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P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2例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TUR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1~89)岁。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收缩力指数(BCI)和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PdetQmax)将患者分为3组:DU患者[BCI<100且PdetQmax≤40 cmH2O(1 cmH2O=0.098 kPa)]共31例,分为A组(PdetQmax≤20 cmH2O)9例,B组(20 cmH2O<PdetQmax≤40 cmH2O)22例;非DU患者为C组(BCI≥100且40 cmH2O<PdetQmax≤60 cmH2O)共41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6.40±5.54)、(21.04±4.61)、(18.53±4.41)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70±1.34)、(3.37±1.11)、(3.49±1.34)分;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4.60±2.63)、(8.48±2.47)、(11.38±4.00)ml/s;残余尿量(PVR)分别为(152.90±75.26)、(90.78±51.97)、(53.23±38.98)ml。A组术前IPSS和QOL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PVR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PVR明显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组术后的IPSS、QOL、最大自由尿流率(fQmax)和PVR,比较3组的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指标(fQmax、PVR)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72例平均随访31.1(3~52)个月。A、B、C组术后IPSS分别为(25.50±2.84)、(16.78±4.04)与(14.98±3.41)分;QOL分别为(2.90±1.29)、(2.67±0.88)、(2.53±0.92)分;fQmax分别为(5.44±2.60)、(10.30±3.68)、(13.07±3.51)ml/s;PVR分别为(104.00±46.00)、(76.81±46.74)、(35.64±26.17)ml。与术前比较,A组QOL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fQmax、PVR较术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IPSS、QOL、fQmax、PVR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PdetQmax≤20 cmH2O的DU患者,TURP仅能使QOL获得明显改善,其余主客观指标改善不理想,术前应充分沟通,告知合理预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7~73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7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低危2例,中危14例,高危8例。初诊骨转移21例。同期转移18例
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经历着从细胞因子治疗到靶向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的转变,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对转移性肾癌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前列腺癌是全世界男性发病率第二位的肿瘤,其中高危和局部进展期肿瘤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随着新辅助治疗在越来越多实体瘤中成功应用,其在前列腺肿瘤中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其中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降低切缘阳性率有效,但无法改善患者远期生存。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可能延长高危局部进展期患者的无生化复发时间,但患者能否最终取得生存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46例接受PCN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7±8.5)岁。体质指数(22.7±2.1)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37例、Ⅱ级9例。肾盂结石2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9例。结石位于左侧27例、右侧19例。结石最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对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资料。男46例,女15例。中位年龄56(29~75)岁,其中≤60岁41例,>60岁20例。患者行系统治疗前,单个器官转移36例(59.0%),≥2个器官转移25例(41.0%);肺转移17例(27.9%),肝转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2020版前列腺癌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了更新,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方面强调了联合治疗的重要性,主要更新包括加入了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并强烈推荐应用于可以耐受的患者,强调了原发病灶放疗在低转移负荷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价值以及不再将间歇性雄激素剥夺治疗纳入推荐意见。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采用同期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1例,女46例;平均年龄45(31~73)岁。其中肾及输尿管多发结石29例,鹿角形结石22例,术后残余结石19例,尿流改道术后吻合口狭窄伴上尿路结石18例,移植肾/输尿管整形/内镜碎石术后合并输尿管狭窄伴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且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4例(78.6%),女12例(21.4%)。平均年龄(59.2±10.7)(22~82)岁。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26例(46.4%),仅有全身症状8例(14.3%),同时合并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转移灶对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对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评分进行改良及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218例接受系统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56例(71.6%),女62例(28.4%)。平均年龄55.7(18~81)岁。体质指数(BMI)22.6(15.4~35.8)kg/m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