猛然间  他直立起身子  伫立于苍穹原野  是苦累 是迷茫 是孤独  无人知晓  只见  双目凝视东方  地平线下的太阳泛起道道金光  原来这晨曦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