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活动区活动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区这一活动形式,解决中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的不良现状,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使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到发展。
【关键词】 活动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1]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活动区活动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活动区就如一个小小的社会形式,让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社会性认知。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活动区这一活动形式,解决中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的不良现状,如:已有初步的交往经验,喜欢交朋友但缺乏交往技巧等现象,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使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得以良性循环,是我们幼儿教师急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具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活动区交往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1.尊重和了解幼儿的需要。我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1)为幼儿设计和布置了各类活动区,既考虑适切性和兴趣性,让幼儿愿意玩,乐于玩,又注意层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2)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设了“动物世界”,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小动物,利用小动物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3)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抢你书该怎么办”、“你拿同伴的玩具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同伴相处交往的方法,如要不争不抢、学会谦让等,并再次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
2.创设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改善教育态度。在活动区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发、意见。如教师对某个幼儿的行为及时表现出鼓励或欣赏,幼儿就会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或愉快,这时幼儿迫切想与人分享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并且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坚持每天和幼儿进行交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认真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与交流习惯。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相信每个幼儿都是优秀的。教师要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的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如:乐乐平时动手能力不太强,但这次她却很认真的在练习系鞋带,虽然最后系得歪歪扭扭,但我却及时表扬了她,同时也提出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系得更整齐一些,她一听就和几个同伴一起边商量边动手,积极性更高了,这样既满足了乐乐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她与同伴交往的兴趣。
二、利用各种活动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受进行。[2]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区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理解、宽松、合作的人际环境,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区与同一组幼儿进行交往,也可在不同活动区和不同的幼儿交往,有时是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的压力,幼儿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
1.设计游戏形式,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理发店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并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理发师”与“顾客”的交往等,幼儿间你来我往,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
2.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的迁移。[3]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交往语言,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等等。
3.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到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渐渐的就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幼儿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曹中平著《学前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2月
【关键词】 活动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1]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活动区活动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活动区就如一个小小的社会形式,让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社会性认知。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活动区这一活动形式,解决中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的不良现状,如:已有初步的交往经验,喜欢交朋友但缺乏交往技巧等现象,发展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使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得以良性循环,是我们幼儿教师急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具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活动区交往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1.尊重和了解幼儿的需要。我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1)为幼儿设计和布置了各类活动区,既考虑适切性和兴趣性,让幼儿愿意玩,乐于玩,又注意层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2)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设了“动物世界”,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小动物,利用小动物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3)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抢你书该怎么办”、“你拿同伴的玩具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同伴相处交往的方法,如要不争不抢、学会谦让等,并再次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
2.创设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改善教育态度。在活动区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发、意见。如教师对某个幼儿的行为及时表现出鼓励或欣赏,幼儿就会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或愉快,这时幼儿迫切想与人分享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并且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坚持每天和幼儿进行交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认真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与交流习惯。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相信每个幼儿都是优秀的。教师要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的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如:乐乐平时动手能力不太强,但这次她却很认真的在练习系鞋带,虽然最后系得歪歪扭扭,但我却及时表扬了她,同时也提出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系得更整齐一些,她一听就和几个同伴一起边商量边动手,积极性更高了,这样既满足了乐乐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她与同伴交往的兴趣。
二、利用各种活动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受进行。[2]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区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理解、宽松、合作的人际环境,他们可以在同一活区与同一组幼儿进行交往,也可在不同活动区和不同的幼儿交往,有时是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交往的方式是自由变化的,减少了思维的框框与内在的压力,幼儿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
1.设计游戏形式,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理发店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并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理发师”与“顾客”的交往等,幼儿间你来我往,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
2.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的迁移。[3]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交往语言,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等等。
3.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到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渐渐的就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幼儿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曹中平著《学前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