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本启蒙的“小册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南通师范学习的时候,那本淡绿色的小册子,便早早走入我的视野。
  其实,和张老师的这本书结缘,有着颇为有趣的故事背景。最初是因为要参加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我幸运地成为四位答辩选手之一。在那个年代,普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参与论文答辩颇为鲜见,我们的重视程度自不在话下。当然,以我们那时仅有的一点水平,要想顺利过得了答辩专家的“盘问”,最好的办法便是投其所好——看答辩专家的著作,以自己的虚心好学赢得他们的同情与放行。时任“代班主任”的李庆明老师是这次论文答辩活动的幕后策划,他早已给我指明方向——我是唯一参加答辩的准数学教师,而答辩专家中除了公共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外,还有一位叫张兴华,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他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就是那本淡绿色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至此,薄薄不过100多页的小册子,便成了我那段时间里重点攻克的堡垒。现在回想起来,心理学家说得真有道理:“带有目的性阅读,其效果要远比无目的阅读要好。”因为就我而言,那一个多月和这本小册子的朝夕相处,还真就我的儿童学习心理素养给予了最初的启蒙。
  当然,要说这本册子给我印象深刻,倒不完全是因为任务驱动。事实上,师范学习五年,读过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不下十余本。然通读下来,要么觉得每一本都那么的似曾相识,不同的封面背后总有着一张差不多的面孔。要么则感觉,书中所述理论,与自己即将要面对的课堂实践,似乎还有着一条浅浅的鸿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总有着隔靴搔痒的尴尬。而这一遗憾,在张老师那本不显眼的小册子中却荡然无存。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有这般感觉,首先源自于它的“小”。因为小,翻起来不如大部头书困难,心理上也没有面对大部头理论著作时的阅读压力,更不会有“啃”理论书籍时的那份“悲壮”。如同是一篇篇小品文,写时信手拈来,读来则清新自然。当然,这本小册子,真正让我获得积极阅读体验的,还在于其内容与形式本身。首先,传统儿童心理学中的诸多泛概念,在这本小册子中,重心获得了“下移”,犹如册子目录中我们所能直感到的“强化感知”、“重视操作”、“提供变式和反例”、“建立表象”等。对我而言,原来,儿童学习心理不只是知觉、感觉、思维、情感这些大而空洞的语词,而是可以附着在这样一些更具体、更微观、更能贴近儿童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中的小命题。从此,空洞而遥不可及的儿童心理学,对我而言便如同接了地气,有了泥土的气息。其次,也是更吸引我和读者的地方,这本册子几乎在每一篇章的架构上,都遵循了“教学实例——心理分析——教学运用”的三部曲。由一个或一组符合某一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典型性案例着手,通过对案例的心理学阐释,引导读者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构桥梁,寻找连接点,并在相互印证中获得对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生动建构。而随后的教学运用板块,则更是引导读者举一反三,将刚刚所获得的心理学体验与认知,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中得以推广和应用。无疑,这种结构是一线教师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大家能普遍悦纳的。而我对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所有最初启蒙,恰得益于此。
  然而,这本小册子因为畅销而早已成为少数人手中的孤本,以及更多数学老师心目中的苦苦期盼。好在,年过七旬的张老师不愿让大家失望,克服了视力和记忆力双重衰退的诸多不便,对这本曾经的经典进行了修订。因为,我目睹了他独自修订的完整过程,更明了期间的艰辛与困顿。尤其是,对文字和思想历来苛刻的他,一次次和我提及,他对原先的体例、结构、部分的理论阐述以及案例的鲜活性都不够满意。于是,原本极为简单的“再版”,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成为了“重著”:旧有的理论阐述如果不够精准,务必要字字斟酌;原来有教学案例如果不够富有时代性,则必然要新旧更替;而在册子的整体架构上,考虑到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除了一般的“由感性到理性”和“由理性到理性”,还应有“合情推理”和“主动建构”,“问题解决”也应该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路径……从而,全书在结构上又有了新的调整与突破。对我而言,这种努力与其说是为了让重版时的册子显得更加完善,不如说,它展现了一位一辈子从事儿童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长者对学术的一种痴迷和情怀。
  正因如此,我告诫自己,这本书还要再读。尽管,如今的它,已是淡紫色的封面。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其他文献
如何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架构平衡的桥梁,进行训练,让学生从课文这个范本中学会表达、学会语言运用,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我们同年部老师循着这个目标,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  和许多老师一样,初读《爱之链》我们也觉得文章情节简单,通俗易懂,浅显易教。但细细品读,就会发觉此文构思巧妙,谋篇布局不落俗套,情节跌宕起伏,是一篇细腻之处见大手笔的好文章,更是指导学生习作仿写的范文。文章对于人物的
“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峰峦回环,树木葱郁,山间小溪流淌,林中鸟儿啼鸣,每一株树、每一块石无论大小,配合得当,精神饱满,有气质,有韵味。山不高,却以她江南山水特有的柔美和灵气滋养了一方人,历史和文化在这里绵延和传承。  走上校长岗位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如何管理一所学校,或者说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学校管理的基本价值?我一直在思索着,寻找着。这或许可以从中医疗法中得到启示。中医疗法从整体上内在地看待人体。通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是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这也是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挖掘了区域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等,并对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成全学生成长。  【关键词】课程开发;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它们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两者必须整合发展。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功能上要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和愿望,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意识。  一、探究自我学习: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杠杆作用  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牛津中小学英语教材
【摘要】好的管理需要好的文化,太仓市实验小学的草根文化催生并影响了适切的“草根化管理”。基于草根文化的管理智慧就是学校管理团队培植好的发展环境,搭建多样的发展平台,协商共同成长的“游戏规则”,充分发挥每一位草根教师的自主性、内生性,并形成合力,抱团发展,协力培养学生。  【关键词】草根文化;教育管理;管理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
其实,大部分课文后练习,都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完成。因此,课文后练习更应该是老师课堂教学时认真思考的内容。  1、在课堂上分步完成基础性的课文后练习,进行及时检测。  《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中,课文后练习3“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是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我将其在两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分解完成。“读一读,抄一抄”在第一课时中结合练习2“用钢笔描红、临写”作为词语教学加以落实,在第二课时的开始进行词语听写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基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并为学校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江苏于2005年秋季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了指导学校正确、科学地开展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2004年初教育厅就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研究小组,
本刊记者:马局长你好!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培养好每一个孩子。在洪泽的许多学校,我们都为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所感动,这应该是洪泽县“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成果。请问,你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念?  马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多地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是不相适应的。真正的教育,应是社会和个体双赢的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必须转型。《国家中长期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带领学生完成文本解读。文本的情趣要素与生活情趣是相辅相成,甚至互为镜像与因果。然而,文本反映的是人类的心灵史,生活表现的却是进行时。由于时代文化的变迁,儿童阅历和文本作者的阅历也存在差异,文本情趣要素与儿童已知的生活情趣之间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有赖于教者的智慧创造,搭一座情趣迁移之桥,唤醒儿童的生活积累,才能通过语文教学来启迪灵性、发展智慧,抵达涵泳于文本情趣的境界。  1.活动
2011年11月17、18日两天,第二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高中组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进行。高中数学由四位名师上课,他(她)们是: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殷伟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副校长谈雅琴;江苏省沙洲高级中学副校长、苏州市名教师瞿高海;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陈江辉。四位老师先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