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兴起:坚守在玉树的气象魂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西宁长途车站,年近七旬的父亲拉住严兴起,不住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两代青海气象人不禁哽咽。
  
  青海根
  
  严兴起的父亲严进瑞很早就参加了青海省的气象工作,早年也曾经到玉树做过农牧业的区划工作,后来回到青海省气象研究所做气候研究工作,从《青海气象》杂志的副主编位置上退下来,一直和妻子在西宁养老。在严进瑞的印象里,严兴起始终是个孩子,是那个饶有兴趣地在他带回家的天气图上圈圈点点的高中生。老严做了一辈子科研,自己不善言辞,对儿子的教育也只有两条:做人要善,不能出口伤人;做事要真,努力才有回报。严兴起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青海气象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玉树工作,他非常努力但很少开口说话,同事们说他过于少年老成,他听了也只是笑笑,没什么改变。
  1992年严兴起从北京气象学院大专毕业后,回到玉树做气象预报工作。不久他和本地一个在检察院工作的藏族姑娘相爱并结婚,真正在玉树安家落户了。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多山,距西宁800公里远,按那时的交通条件往返一次西宁要5天时间。路途遥远,父亲嘱咐严兴起安心工作、多打电话少回家,严兴起竟然听了,近20年间只有两次过年专门回家探望老人。只要不是轮班休息,严兴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工作岗位上,同事休假他不休,过年过节也主动执守预报工作。出于工作需要,每隔两三年他还抽时间提起笔写篇论文,话题都是围绕玉树的自然灾害和雨水环境。1998年他的女儿出生了'性格也如他一样文静内向,只是小的时候身体多病,严兴起不怎么会安慰人,只是告诉女儿要坚持。
  很多年过去了,工作虽然不能正常的过节假日,但很稳定;工资虽然比不了城里的白领、大款,但足够用;住的虽然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但邻里和睦、关系融洽;就是离父母远了点,但还可以经常打电话。严兴起觉得自己的脚像是生了根,从自家的小屋延伸到玉树气象台,再到医院、学校、商场……这个出生在互助的青海汉子,骨子里已经把玉树看作了自己的故乡和归宿。
  
  地震险
  
  地震来得很突然。屋顶的尘土像水帘一样落下来,门就在不远的地方,但脚下的大地像筛子一样抖动,严兴起根本迈不了步。什么都来不及做,什么都来不及想,围墙像山一样倒下来,接着就是剧痛、窒息和黑暗。灰土散去,严兴起告诉自己:地震了!我要出去!手脚还有感觉,他奋力推开身上的土坯、瓦砾,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努力挣扎着从废墟中站起来。有人在回应,他找不到工具只好用手挖,慌乱中有邻居跑过来帮忙,不久岳父岳母和大舅哥全家都被救了出来,妻子也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自己爬了出来,大家竟然都只受了一些皮外伤!严兴起突然感到一阵无力,但总还有什么在提醒他不能休息女儿!他撒腿向玉树州中学跑去,平常走路要半小时的路程,不到10分钟就到了。学校的教学楼没倒,孩子们都聚在操场,听到自己的呼唤,女儿的应声无比响亮和甜蜜,严兴起的心放下了。
  这时才顾得上看表,时间竟然已经快9点了!向省局送报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每天最迟要在10点前发出去,地震过后的气象信息是救灾行动的重要依据,而今天正是他值班!一系列想法闪电一样掠过,他嘱咐女儿听老师安排,自己接着跑!一口气跑到单位,他看到披着破毛衣的玉树州气象局领导已经在和大家一起从扭曲变形的办公楼中往外抢设备,严兴起二话没说,抢设备、搬资料!设备搬出来了,大家还把野外防汛作业时用的帐篷支在院子里充当临时办公室,可电线、网线都不能用,电脑没法工作,各地气象站的信息也传不上来。电动的制氢机启动不了,领导已经组织大家土法制氢,把探空气球放上了天,青海省气象台也已经在第一时间取得了联系,移动气象设备和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赶来的途中。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有了,可没有机器第一手的天气预报怎么制作得出来呢?严兴起急中生智,捡起了他上大专时练就的基本功,把玉树气象局所在的结古镇本地的气象数据收集起来,结合过往数据和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同事一起,手工制作了气象预报表。怎么通报给省里呢?很多人开始拨手机,不通!严兴起试了试自己189的手机,还有信号19点40分,他拨通了省气象局天气预报科的电话,把本地的天气预报结果报了上去,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职责,总算尽到了。
  此前玉树气象局塔巴扎西局长、副台长石天刚看见穿着薄薄的内衣,浑身是土的严兴起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还不时露出痛苦的表情,关切地问他家里怎么样,受伤了没有?严兴起只顾得上回答一句“房屋全倒了”,又接着忙去了。天气预报结果出来后,严兴起又冒出来一句话:“有没有吃的?我肚子饿了。”——地震来得太早,他还没来得及吃早饭。
  
  气象魂
  
  很快,临时供电线路接通了,严兴起马不停蹄地使设备逐步恢复运转,调出不同时段的卫星云图,认真对比分析,结合玉树地区气象特征和省台的电话指导,开始为下一时次的天气预报做准备。天气预报三小时一次,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与省局、国家局发来的卫星测量云图、报导预报结果进行会商,工作—旦展开就不能中断,直到几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份份高可信度的预报。
  之后的日日夜夜,严兴起虽然感觉到肋间有疼痛、夜不能寐,但他以为只是普通的肌肉劳损,咬咬牙就忍过去。玉树地区气象环境比较复杂,冬天常有雪灾,6-9月份又是汛期。总共4个预报员,大家轮流赶在汛期到来前休假,平常最多两个人轮流值班,一个人生病了会给整个预报组带来很大的压力。时间长了,大家都形成了“不怕气象灾害怕生病”的共识。因此,当同事们知道他在地震中被砸受伤,纷纷劝说他去看医生时,他一一谢绝了。每次值班的日子,他仍然早早地来到预报室帐篷,按时参加每天早晨8点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和9点全省天气预报会商,认真地制作每三小时一次的天气工作。
  这一忍就是21天,2010年5月5日夜,严兴起肋间的疼痛越发严重,每喘一口气都深感不适。当晚,和他同住一个帐篷的扎西尼玛台长说:“兴起,我看你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人也消瘦了不少,你好好去检查检查吧。”第二天,在同事们再次劝说下,他来到济南军区抗震救援医疗队,诊断结果显示,左侧第九根肋骨骨折、第十根肋骨断裂,并伴有炎症,需要到西宁去治疗。严兴起犹豫地把诊断结果给领导看,局长塔巴扎西一看就急了,马上派扎西尼玛台长陪严兴起去飞机场买去西宁的票。严兴起本来觉得自己还能忍忍,可他从同事们的眼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疼”,就不再推脱了。可他们到了机场才知道,当时抗震救灾专用的支援飞机已经停派了,绿色通道也关闭了,到西宁的机票只有几天以后的。台领导又马上联络 了可以躺卧的班车,并一路把严兴起送上了车。
  
  玉树情
  
  严兴起在西宁大医院里躺了两个星期,骨头接好了,炎症也控制住了。单位里给严兴起放了长假,让他彻底养好了伤再回玉树。严兴起终于可以放心地休息了'他住到了西宁父母家里,让他高兴的是孩子也放了3个月的长假,说是准备开学后准备集体搬迁到都江堰去,那里有四川地震后新建的校舍,先紧着玉树的孩子上学用了。老婆孩子到西宁来看他,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和父亲之间突然又恢复了高中以前那种无话不谈、谈完了又想不起聊了什么的状态。严兴起突然发现西宁的家也非常美,不止是繁华的街道,还有小时候数不尽的回忆。
  记得1995年的时候,父亲向严兴起提出有机会帮他调出玉树,换一个离西宁近一点的城市。严兴起那时已经转正,完全有了工作调动的条件。他的几个大专同学有几个分在地方上的,也在积极活动向西宁靠拢。严兴起的心里起了波澜,玉树的小家刚刚建立起来,现在走还没有什么负担,或许真的到了离开的时候?平时沉默寡言的严兴起把这个想法放在了心里,但他总觉得有个什么念头让他下不了决心。
  像玉树这样的地方比较艰苦,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很少,1992年前后单位也曾经每年有五六个新人和来“支边”的大学生,1995年以后支边的陆续回去了,基本上也没有新人进来。在整个青海气象系统中,玉树的底子算是最薄的,在新老人员交替的节骨眼儿上,自己这个玉树培养出来的大专生、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老气象”就这样一走了之?虽然国家的气象资料越来越多,气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但天气预报员对本地气候的熟悉与认知水平也同样不可或缺,而这正是严兴起的强项。无数个日日夜夜不停的分析、记录,玉树的气象变化图表已经完全装在了严兴起的心里。在那块拳头大的热血空间里,玉树无处不跳动着彩色的线条,无时不流动着精密的数字。一番思量,当时的严兴起有了自己的结论:他活在玉树,玉树也活在他心里。
  在西宁养好了伤,严兴起再度回到玉树。
  望着眼前孤零零、冷凄凄的几个帐篷,那个他生活过的玉树再一次真实地破碎在他眼前。46岁的严兴起心里真不是滋味,当初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天亮了,亲友们走出帐篷相互问候,很多以前不怎么来往的邻居也拉着他问寒问暧;到了单位,同事们见严兴起回来了,开心地像过节一样。在扭曲的老气象楼面前,在简易的活动板房办公室里,严兴起生起了炉火,手暖了,那个在他心里的玉树,又活了过来,比以前更加鲜亮、明白。
  2011年的春节,严兴起又主动申请值班,在问候家人的电话中,父亲认真地对他说:“孩子,青海玉树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的那个荣誉,你要是觉得重,就更要努力,不能松劲啊!”在给女儿的电话里,严兴起同样认真地叮嘱女儿:“在外地上学,学校不是给你们每个人都配了手机吗?要多给你妈打电话,省得她一想起你就掉泪。一个人独立生活,要多努力,不能松劲啊!”
  说话的时候,严兴起心里无比安宁,楼塌了可以重盖,家没了可以重建,那挽救人性命的消息树,该倒的时候应当倒下,该立的时候就必须直挺挺地立起来!只要人不倒,玉树就始终会气象万千,就一定有再次兴起的一天,一定。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其他文献
深色毛衣,米色的休闲裤,黑色的休闲皮鞋,还有那不变的锃亮光头。记者见到王永,他刚从会议室开完年终总结会议出来。“这段时间太忙了,但我一听到是青联的机关刊来采访,马上停下了所有工作,再怎么忙也不能怠慢‘娘家人’啊。”  从2004年被湖南省青联推荐加入全国青联到现在,王永已经担任了九、十、十一届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从加入之前对青联的不了解,到现在时刻以青联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青联委员为荣。“我经常给
期刊
怀梆源于隋唐,形成于明代,为梆子腔大系中规范于怀庆府语音、语调的一个地域流派,是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50年代,怀梆曾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广泛流传。现在会唱怀梆的老艺人所剩无几,属濒临灭绝的剧种。为了使怀梆这个古老剧种保留下来,河南省武陟县冯丈村的农民们自发成立了“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稻花香怀梆剧社”,举办了首届民间“怀梆保护与发展研
期刊
进入新的世纪,极端气候从来没有如此密集地光顾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  干旱、暴雨、酷暑、寒冬、沙尘暴,由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旱情、害虫肆虐、瘟疫疾病、连环灾害等等,让“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频繁出现于对灾情的评估和报道中。人们仰天发问,这个地球到底怎么了?  为了知道今年将会发生什么,为了了解明天将会怎样,公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天气预报,从来没有对气候的每一点变化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
期刊
23年的工作旅程中,一直在冲刺,即使身患绝症,冲刺的姿态仍未曾有丝毫改变,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甜蜜的计生事业。  他就是重庆市荣昌县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信息科科长——胡运彦。    冲刺,攻克“天下第一难”  计生工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难事”,但在胡运彦手里没那么难。因为他的信念是,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18岁走上计生岗位,他先后做了十个乡镇的计生工作,计生工作在办公室是做不出的,得投身到群众
期刊
在一片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悬在空中的蓝色“小球”,犹如身处外太空看到地球的情景。按下遥控器,“地球”上出现许多正在运动的金色小尾巴,每条尾巴代表一个正在飞行的飞机。再切换画面,“地球”展现的是全球自1884年到2008年的气温变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出人意料地,世博会159年来首个独立气象展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而这一切的背后源于一位虔诚的守望者——刘欧萱,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副
期刊
201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北川新县城开城。北川异地迎来新生。  坐在位于新县城的新办公楼里,刘胜的声音依然急切,因为工作依旧繁忙。但是声音里却带着明显的坚定,因为希望就在前方。    把“5·12”地震的消息传达出去    “一定要把灾情告诉外面的人”,这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报》报道刘胜时所用的标题。当时,刘胜就是北川气象局局长,也是第一个徒步走出北川,把灾
期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直上九万里”……每读到庄子《逍遥游》的第一段,我都会心醉神驰,意乱情迷:九万里也不够,我还要飞,我要逍遥,我要自由……  于是我读书,于是我要立德立言立功。于是我宵衣旰食,于是我苦思冥想,于是我大声疾呼。于是我觉得我的羽翼日渐丰满,于是加快了翅膀振动的频率。  哪管亲人的提醒,哪管朋友的警告,哪管前面
期刊
                 
期刊
随着“民工荒”越来越受舆论关注,与之相关联的一个中国社会新群体——“大学生农民工”也备受社会关注。据2011年2月23日的《长江日报》报道,湖北省为农民工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居然有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前往应聘。又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成都今年首场特大招聘会上,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比农民工的薪酬稍微低一点或者持平,成都人才市场对此社会现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45%的被调查应届毕业生认为这是正常的,薪
期刊
近些年来,在各大旱情、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面前,气象部门总是挺身而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鲍向东也是众多“气象人”之中的一员。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等工作,目前身为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影中心主任的他,至今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3年的光阴。  困难面前,他不低头。压力面前,他不退缩。自始至终,他都以严谨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