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说“二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安”,一个是“易安”李清照,一个是“幼安”辛弃疾,因为他们都是济南人,所以又常常被人称作“济南二安”。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就曾经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同时他还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只可惜“易安”比“幼安”大了整整56岁,李清照去世时,辛弃疾才10多岁,如果不是生不逢时,他俩真的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至少,李清照在赵明诚去世后,总比嫁给张汝舟强得多。夫唱妇随,诗词唱和,李清照的晚年,一定要比这幸福得多。
  婉约的易安,豪放起来,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豪放的幼安婉约起来,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总觉得,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与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这两首写元宵佳节的词,真的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宵节的灯火景致以及丽女的盛装,只不过易安词悲凉凄楚,幼安词深沉别致;易安词重细节描绘,幼安词重场景铺排。但总的来说,这两首词的思想意义却是相通的,在深層次上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是的,辛弃疾,这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汉子,铮铮铁骨中也有柔情一缕。他金戈铁马一生,却未能“了却君王天下事”。红尘中,哪个女子有幸用红巾翠袖,韫去英雄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是辛弃疾。“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李清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依然是李清照。
  辛弃疾虽然没有与李清照共生—个时代,他们也没有一面之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辛弃疾读过李清照不少词作,这一点,我们从辛弃疾曾写过的一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中也能看得出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这一句也简直如出一辙。还有李清照和辛弃疾都写过一首《行香子》,李清照《草际鸣蛩》的结句是:“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辛弃疾《三山作》的结句为:“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也几乎是脱胎语。
  还有,他俩刚强的性格也让无数人竞折腰。1132年夏天,前夫赵明诚死后的第三年,李清照为了保住他留下的金石,与池州军营中一个普通的财务审核员张汝舟结了婚。婚后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贪图自己钱财,不成便对自己实施家庭暴力,于是决定与张汝舟分手。有人算了一下,从他们结婚到离婚,仅仅只有一百天时间,可谓是古代“闪婚”“闪离”的典型了。
  本想通过再婚让自己晚年有个依靠,没想到这么快李清照的希望就破灭了。混迹官场的掮客张汝舟本来就不是冲着感情来的,他爱的不是李清照,他爱的是李清照家里的那些金石书画。当这些目的都达不到的时候,张汝舟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对李清照常常是大打出手。忍无可忍的李清照见和离不成,就将张汝舟告官。
  结婚方百日,告官离婚是在当时是走不通的。聪明的李清照经过调查,起诉张汝舟“妄增举数人官”。就是虚报科举考试次数,以达到做官的标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假学历、假简历。但告发张汝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按照宋朝的法律《刑统》之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可李清照顾不上这些了,为了早日摆脱张汝舟,她豁出去了。“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尽管法庭上“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但李清照已抱定必分的决心,“但祈脱死,莫望偿金”。虽然最后李清照也被判入狱,但她仅仅蹲了九天,就被大家救了出来,免受了更多牢狱之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
  张汝舟1132年10月1 1日被朝廷逮捕,12月1日被判刑,削籍为民,发配柳州。这在古代,一般女子是做不到的。这一点,李清照也算是巾帼豪杰,女中英雄了。
  辛弃疾呢,就更不用说了,想当年,作为一个二十岁的热血青年,在金朝严酷的统治下,能够奋起反抗,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投入到抗金的大军中,这是我第一个佩服辛弃疾的地方;当义军被叛徒出卖,辛弃疾几乎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生擒叛徒,并冲破重重险关,过淮河、渡长江,把叛徒从敌占区押送到南宋都城临安,这是我第二个佩服辛弃疾的地方;第三个就是他的主战思想了,当时的南宋政坛,一片畏敌如虎之声,苟且偷安的阴霾笼罩都城,无人敢言收复山河之事,又是辛弃疾愤然上书,纵论敌我形势,畅谈恢复大计,他的见地,他的谋略,当时竞无人能出其右,这又是我佩服辛弃疾的地方。无论年青时的辛弃疾,还是年老时的辛弃疾;也无论是其谋略还是其胆量,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易安,幼安,—个济南章丘,—个济南历城,相距不到百里,但他们的心是相同的,甚至可以用心心相印相喻。这两位济南老乡,一个长眠于江苏省扬州市,—个安葬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个享年57,一个享年71,—个江东,一个江西,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人们思想的改变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学的改变也是如此。从晚清起就开始酝酿的“言文合一”的语言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积蓄力量,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又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将这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推向高潮……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到1927年冬后期创造社活动提倡革命文学运动,这短短的十年对于文届不啻于海啸地震般的震撼。在这场震动中,不仅仅有零余者的哀叹,更有
期刊
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历史跨越,都伴随着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  春秋戰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圣人先贤纷纷若书说,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景象,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14至18世纪,欧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继兴起,推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1840年以后,封建中国日益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在此来到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  辛
期刊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它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运,从中衍生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启发了无数中华儿女,激励和鼓舞着广大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  五四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中的核心。自鸦片战争以降,到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人已为救亡图存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
期刊
琵琶的一重性格,是属于北方风沙的霹雳弦惊,即使在昭君手上,也是哀怨里不减风霜北地之意;  而琵琶的另一重性格,是属于江南丝竹的悠扬婉转,是更贴近女儿情的一种委婉动人。  将琴代语,聊写衷肠,琵琶斜倚在女子怀中,总像是殷殷切切、等同于女性的诉说。  似乎,琵琶的一个文化标签,就是专属于女子的标签。  最著名的女性与琵琶的词作,要数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
期刊
唐时高人通过品茶诠释时间:时间是在空间里完成的,空间是在山水间完成的,山水是在品茶中完成的,品茶是在诗人心中完成的。  唐时的品茶费时较多,关键在煮;到宋时茶是点出来的,时间就费在那后面的斗茶之上;再后来到明时的冲泡,那时间就费在了“孵茶馆”上。无论唐煮、宋点还是明冲泡,总之,都是让人停下来,面对世界,或者反观内心。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从前读到此诗,心中便是一幅画:李白背对着我席地
期刊
池者,自然不大。一汪水,一洼塘,寻寻常常。但只需几片莲,一两朵静静的绽放,这随处可见的一汪水泊就立显不凡,有着特别的气场。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被喻之“花之君子”。  离我们九百多年前的某日,—个叫周敦颐的儒者,伫立赣州的—个莲池边,凭栏放目,触景生隋,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抒写出莲之高洁风
期刊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他所说,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为了中国站起来,为了平等、民主、自由,曾经有那么一代人,愿意从学校、工厂走出去,凭着自己的思想、青春和热血,去拼搏,去奋斗。他们,就是五四新青年,真正的少年中国,正是从他们开始。
期刊
在大家的心目中,梁思成的“认真”是出了名的。就拿1937年他到五台山佛光寺考察的事来说吧,不論是从殿宇的外形还是从石经幢都能看出,这座寺是唐代的建筑。但梁思成不死心,为了求得更直接的证据,他从附近村庄里借来高大的梯子,端着脸盆拿着刷子,把几道梁都刷洗干净,终于在一道梁上看到了褪色的题记:“唐大中十一年重建”,才放心地离开。  1938年4月,西南联大,也就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联合大学开始创立,对校
期刊
五四运动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公元前542年,郑国人到乡校聚集,议论执政者行政措施的好坏,面对人民议政的情况,当时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决定不毁乡校,听取人民的意见,博得孔子在内的众多人士的好评。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王咸举幡于太学,带领一千多太学生,抗议汉哀帝对司隶校尉鲍宣的处置。公元1919年,因为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学生的爱国情绪和反抗的斗志,导致了大学生的示威游行活动,并
期刊
“推己及人”,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  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两句话都见于《论语》,意思非常简单明白,几乎不需要作什么解释。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民間讲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