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中冷却一下自己过分的热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个深刻的反思与回顾。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增强以下几种意识。
一、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
语文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还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信马由缰、追求浮华的不良现象,一些教师只专注于教法的研究和运用,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另一些教师则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这些做法怎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曾在某中学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分为几个步骤。1.以孟郊的《游子吟》导入。2.简介作者朱自清。3.课文赏析(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4.布置思考讨论:①文眼是什么?②儿子几次流泪?③写了父亲几个背影?5.整体感知,总结全文(找线索、主题)。6.再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讲出感动的原因。7.课堂练习:生活中父母在那些方面令你感动,将它写下来。从这个教学流程上看,该教师在课文赏析部分没有进行必要的语言赏析,也就是没有进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他应引导学生赏析“车站买橘”时描写父亲背影、体现父爱的几个句子。此外,这节课也显得蓄势不足,高潮不起,“语文味”不很足。通过这个课例可以折射出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存在不用心钻研文本、不了解学情的不良倾向。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文本,扎根于语言文字。
二、尊重学生的服务意识
有位名人说过:“尊重信任学生是赢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动力之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已成为一种服务业。尤其是新课改实验开始后,教师更应转变角色,从原来的要求学生“服从”,变成为学生“服务”。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坚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今,新课改早已席卷全国,并推进了那么多年,但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尊重学生的服务意识,观念陈旧。在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不关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导致整堂课犹如一潭死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有位哲人说过:“尊重也是一种征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功成名就,完全得益于他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就是很好的典型。李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的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
三、灵动飞扬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要创新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谨小慎微固然不会出现差错,但永远开辟不出瑰丽的语文教学境界。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意味着活力与创新,应当向大刀阔斧的创新行为看齐,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概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过人胆识,让创新意识灵动飞扬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开发教学方法当作开发课程资源来研究和探索,集思广益,努力追求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
四、如饥似渴的读书意识
常言道:“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但现在的许多人都不想读书、不肯读书、不屑读书,不仅“述而不作”,而且“述而不读”。看看当今的语文教师,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有几个?的确,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业务进修、迎接检查等日常工作似乎已经把大多数教师的时间挤占殆尽,使得作为职业读书人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了。
读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教师,都知道书中谈及读书与备课的关系: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和同行入了迷,以至忘记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道:“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知识的海洋”。
读书,这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就像古人所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今新课改的效果未尽人意,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观念滞后。因此,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必须把读书当备课,让自己的知识功底和理论基础逐渐丰厚起来,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当然,除了上述所谈的四种意识外,语文教师还应增强审视思考的反思意识,从反思中获得语文教学的感知和顿悟,从而生成实践创意,提升自己的实践智能,改进语文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
语文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还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信马由缰、追求浮华的不良现象,一些教师只专注于教法的研究和运用,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另一些教师则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这些做法怎能谈得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曾在某中学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分为几个步骤。1.以孟郊的《游子吟》导入。2.简介作者朱自清。3.课文赏析(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4.布置思考讨论:①文眼是什么?②儿子几次流泪?③写了父亲几个背影?5.整体感知,总结全文(找线索、主题)。6.再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讲出感动的原因。7.课堂练习:生活中父母在那些方面令你感动,将它写下来。从这个教学流程上看,该教师在课文赏析部分没有进行必要的语言赏析,也就是没有进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他应引导学生赏析“车站买橘”时描写父亲背影、体现父爱的几个句子。此外,这节课也显得蓄势不足,高潮不起,“语文味”不很足。通过这个课例可以折射出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存在不用心钻研文本、不了解学情的不良倾向。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文本,扎根于语言文字。
二、尊重学生的服务意识
有位名人说过:“尊重信任学生是赢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动力之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已成为一种服务业。尤其是新课改实验开始后,教师更应转变角色,从原来的要求学生“服从”,变成为学生“服务”。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坚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今,新课改早已席卷全国,并推进了那么多年,但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尊重学生的服务意识,观念陈旧。在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不关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导致整堂课犹如一潭死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有位哲人说过:“尊重也是一种征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功成名就,完全得益于他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就是很好的典型。李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的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
三、灵动飞扬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要创新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谨小慎微固然不会出现差错,但永远开辟不出瑰丽的语文教学境界。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意味着活力与创新,应当向大刀阔斧的创新行为看齐,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概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过人胆识,让创新意识灵动飞扬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开发教学方法当作开发课程资源来研究和探索,集思广益,努力追求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
四、如饥似渴的读书意识
常言道:“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但现在的许多人都不想读书、不肯读书、不屑读书,不仅“述而不作”,而且“述而不读”。看看当今的语文教师,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有几个?的确,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业务进修、迎接检查等日常工作似乎已经把大多数教师的时间挤占殆尽,使得作为职业读书人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了。
读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教师,都知道书中谈及读书与备课的关系: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和同行入了迷,以至忘记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道:“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知识的海洋”。
读书,这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就像古人所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今新课改的效果未尽人意,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观念滞后。因此,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必须把读书当备课,让自己的知识功底和理论基础逐渐丰厚起来,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当然,除了上述所谈的四种意识外,语文教师还应增强审视思考的反思意识,从反思中获得语文教学的感知和顿悟,从而生成实践创意,提升自己的实践智能,改进语文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