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校注》人物补注

来源 :蒲松龄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z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盛伟先生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个别人物有的注释不够准确全面,有的应该注释却没有注释。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考证出赵丰原(名于京)是王士禛的门生;何海晏不是“初令秦中”;孝子周顺亭确有其人;睢宁知县李毓奇是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人;常大忠不是两次担任梓潼知县;潞城知县宋国英当为宋国锳(瑛);淄川教谕展先生的基本情况;齐东令徐公可能是徐国珍;淄川学师刘芳勋是贡生;何仙是长山县的何五子。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注释;补注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研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蒲松龄纪念馆研究馆员盛伟先生校注的《聊斋志异校注》过程中,发现盛伟先生对《聊斋志异》中的个别人物有的注释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应该注释却没有注释,笔者今不揣谫陋,提出一管之见,以请教于盛伟先生和各位研究专家。
  一、赵丰原之详注
  蒲松龄在《布商》文末写道:“赵孝廉丰原言之最悉。” [1] 585 盛伟注释:“赵孝廉丰原:赵丰原,字于京,号香坡,又号客亭,历城(现山东济南市历城县)人,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后由举人选任城武教谕。官至河南府知府。详见《山东通志·人物志》。” [1] 586
  盛伟先生的注释不够准确,也不详细。清乾隆《历城县志·选举表三》在“举人”一栏康熙二十年辛酉条目下标有:“赵于京,第十五名,仕至河南府知府,有传。”这个赵于京是不是赵丰原呢?继续查阅,在《列传四·国朝》查到赵于京的详细资料,发现赵于京就是赵丰原,丰原是他的字。再查阅清乾隆《临潼县志·职官》、清同治《河南府志·职官志二》,有赵于京的任职资料,可以相互印证,证实结论准确无误。
  清乾隆《历城县志·列传四·国朝》记载:
  赵于京,字丰原。其先大兴人,父士通迁于县。于京廉正有干略。康熙三十二年,由举人选城武教谕。导率有方,以卓异擢临潼知县。抵任甫五日,理滞狱,囹圄为空。地当孔道,官马或不敷。民间旧有贴马钱,于京尽革之。任佑中者,县巨猾也。构讼稍不如意,闭村堡,奋臂抗官,养健儿为爪牙,前官莫可谁何!于京围其家,擒党(羽)十数人。佑中遁京,率卒袭捕之,置于法。渭水没田万余亩,民逋赋累千金,代输之而去其籍。迁绥德州知州。临潼老幼提挈送者盈街巷,多至泣下。四十一年,至绥德,有饬报垦田起租之檄。他州县承上官意,率多报,以邀功。于京独默然,若无事,吏请至再三,叱曰:“国家太平六十年,尚有未垦地乎?且延绥傍山,多沙碛,雨少不继,则成石田耳,堪增税以困吾民耶!”竟无所报。四十二年,车驾西巡。于京扈跸至华阴,召见奏对称旨,命讲《周易》,赋诗,赐御书,授河南知府。数月,丁母忧,无以治丧。河南巡抚徐潮赙之,乃归。会潮入觐,上问豫省循吏,潮以于京对,因夺情复任。于京乞假,营葬毕始行。洛阳南村有雕木为佛像者,藏机于内,使耳目手足皆动,谓之活佛,惑愚民为奸利。于京焚其像而杖之,妖言顿息。卢氏山有矿洞,四方无赖子鸠众擅开,架屋为村舍,具什器,势渐炽,不能禁。于京选能吏,协营弁,率众焚其巢,决山渠水以灌洞,事乃定。宜阳民乔宗仁,饰博具诱人财,无以偿,有致之死者。于京立毙之。……四十五年,商洛贼万余据山,连卢氏阌乡界,郡城戒严。怀镇闫某率精甲五百来会,乃侦访通贼要路,分守三十余所。贼知有备,竟不敢犯境。会大雪,喜曰:“贼降矣!”或请其故,曰:“山中无宿粮所恃,以苟延者劫远村耳。当此严寒,能荷戈履冰乎?”后五日,得潼关檄,果如所料。守河南前后凡四年,迁苏州知府。疾作,未之任。卒年五十六。于京性尚忠义,喜文学。其官城武,修文亭山曾子祠、汉忠臣佗侯庙。于临潼,表浑太史、叚太尉庙墓,新其庙,立樊舞阳祠,修横渠书院,与李颙、王心敬相友善,使二子从颙受学。于绥德,建韩蕲王祠。于河南,建狄梁公祠,新天中书院。所在捐俸修孔子庙,谆谆以课士为务。去后,人皆思之。
  赵于京,字丰原,又号香坡,又“因读书于济南明湖之客亭,故人称为客亭先生”,客亭即大明湖历下亭。赵于京祖籍北直隶大兴县,其父赵士通迁居历城县。赵于京于康熙二十年中举人,三十二年(1693),由举人选任山东城武县(今菏泽市成武县)教谕。康熙三十七年(1698),以卓异升任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知县。四十一年(1702)升任陕西绥德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知州。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陕西,赵于京得到召见,奏对称旨。四十六(1707)年升任河南知府(河南省洛阳市),数月后母亲去世,回乡守制,后夺情复任。四十九年(1710)改任苏州知府,尚未到任,便因病故去,享年五十六岁。《历城县志》评论赵于京“廉正有干略”,“尚忠义,喜文学”。
  赵于京是清初诗坛泰斗王士禛的门生。王士禛在《蚕尾文集》卷一《蒙木集序》叙述:“丙寅、丁卯间,予方里居,钟子圣舆与赵子丰原、王子秋史先后来从游。三子之才颉颃上下,类能敻然自拔于流俗,予甚异之。非济南山水之奇旷,百年一发之,而何以有是!” [2] 1799-1800 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六年(1687),王士禛为祖父王象晋守丧期间,赵于京曾前来新城县(今桓台县)探望,向其请教诗作。
  二、何海晏并非“初令秦中”
  《拆楼人》起首讲道:“何冏卿,平阴人,初令秦中。” [1] 700 盛伟先生对此注释:1.何冏卿,即何海晏,字治象,号敬庵,明嘉靖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官至太仆寺少卿。冏卿,即太仆寺卿;2.秦中,即今陕西省一带。[1] 700 盛先生的注释没有错,但两条注释联系起来看,却有问题。就是说,何海晏初次任职的地方,按第一条注释是在四川的顺庆府,按第二条注释是在陕西的秦中地区,一南一北,大相径庭,显然是错误的。那么,错在何处呢?是原文有错还是注释有误?
  首先,看何海晏的首任官职。查阅清康熙《平阴县志·选举志·科贡》,何海晏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考中举人,时年二十四岁。第二年成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历吏部四司郎中、太仆寺少卿、河南布政司右参政。   康熙《平阴县志·人物志·德业》有何海晏的传记,原文如下:
  何海晏,字治象,号敬庵,弱冠成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时按君试其才,以“嘉陵晚望”为题,援笔而就,云:“嘉陵烟树锁寒堤,暝色沉沉望欲迷。画阁窗含残照远,文峰塔隐暮云低。乾坤壶倒随萍迹,湖海蓬飘信马蹄。几度风花人自老,江天明月任东西。”三年课最,擢吏部,历文选司郎中,迁太仆寺少卿,出任藩臬,所至有声。任井陉道,有《登插箭岭题杨将军祠》,诗云:“将军古庙翳松萝,百代英声回未磨。插箭岭高飞鸟近,祭刀石冷夕阳多。(中缺二句)地下终同岳武穆,相嗟和议竟如何?”公之学识、品望可知。归里后,悠游林下者三十余年,亭台池馆、花木竹石,日以飞觞为乐。和平温厚,里人敬而爱之。所著有《敬庵斋集》、《候虫鸣诗集》,藏于家。
  按以上资料,何海晏成进士后,首任官职是四川顺庆府推官,决非“秦中令”。明清时,“令”是知县的代称,“秦中令”即指陕西中部某个县的知县。
  再看“顺庆”与“秦中”。查阅相关资料:顺庆府,地处四川省中部。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升果州为顺庆府,元朝属顺庆路,明朝隶四川布政使司,置顺庆府,清朝隶四川省川北道。明清府治南充(在今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清末管辖南充、西充、营山、仪陇、邻水、岳池六个县;蓬、方安两个散州。
  秦中,也称关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汉书·娄敬传》:“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颜师古注:“秦中谓关中,故秦地也。”
  从以上资料来看,顺庆与秦中没有任何瓜葛,两个地方风马牛不相及。顺庆府所辖州县也没有“秦中”这个地方,当然也就不会有“秦中令”了。
  综合这些资料,笔者推测蒲松龄原文出现何海晏“初令秦中”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讹传讹。蒲松龄写作《拆楼人》时,对于何海晏的首任官职,何氏后人或者当地人已经不太清楚了,毕竟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加之淄川与平阴相距较远,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难免出错,又加之蒲松龄对得到的消息无法核实,文中出现这个错误在所难免。二是故意为之。蒲松龄在这个故事中揭露何海晏的隐私,何氏后人可能兴师问罪,必须承担风险,因此蒲松龄故意模糊一些细节,以混淆视听,逃避文责,这也解释得通。
  三、孝子周顺亭确有其人
  《孝子》讲了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孝子割肋疗亲的故事:“青州东香山之前,有周顺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数月不痊”,周顺亭“以利刃割肋肉”,“烹肉持膏,敷母患处,痛截然顿止”。[1] 930
  故事中的周顺亭,确有其人,他就是周践恭,字顺亭,益都县孝悌乡李家庄人,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有其传记。《益都县图志·人物志·孝义传》记载:
  周践恭,字顺亭,孝悌乡李家庄人。母病,刲股和药以进,病竟已。及母卒,庐墓三年。践恭所居,在嵘山西南隅。殁,即葬于其居之南。今其地,名为孝子坟云。
  文中的“刲股”,是指割取大腿上的肉。周顺亭母亲病重,他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肉,掺到药里,端给母亲吃,母亲竟然痊愈。“庐墓”,是指古人在父母死后,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周顺亭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前搭建房屋,为母亲守墓,时间长达三年。周顺亭死后,葬在他生前居住地的南边,这个地方现在当地人称为孝子坟。
  蒲松龄在《孝子》中叙述周顺亭割肋疗亲的过程,与县志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是更为详细,更加感人。
  盛伟先生在《聊斋志异校注》中对香山作了注释:香山,据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载:“城东四十五里为香山。《齐乘》所谓嵘山是也。” [1] 930 但是盛伟先生没有对周顺亭作注释,可能是没有看到《益都县图志》关于周顺亭的这段资料。
  四、李毓奇是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人
  《捉鬼射狐》开篇写道:“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 [1] 1009 盛伟先生注释:“李襟卓,名毓奇,山东益都人。明万历十年(1582)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万历四十年(1612)至四十四年(1616),任江苏睢宁县知县。” [1] 1010 近查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发现此条注释部分有误。
  按照盛先生考证,李毓奇是益都人,笔者于是先查阅《益都县图志》,在《益都县图志·选举志》前半部分“举人”“进士”列表内没有查到此人,在后半部分终于查到记录。全文如下:
  又,举人,洪武年有王让(丙子),嘉靖年有赵汝弼、赵敬简(丙午)、赵敬宾(戊午),万历年有赵尔待、李时华(并癸酉)、李毓奇(壬午)、栾行言(乙酉)、刘若虚(辛卯)、赵大伦(庚子)、郑之韩、翟凤翮(并癸卯)、翟凤羽(乙卯)、岳储珍、王宏化(并戊午),天启年有张联轸(甲子)、李馨(丁卯),崇祯年有孙廷铎、翟文贲(并壬午),凡十九人,皆隶今之博山。……并不录。
  由《益都县图志》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李毓奇于明万历壬午年中举人。壬午年,即万历十年;二是李毓奇是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据有关资料,博山先后称颜神、颜神店和颜神镇,属益都县管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设博山县,属青州府。由此可知,雍正十二年后,李毓奇所在村庄由新设立的博山县管辖,因此李毓奇也就由益都人变更为博山人。再查《续修博山县志》,有如下记载:“李毓奇,字襟卓,万历壬午亚元,知睢宁县。”充分说明李毓奇是博山人。
  另外,查阅《睢宁县志》,盛先生所言李毓奇担任睢宁知县的时间正确无疑。清康熙《睢宁县志·职官》记载:“李毓奇,山东人,由岁贡万历四十年任。”《光绪睢宁县志稿·职官表》的记载与康熙《睢宁县志·职官》记载相同。两本县志均称李毓奇是岁贡,当为记载失误。李毓奇的下任知县任职时间为万历四十四年,这说明李毓奇于此年离任。
  五、常大忠并非两任梓潼令
  《梓潼令》叙述太原进士常大忠在京城候选知县,抽签决定任职地点的前夜,梦见梓潼帝君手持名帖前来拜见,结果选任梓潼知县。守孝期满,等候补官时又做同样的梦,果然再去梓潼担任知县。[1] 1105   盛伟先生的《聊斋志异校注》中没有常大忠的注释。笔者依据常大忠的相关资料,给予注释。
  常大忠的资料,清光绪《交城县志·选举》《交城县志·人物》均有明确记载。《交城县志·人物》载有常大忠的传记,全文如下:
  常大忠,顺治丙戌解元,壬辰成进士。文优行洁,为诸生,早已知名于时。及登贤书,终日手一编,务为有用之学,足迹不入城市。通籍后,选四川梓潼令。川东甫经流寇之乱,人民凋敝,亟为设法招集流亡。自剑门以西复业者,不啻万家。邑文庙倾圮已久,复经营重建。暇日进诸生,亲为讲解,文教大兴。他如蠲谷赈济,舍棺掩骼,修筑河堤,设立义仓,善政累累,尤难殚述。以忧去,服阕,补江南潜山县,为治一如在蜀。土寇与水贼潜煸,时探知之,即督乡兵剿于天柱山。一战歼其渠魁,不至酿成大变。潜山人至今尸而祝之。以治行最,升直隶保定府同知。北地苦寒,播种不能以时,民多饥困,乃亲教以种植之法。时出省视,勤者劳以酒食,惰者惩之。期年,桑麻遍野,遂为沃土。遇事听断明决,吏不能欺,民无冤抑。以劳勚,卒于官。百姓讴思不置,争输赀,建立专祠。复敦请,入保定名宦。历宦所至,洁己奉公,丝粟不扰民。卒之日,几不能具棺敛。居恒,宗族称孝郎,党称弟。分禄以赡贫宗,推恩及于同里,善举尤多。卒后,县令赵吉士,详请从祀乡贤,称为第一乘人物。斯言诚不愧云。
  据《交城县志》所载:常大忠,字二河,是太原府所辖交城县人。他于清顺治三年(1646)中举人,系乡试解元,顺治九年(1652)成进士,选任四川梓潼知县。当时遭逢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常大忠上任伊始,立即想法招抚流民,使其返乡从事生产。资料介绍,从剑门关以西回乡复业者,多达一万多户。县里的文庙倒塌,常大忠筹款重建。闲暇时间,召集县里的秀才,亲自给他们讲解四书五经,指导八股文写作,全县文风大兴。此外,常大忠免除税负,设立义仓,赈济贫困百姓;施舍棺材,掩埋无主尸骨;修建河堤,预防洪涝灾害。所作善政,难以一一叙述。传记还说,常大忠“丁忧服阕”后,任江南潜山知县,如同在梓潼县一样尽心尽力工作,后来升任直隶保定府同知,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梓潼令》叙说常大忠“服阕候补”,“复任梓潼”知县,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补江南潜山县”知县。这从以上所引《交城县志》常大忠的传记可以看出。潜山县今为安徽省安庆市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再者,据清咸丰《梓潼县志·职官》所载:“常大忠,字二河,山西交城人,顺治间任。招抚流移,垦辟荒芜,以循良著。见《通省志》。”文中没有谈到常大忠再次担任本县知县之事。
  《交城县志》《梓潼县志》说得很明确,常大忠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三年,期满补任江南潜山知县,之后升任保定府同知,因劳累病逝于任所。如此看来,蒲松龄《梓潼令》的叙述有误,常大忠没有两任梓潼知县。这似乎是蒲松龄“真人虚事”的翻版。
  值得一提,倒是真有官员两任梓潼知县,不过是二百年之后的事了。据《梓潼县志》记载,山东篷莱人张香海(举人)分别于咸丰三年(1853)、七年(1857)两次担任梓潼知县。笔者查阅的《梓潼县志》,就是他主持纂修的。
  六、潞令宋国英当为宋国锳(瑛)
  《潞令》讲了潞城知县宋国英残害无辜百姓,最终死于非命的故事。故事开篇讲道:“宋国英,东平人,以教习授潞城令。” [1] 1146 盛伟先生对宋国英未作注释。笔者查阅相关志书,对宋国英有了大概了解。
  据民国《东平县志·选举·贡表第五》所载:宋国锳于清顺治年间考为贡生;顺治年间东平县共有三十二人考为贡生,贡生名称“未详”;宋国锳这个家族的兄弟辈,有五人考为贡生,除宋国锳外,他们分别是宋国键、宋国铣、宋国錞、宋国钫。宋国英的名字,在《东平县志》记为“宋国锳”,应该是其本名,不会有错,这可与其本家族兄弟的名字相互印证(最后一字都是金字旁)。蒲松龄记作“宋国英”,或者是为了避嫌,或者是记录有误。至于宋国锳是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或者例贡,志书没有详细记录。
  清康熙《潞城县志·官政志》记载:“宋国瑛,山东东平人,贡士,卒于任。”按志书记载分析,宋国瑛任职时间当在康熙初年,后来病死于任所。笔者认为,《潞城县志》中的知县宋国瑛,应该就是宋国锳,因为无论从功名还是籍贯乃至任职时间来看,都符合宋国锳的基本情况。此外《东平县志》也查不到宋国瑛这个人。《潞城县志》中“宋国锳”写作“宋国瑛”,笔者判断,可能是该志书纂修者书写错误。
  七、教谕展先生是谁
  《鬼令》开篇介绍:“教谕展先生,洒脱有名士风,然酒狂,不持仪节。” [1] 1208 “教谕展先生”是何许人也?盛伟先生没有注释。联系文中“邑中某乙者,负贩其乡,夜宿古刹”一段文字,得知商贩某乙是淄川人,由此推知,展先生是淄川县教谕。笔者查阅《淄川县志》及《莱阳县志》,梳理出此人的基本情况。
  清乾隆《淄川县志·官师志·儒学教谕》记载:“展玠,莱阳人,卒于官。” [3] 512 又记载此官“顺治间任”。据此资料,展玠是山东省莱阳县(现为烟台市所辖莱阳市)人,清顺治年间任淄川儒学教谕,病死在任所。
  教谕是学官名,明清时县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训导,也是学官名,明清时为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谕、训导,俱各一人。”
  《鬼令》叙述教谕展先生因为醉酒,在孔庙的台阶上骑马奔跑,撞到古柏树上,头破血流,夜半时分死去。临死前自言自语:子路怪罪我在圣人面前无礼,让柏树碰破我的头。
  查阅《淄川县志》,明清时(主要是清雍正前)淄川的展姓教谕只有一人,别无他姓,即展玠。再结合《鬼令》所叙情节,可以确定“教谕展先生”就是展玠。   查阅清雍正《莱阳县志·选举志·贡举》,有展玠的简单资料:“展玠,(顺治)丁亥贡,授阳信训导,升淄川教谕。”清顺治丁亥,即顺治四年(1647)。展玠于顺治四年考为贡生,之后被任命为山东阳信县(今归滨州市管辖)训导,因政绩优异,升任淄川县教谕。展玠的任职时间,因志书没有记载,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展玠担任训导、教谕的时间均在顺治年间。
  从《鬼令》所叙情节得知,展玠并不是一个好儒学教官。得出此论的原因有二:一是“洒脱”。他酗酒闹事,竟然不顾禁令,在孔庙的台阶上纵马驰骋,扰乱清规,真是匪夷所思。二是无才。与他人对酒令时,一个简单的酒令也“凝思不得”,说不出口,可见不学无术,腹中空空。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才借“鬼令”一事,对其揶揄一番。
  八、齐东令徐公似是徐国珍
  《龙戏蛛》讲述了“循良之吏”齐东知县徐公遭雷击惨死的故事。盛伟先生没有注释“徐公”。分析文章的内容,翻阅相关志书,笔者判断文中的“徐公”可能是贵阳人徐国珍。
  查阅《新修齐东县志·官师》,清朝初期担任齐东知县的徐姓官员有两名,分别是徐綦昌、徐国珍。关于徐綦昌,志书记载:“徐綦昌,北直大兴县人,贡士,康熙五年任。”另记载:“徐国珍,贵州贵阳,举人,康熙十年任。多政声,士民思之,祀城隍庙。二十六年立祠,行香寺侧。立传。”
  按《龙戏蛛》所述,徐公“为人廉正爱民,柩发之日,民敛钱以送,哭声满野。” [1] 1236 说明徐知县是个廉洁正直、士民爱戴的好官,决非碌碌无为之人。蒲松龄在篇末“异史氏曰”中一改以往挖苦官员之惯例,以质问上天糊涂的口吻,赞扬徐公是个万民拥戴的“循良之吏”。齐东县于蒙古宪宗二年(1252)设立,明洪武九年(1376)隶属济南府,清因之。1958年撤销齐东县,该县大部划归邹平县,另一部划归博兴县,再后改划高青县。世居淄川的蒲松龄,对于临近齐东县的基本情况一定相当熟悉,对于清初齐东知县的品行也会有所耳闻,心知肚明。
  对比志书所载徐綦昌、徐国珍两位官员资料,徐国珍更符合《龙戏蛛》中徐公的情况,也就是说,徐国珍可能是《龙戏蛛》的主人公。
  《新修齐东县志·名宦》有徐国珍的传记:
  徐国珍,兴学校,恤贫孤,治狱廉明,尤喜息讼。士民悦服,远迩歌颂,洵古遗爱也。邑顽户诡书,积年逋欠,公力除夙弊护法,千余金赔补,钱粮顿清,至今官民受益焉。城隍庙设主崇祀,亦以志不忘云。邑举人郭国琦述。
  传记重点讲述徐国珍办理拖欠钱粮案件,从中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暴、正直无私的秉性。本县有个愚妄户主仿造文书,拖欠了若干年的粮款。徐公不怕威胁,不受利诱,迫使这个大户缴齐了欠款一千多两白银。重点案件一突破,全县拖欠的钱粮很快全部收齐。
  再查看清咸丰《贵阳府志·选举》,里面也有徐国珍的资料。志书记载:徐国珍,顺治十七年庚子举人,贵阳人。“附生,官知县,科第录,作教授。”从这则资料看出,秀才(附生)徐国珍,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经科举考试,录取为举人,先任府儒学教授,后来升任知县。查阅《新修齐东县志》,徐国珍的下任知县接任时间是康熙十六年(1677)。
  按《龙戏蛛》所述,徐国珍病逝于任上,而两部县志都没有明言他在任上去世,蒲松龄的叙述似乎与此不符,但从士民到城隍庙祭祀他来看,应该是在齐东县去世了。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在我国,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是冥界的地方官。宋朝以后,城隍信仰成为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各地百姓信奉的城隍神更加人格化、本土化,普遍将大家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西安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北京祭祀文天祥等。《吴令》就讲道吴令某公死后,与城隍神争吵,还原同居一处,当地百姓只得另建一处城隍祠祭祀他。
  综合以上几则县志资料,徐国珍的基本情况是:徐国珍是贵州贵阳府人,顺治十七年中举人,先做府儒学教授,康熙十年(1671)升任齐东知县,十六年离任(或病逝)。徐国珍为政廉洁正直,深受士民拥戴,离职(或病逝)后士民在城隍庙中祭祀他。康熙二十六年(1687),齐东县士民专门为他建立祠堂,按时焚香叩拜。
  九、学师刘芳勋是贡生
  《乱离二则》第一则讲道:“学师刘芳辉,京都人。” [1] 1321 盛伟先生注释:“学师刘芳辉:学师,生员称儒学教官为学师。刘芳辉,据《淄川县志》载,刘芳辉当为刘芳勋,昌平人,顺治间淄川儒学教谕。” [1] 1322
  笔者查阅清乾隆《淄川县志·官师志·儒学教谕》,内有刘芳勋的简单资料,全文如下:“刘芳勋,昌平人。(以上俱顺治间任)” [3] 512
  再查阅清光绪《昌平州志·选举表·贡生》,在《贡生》表内查到如下资料:“刘芳勋,国朝顺治年。”所任职务一栏空缺。
  综合上述资料,刘芳勋是直隶昌平州人,清顺治年间考为贡生,任淄川县儒学教谕。其任职年限和去向有待继续考证。
  十、何仙是何许神仙
  《何仙》讲到:“长山王公子瑞亭,能以乩卜。乩神自称何仙,为纯阳弟子,或谓是吕祖所跨鹤云。每降,辄与人论文作诗。李太史质君师事之,丹黄课艺,理绪明切。太史揣摹成,赖何仙力居多焉,因之文学士多皈依之。” [1] 1691
  盛伟没有对何仙作出注释。那么,何仙是何许神仙?翻阅清嘉庆《长山县志》,在《人物志·仙释》中找到了与何仙相似的神仙何五子的资料。《长山县志》记载:
  何五子,邑北弥勒胡同人也。童子时,遇纯阳授异术,遂辟谷于凌岩,明洪武中化去。暨康熙丙寅、丁卯间,屡降乩于邑南李中丞斯义之庆云堂,订风雅,谈性命,自称烟霞老叟。有《凌岩集》一卷。
  分析《长山县志》中何五子与何仙的异同,可以看出二者的身世经历基本相同。
  (一)《长山县志》言称何五子生活在长山县城北弥勒胡同,也就是说他是现今邹平县长山镇人。《何仙》没有明说何仙是哪里人,但说扶乩之人是长山人王瑞亭。王瑞亭其人,《长山县志》没有记载,笔者没能查出他的基本资料。
  (二)《长山县志》记载何五子童年时遇到八仙之一吕洞宾(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传授给他道教法术。何五子在凌岩(似指灵岩寺)修行时辟谷,明洪武年间修炼成仙。《何仙》介绍何仙是吕洞宾的弟子,又介绍有人传说何仙是吕洞宾骑乘的仙鹤。
  (三)《长山县志》说清康熙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686-1687)间,何五子屡次降临城南官至福建巡抚李斯义的庆云堂,与李斯义谈论诗文,辩论理学。查阅《长山县志》,李斯义于康熙二十年(1681)以山东乡试第二名中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会试第五名成进士,钦选翰林院庶吉士。这也就是说,在李斯义成进士的前两年,何五子多次降临李斯义家中,与他切磋八股文。《何仙》明言李斯义拜何仙为师,何仙为他批改八股文,改动的段落词句条理分明,准确恰当。李斯义能考中进士,多亏何仙帮助。因此很多文人学士都信仰何仙,向他请教。
  (四)《长山县志》说何五子除了与李斯义研究诗词文章外,还谈论道家学说,自称烟霞老叟,著有一卷《凌岩集》。《何仙》则说何仙每次降临,喜欢和文人们谈诗论文。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得出结论:《长山县志》中何五子就是《何仙》中的何仙。
  参考文献:
  [1]盛伟.聊斋志异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袁世硕.王士禛全集(三)[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王敬铸.宣统淄川县志[G]//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淄博市新闻出版局,2010.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住院患者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HRV)。方法收集心内科住院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121例,其中高血压病22例,冠心病51例,冠心病合并症19例,其他疾病及无器质性疾病患
目的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100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血液中自色念珠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通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中自色念珠菌DNA,应用LJ址佃
摘要:蒲松龄应聘游幕宝应近一年,期间为创作《聊斋志异》多方搜集民间故事与传说。在《聊斋志异》中有三十四篇的素材,取自于当地的《宝应县志》及《县志类编》中记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可见,蒲翁与宝应缔结了较为深厚的文化情缘,这对他创作鸿篇巨制《聊斋志异》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宝应县志;类编;民间故事与传说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清康熙九年(1670
期刊
《小二》虽非《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但小说以明末白莲教起事为故事的背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以外,又涉及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小说所用词语如“闲”、“怃然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假设蒲松龄未曾到过历下,其人生和《中国小说史》会不会改写?答案是肯定的。二○○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回忆》中写道:“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如果说,历下和淄川、宝应共同造就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应该不算牵强附会。  在古代大作家中,蒲松龄的人生平淡无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早期手术探查桡神经并骨折固定,随访观察效果。结果 30例平均住院时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楼市调控“国五条”。正式拉开了国家调控房价的新阶段序幕。面对中小城市快速上涨的房价引发的新一轮炒房热、以及一线城市因限购而挤出
从细化分工、明确控制点、完善清查制度、落实管理责任等措施,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目的分析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镜下外路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7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PVR分级在C级以内的患者施行显微镜下外路手术,分别于术后3 d、3个月、6个月观察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