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移动电子商务是近两年在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中国传统电子商务已经伴随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始终走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实,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时时刻刻受到目前传统商务大环境的影响。
传统电子商务在临近年末的2005,有那些特点和问题?记者近期采访了互联网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春晓先生。
2005年电子商务的四大特点
整体来说,我国电子商务从2003年以来就步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不过,近年它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赢利的角度。2003年以后,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已经开始普遍赢利。从大型门户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到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再到各种各样的小型网上商店,虽然不是全部的电子商务企业,但是赢利的情况已经较为普遍。2005年这种情况得以加强,不赢利的主流网站已经很少。这与2002年以前普遍不赢利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那么,从不赢利到赢利,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市场开始成熟,市场容量增加,包括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网民的数量都在提升;另一方面,一些电子商务企业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市场运作方式。
二是创新的角度。从2005年开始,电子商务各领域的创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服务创新上。2005年,业内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平台。在2004-2005年以前,比较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只有阿里巴巴,但是之后我们就看到一大批网站站出来了。如买卖网、慧聪网、以及中网在线等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营销平台。
三是电子商务的影响。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一件事是,阿里巴巴收购Yahoo中国。从规模和影响看这都是互联网领域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它使整个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行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很大提升。不管Yahoo中国此前是做什么的,被收购之后要全部转向电子商务业务,这样阿里巴巴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巨无霸”,囊括了我们目前电子商务业务的大部分方面。比如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有“阿里巴巴”,面向个人有“淘宝”,面向支付的有“支付宝”,搜索类有“搜索引擎”,语言类有“3721”。这些都为电子商务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以前谈互联网的主角是门户、搜索,现在你会忽然发现电子商务更厉害。这就意味着:从规模和影响看,商务应用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主题。”
四是“电子商务生态”的概念。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各种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结构和体系出现了,反过来,它们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传统商务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看待电子商务。如北斗手机网本来是卖手机的简单网站,后来迅速地发现壮大,致使很多传统的手机经销渠道受到冲击。不仅与此,在它的旗帜下还形成一种崭新的电子商务产业结构。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此点在今年刚刚出现苗头。相信在明年后年,这个生态概念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题。
2005年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建议
当然,2005年的市场也存在一些少量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已颁布的《电子签名法》的贯彻和实施力度还不够。有意思的是,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情况。如有些地方用《电子签名法》来“卡”电子商务的应用。本来这个法律是为电子商务保驾护航的,应该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规定没有电子签名就不能搞电子商务。法律并没有明确所有的交易都使用电子签名,双方可以选择可靠的、安全的电子签名方式。
其次,我们还没有一些形成必要的、规范的标准。电子商务的规模开始壮大起来,很多平台有几百万的会员,在网络上发布数以几十亿的交易量。如果不能很快形成这些标准,下一步可能出现问题,而又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机制,这个问题规模越大将表现得越严重。
第三,没有形成良好的产生规范的机制。标准的产生是由政府牵头还是企业牵头?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标准规范由国家出面制定。但是在执行起来却出现很多问题,为什么?这些规范标准不是实践当中产生的,可能是脱离实际的,所以规则的产生显得很重要。
“规范本身重要,但是规范怎么产生更重要;规则的产生应该是市场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即是由产业内龙头企业与政府合作而产生。”
目前在不同的领域如金融银行、网络营销、B2B、B2C等都有做得很好、很有规模的龙头企业,他们每天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已经具备很好的参与机制产生的基础。所以,以企业为主题通过与政府合作推出符合实际的、能够广泛应用的标准,这个时机现在已经成熟。只是我们还没有这么做,还没有形成产生良好标准的机制和状况。
不过,要解决的是宏观的问题,如法规环境的问题、规范产生的问题等。在企业层面希望他们从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局出发,相互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看待电子商务的正确态度
1.实事求是看待安全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虽然这么说缺乏详细的评估和调查数据,但是从我能从研究和咨询过程当中感觉到,至少是在面向企业或个人的电子商务当中有所夸大。”
为什么?
首先,与社会舆论有一定关系。媒体和人们的视角更加关注以外的现象。假如银行一切正常运行,媒体不需要报道,但是一旦被偷了肯定是个新闻。其实,在淘宝、易趣、当当等大型商业网站的数万计业务中,只有几批是产生纠纷的,这个比例很低,可能低于传统的商务纠纷。
其次,很多提出安全问题的人可能并没有尝试过电子商务应用。很多年龄大的可能从来没在网上买过东西,不过如果他们感觉安全问题,他们恰恰有话语权;同时,每天都在尝试电子商务的多是没有说话资格的年轻人。因此,这是一个错位。
“我们不能凭感觉,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安全的问题。”
2.不要过于强调环境
有人认为移动电子商务,尤其移动电子商务的环境成为发展的“绊脚石”。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政府在1997年就开始推动电子商务了,只是很多具体问题做得不到位,方法上需要“磨合”。不过机制的改变和解决需要还过程。
其实,真正做得好的企业会面对现实,并且没有感觉到现实环境的制约,而且做得很好。比如北京有个卖卡的“云网”。开始只做卖卡的业务,当发现用户买卡需要的是卡上的数字时,就直接把数字传递过去了;后来,发现收钱也要派人过去,又开始发展网上支付。在环境非常不成熟时,他们遇到物流、电子部方面的问题,不过都靠自己解决了。
“企业不要过于强调环境,只有企业在规模做得非常大时可能才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一般企业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的机会点,照样能做好;反过来,自身做好了反会促进环境的改善。”
编辑/王砾瑟 wanglise@txbl.net
相关链接:陈俊亮、杨叔子院士、吕廷杰教授说几个矛盾
● 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以及商务实践的盲目性等,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尽管国家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均出台了有关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但由于侧重点不同且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显得政出多门,难以落实;
● 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在线支付体系和物流系统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针对电子商务交易额90%左右的B2B支付还维持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局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依然为劳动密集型,尚无法提供科技含量高、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IT物流服务;
● 在软环境方面,缺乏相关在线交易法律法规和政策,诸如电子签名、电子合同以及有关电子商务活动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立法的议事议程,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相对滞后,经济活动中失信现象、相互拖欠债务问题屡见不鲜,使一些企业对网络化虚拟环境下的交易行为缺乏信任感;
● 在商业模式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较少,商务活动网络化所应该发挥的效益没能与规模同步增长,泡沫明显;在线商务信息资源与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未进入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在整体上仍在拖电子商务的后腿;
● 在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瓶颈明显,网络能力严重闲置与重复建设并存。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差距拉大,标准也不统一;平台技术和解决方案大多从国外引进,以致电子商务应用上游在外、根基不稳;
● 在企业层面上,由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没有注重流程重组与结构优化,因此,“用”与“体”依然是“两张皮”。此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投资不足、人才缺乏等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待完善。
传统电子商务在临近年末的2005,有那些特点和问题?记者近期采访了互联网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春晓先生。
2005年电子商务的四大特点
整体来说,我国电子商务从2003年以来就步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不过,近年它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赢利的角度。2003年以后,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已经开始普遍赢利。从大型门户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到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再到各种各样的小型网上商店,虽然不是全部的电子商务企业,但是赢利的情况已经较为普遍。2005年这种情况得以加强,不赢利的主流网站已经很少。这与2002年以前普遍不赢利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那么,从不赢利到赢利,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市场开始成熟,市场容量增加,包括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网民的数量都在提升;另一方面,一些电子商务企业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市场运作方式。
二是创新的角度。从2005年开始,电子商务各领域的创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服务创新上。2005年,业内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平台。在2004-2005年以前,比较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只有阿里巴巴,但是之后我们就看到一大批网站站出来了。如买卖网、慧聪网、以及中网在线等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营销平台。
三是电子商务的影响。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一件事是,阿里巴巴收购Yahoo中国。从规模和影响看这都是互联网领域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它使整个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行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很大提升。不管Yahoo中国此前是做什么的,被收购之后要全部转向电子商务业务,这样阿里巴巴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巨无霸”,囊括了我们目前电子商务业务的大部分方面。比如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有“阿里巴巴”,面向个人有“淘宝”,面向支付的有“支付宝”,搜索类有“搜索引擎”,语言类有“3721”。这些都为电子商务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以前谈互联网的主角是门户、搜索,现在你会忽然发现电子商务更厉害。这就意味着:从规模和影响看,商务应用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主题。”
四是“电子商务生态”的概念。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各种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结构和体系出现了,反过来,它们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传统商务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看待电子商务。如北斗手机网本来是卖手机的简单网站,后来迅速地发现壮大,致使很多传统的手机经销渠道受到冲击。不仅与此,在它的旗帜下还形成一种崭新的电子商务产业结构。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此点在今年刚刚出现苗头。相信在明年后年,这个生态概念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题。
2005年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建议
当然,2005年的市场也存在一些少量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已颁布的《电子签名法》的贯彻和实施力度还不够。有意思的是,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情况。如有些地方用《电子签名法》来“卡”电子商务的应用。本来这个法律是为电子商务保驾护航的,应该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规定没有电子签名就不能搞电子商务。法律并没有明确所有的交易都使用电子签名,双方可以选择可靠的、安全的电子签名方式。
其次,我们还没有一些形成必要的、规范的标准。电子商务的规模开始壮大起来,很多平台有几百万的会员,在网络上发布数以几十亿的交易量。如果不能很快形成这些标准,下一步可能出现问题,而又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机制,这个问题规模越大将表现得越严重。
第三,没有形成良好的产生规范的机制。标准的产生是由政府牵头还是企业牵头?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标准规范由国家出面制定。但是在执行起来却出现很多问题,为什么?这些规范标准不是实践当中产生的,可能是脱离实际的,所以规则的产生显得很重要。
“规范本身重要,但是规范怎么产生更重要;规则的产生应该是市场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即是由产业内龙头企业与政府合作而产生。”
目前在不同的领域如金融银行、网络营销、B2B、B2C等都有做得很好、很有规模的龙头企业,他们每天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已经具备很好的参与机制产生的基础。所以,以企业为主题通过与政府合作推出符合实际的、能够广泛应用的标准,这个时机现在已经成熟。只是我们还没有这么做,还没有形成产生良好标准的机制和状况。
不过,要解决的是宏观的问题,如法规环境的问题、规范产生的问题等。在企业层面希望他们从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局出发,相互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看待电子商务的正确态度
1.实事求是看待安全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虽然这么说缺乏详细的评估和调查数据,但是从我能从研究和咨询过程当中感觉到,至少是在面向企业或个人的电子商务当中有所夸大。”
为什么?
首先,与社会舆论有一定关系。媒体和人们的视角更加关注以外的现象。假如银行一切正常运行,媒体不需要报道,但是一旦被偷了肯定是个新闻。其实,在淘宝、易趣、当当等大型商业网站的数万计业务中,只有几批是产生纠纷的,这个比例很低,可能低于传统的商务纠纷。
其次,很多提出安全问题的人可能并没有尝试过电子商务应用。很多年龄大的可能从来没在网上买过东西,不过如果他们感觉安全问题,他们恰恰有话语权;同时,每天都在尝试电子商务的多是没有说话资格的年轻人。因此,这是一个错位。
“我们不能凭感觉,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安全的问题。”
2.不要过于强调环境
有人认为移动电子商务,尤其移动电子商务的环境成为发展的“绊脚石”。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政府在1997年就开始推动电子商务了,只是很多具体问题做得不到位,方法上需要“磨合”。不过机制的改变和解决需要还过程。
其实,真正做得好的企业会面对现实,并且没有感觉到现实环境的制约,而且做得很好。比如北京有个卖卡的“云网”。开始只做卖卡的业务,当发现用户买卡需要的是卡上的数字时,就直接把数字传递过去了;后来,发现收钱也要派人过去,又开始发展网上支付。在环境非常不成熟时,他们遇到物流、电子部方面的问题,不过都靠自己解决了。
“企业不要过于强调环境,只有企业在规模做得非常大时可能才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一般企业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的机会点,照样能做好;反过来,自身做好了反会促进环境的改善。”
编辑/王砾瑟 wanglise@txbl.net
相关链接:陈俊亮、杨叔子院士、吕廷杰教授说几个矛盾
● 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以及商务实践的盲目性等,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尽管国家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均出台了有关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但由于侧重点不同且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显得政出多门,难以落实;
● 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在线支付体系和物流系统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针对电子商务交易额90%左右的B2B支付还维持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局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依然为劳动密集型,尚无法提供科技含量高、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IT物流服务;
● 在软环境方面,缺乏相关在线交易法律法规和政策,诸如电子签名、电子合同以及有关电子商务活动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立法的议事议程,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相对滞后,经济活动中失信现象、相互拖欠债务问题屡见不鲜,使一些企业对网络化虚拟环境下的交易行为缺乏信任感;
● 在商业模式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较少,商务活动网络化所应该发挥的效益没能与规模同步增长,泡沫明显;在线商务信息资源与服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未进入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在整体上仍在拖电子商务的后腿;
● 在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瓶颈明显,网络能力严重闲置与重复建设并存。电子商务技术研发差距拉大,标准也不统一;平台技术和解决方案大多从国外引进,以致电子商务应用上游在外、根基不稳;
● 在企业层面上,由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没有注重流程重组与结构优化,因此,“用”与“体”依然是“两张皮”。此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投资不足、人才缺乏等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