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更要有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一、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主要用于研究性学习),获取资料与素材。
  (二)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复习已有知识;阅读教材,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想、类比、归纳、推理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三)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四)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例题变形,举一反三;题组训练。
  常用总结方式: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数学作文,体会数学价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目標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三)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三、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成效
  
  (一)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三)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其他文献
数学教育最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人的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跳出其本身的范围,融入到整个教育的大视野中。它更应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至今,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
期刊
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现在教育改革普遍实行了开拓性和教学整合的方式,这不仅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活动中,结合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进行了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主要的探索如下。    一、进行优化教学    (一)注重培
期刊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而交际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施。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则更加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才能逐步获得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与教的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便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开展英语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  好的英语活动符合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教材编排  教材要求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
期刊
上课铃响了,一堂音乐课开始了。起立、上课、节奏练习、学唱歌曲,教学各环节按着我的思路,一步步推进,可是我竟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在悄悄说话,甚至还有几个学生走神了。我顿时感到有些恼火,在我的课堂上,居然还有学生不认真聽讲。可是,看着孩子们的脸,我不禁想,难道问题出现在我身上?  课后,我翻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其中的一句话打动了我:“音乐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体制的不合理和基础教育设施的不完善,绝大部分学校还在采取“填鸭式”教学。对于很多物理规律只是要求学生会背、会用,但是,物理规律是怎么得来的学生们却无从知道。由于一直以來强调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实践中动手能力也很弱。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总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的趋势:一是繁、难、偏问题几乎绝迹;二是实验题的比重逐步加大;三是跟日常生活
期刊
当前,作文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是一大难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尽管多数教师一直在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甚至有的教师要求生每天背诵几篇文章,天天写日记,每周写一篇文章。但是,综合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而言,无论是从应试作文、还是平时训练的作文看,学生的作文大多内容不充实,结构不严谨,缺乏说服力,思想不够健康,中心也不够明确,有的根本不符合题意和文体的要求,语言不流畅、书写不规范、错别
期刊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见写字教学是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期刊
数学学习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我在自己二十年的數学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成绩提高的特别快;而那些很少有问题的学生或不向教师提问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或无进步,从中可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老师普遍反映“我的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哪怕很重要的,也从不肯问别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甚至包括家里人。对此,我说过学生很多次,但作用不大。到底该怎么教育学生,让
期刊
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
期刊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等。怎样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一、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在数学阅读课上,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