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思维学科,它抽象性、逻辑性强。在教育装备革新换代的今天,通过教育活动软件、硬件的灵活结合,变革教,解放老师;实践学,带动学生;重创新,提高效率。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教育装备;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思维学科,它抽象性、逻辑性强。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在学生眼里,数学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得出结论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它,难学没兴趣。特别是随着年级的递升,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学生学得越来越乏味,有些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这无形中给学生增设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装备革新换代,教育活动软件、硬件的灵活结合,当初难以逾越的鸿沟被跨越了,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变革教,解放老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它为现代教育赋予了新的启示。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角色的互换,跨越第一道鸿沟“一言堂”,使学生自主学。有人提出异议:老师不教,学生会自己学懂吗?如果学生自己会学懂,又要老师来做什么?然而“教”与“不教”的真谛在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改变观念,更新教法,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用几何画板变静态图形教学为动态功能教学,配套学具让每个学生亲身实操等,微课、慕课等把先进的教育装备带入数学课堂,结合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呈现,沉闷的数学课堂顿时“活”起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各种功能中具体化、形象化了,彻底改变数学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等疑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意义上解放老师。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通过动画引入四辆车轮不同形状的赛车进行比赛,经过一段路程后,发现圆形轮汰的赛车又快又稳。从而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激趣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强,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这样老师还需强迫学生学吗?接着因势利导地指导学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合作能力,还需担心学习学不会吗?
二、实践学,带动学生
所谓“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数学课堂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为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实践等注入了源动力。不光只是听,单凭感觉,而且可以动手实践、探究推理求证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容易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课堂能不“活”起来吗?如怎样求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还可用撕学具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等多种方法。特别是现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数学综合实践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思维的抽象性强,学生学习难道大,当中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如何教学?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先进的教育装备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以形助数”“用数解形”等变化特征,把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化繁为简,直观展示,还可以运用教育装备软件功能把数学问题从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社会课堂,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社会,跨越第二道鸿沟“无用论”。虽然有时学生的发现过程比模仿过程用时长,却提高了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实践学,学生会容易忘记吗?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这也正是教育装备给新课程带来的活力与精髓。
三、重创新,提高效率
旧的并不都是错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把握好继承与创新、接受与探究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教育两个生生不息的轮子。有了新的教育装备,是否就要丢弃旧的传统教学?不,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延续至今,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不会继承就没有创新,不会接受何来探究?我重新审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教育装备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一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适合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有时用多了,学生反之失去思考的时间和方向。另一方面多元謀发展,让其和谐共生,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断探索、完善。如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勤思考,坚持做简易教具教学,力争简约明了,务实减负;有时也要求学生做简易学具,做的过程就是学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在知变、求变、善变的改革过程中,有所创新,提高实效。不盲目追求高端、滥用高新技术,坚守传统教学优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我们在跨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装备,发挥其最大效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教育装备;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思维学科,它抽象性、逻辑性强。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在学生眼里,数学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得出结论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它,难学没兴趣。特别是随着年级的递升,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学生学得越来越乏味,有些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这无形中给学生增设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装备革新换代,教育活动软件、硬件的灵活结合,当初难以逾越的鸿沟被跨越了,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变革教,解放老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它为现代教育赋予了新的启示。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角色的互换,跨越第一道鸿沟“一言堂”,使学生自主学。有人提出异议:老师不教,学生会自己学懂吗?如果学生自己会学懂,又要老师来做什么?然而“教”与“不教”的真谛在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改变观念,更新教法,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用几何画板变静态图形教学为动态功能教学,配套学具让每个学生亲身实操等,微课、慕课等把先进的教育装备带入数学课堂,结合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呈现,沉闷的数学课堂顿时“活”起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各种功能中具体化、形象化了,彻底改变数学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等疑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意义上解放老师。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通过动画引入四辆车轮不同形状的赛车进行比赛,经过一段路程后,发现圆形轮汰的赛车又快又稳。从而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激趣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强,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这样老师还需强迫学生学吗?接着因势利导地指导学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合作能力,还需担心学习学不会吗?
二、实践学,带动学生
所谓“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数学课堂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为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实践等注入了源动力。不光只是听,单凭感觉,而且可以动手实践、探究推理求证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容易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课堂能不“活”起来吗?如怎样求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还可用撕学具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等多种方法。特别是现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数学综合实践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思维的抽象性强,学生学习难道大,当中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如何教学?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先进的教育装备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以形助数”“用数解形”等变化特征,把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化繁为简,直观展示,还可以运用教育装备软件功能把数学问题从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社会课堂,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社会,跨越第二道鸿沟“无用论”。虽然有时学生的发现过程比模仿过程用时长,却提高了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实践学,学生会容易忘记吗?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这也正是教育装备给新课程带来的活力与精髓。
三、重创新,提高效率
旧的并不都是错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把握好继承与创新、接受与探究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教育两个生生不息的轮子。有了新的教育装备,是否就要丢弃旧的传统教学?不,传统教学手段之所以延续至今,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不会继承就没有创新,不会接受何来探究?我重新审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教育装备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一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适合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有时用多了,学生反之失去思考的时间和方向。另一方面多元謀发展,让其和谐共生,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断探索、完善。如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勤思考,坚持做简易教具教学,力争简约明了,务实减负;有时也要求学生做简易学具,做的过程就是学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在知变、求变、善变的改革过程中,有所创新,提高实效。不盲目追求高端、滥用高新技术,坚守传统教学优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我们在跨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装备,发挥其最大效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