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下游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2012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将稀土功能材料等明确为发展重点。在特殊金属功能材料中,稀土功能材料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规划》要求,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
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难以离开稀土,稀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稀土永磁是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部分,钕铁硼永磁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电动汽车、工业电机、家用电机等领域。
随着下游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在中关村海淀园众多科技企业中,有一家隶属中科院中科集团的上市企业——中科三环,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研发稀土永磁钕铁硼材料至今,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随着稀土永磁材料被全世界日益关注,这家企业产业化之路也越走越远,2012年12月底的市值超过150亿元。
钕铁硼的产业化
早在1983年9月,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的“第七界国际永磁材料讨论会”上,日本著名学者金子秀夫宣布道:“日本住友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一种新型超强磁性材料,它就是磁能积高达36兆高奥的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合金。”消息传开,国际磁学界为之轰动。这是磁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当年就被列为世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从磁学大会上得到信息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震西(现任中科三环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凭借多年对稀土铁系非晶材料的深入研究,带领物理研究所磁学组与电子所稀土磁钢组连续奋战120多个日日夜夜,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到38兆高奥的钕铁硼磁体。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从院长基金拨出40万元专款,支持王震西将实验室成果迅速产业化,于1984年4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三环公司(中科三环),王震西任总经理。当时取“三环”的涵义是将科研—生產—市场三个环节连结起来,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新探索。
1986年初,中科院与宁波市共同出资90万美元,支持三环公司与宁波磁厂共同合作,引进了3台美国大型设备,将生产能力扩大到40吨。
一年以后,中国第一个钕铁硼生产与出口企业终于在宁波建成投产。当年秋天,由中科三环制造的的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开始陆续出口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使中国同美、日、德一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钕铁硼生产与供应商之一。1999年,三环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了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三环”),并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
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已成为稀土应用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从去年的统计数据看,稀土永磁材料超过整个稀土应用的40%。近30年来,在三环公司(中科三环)的带动下,我国稀土行业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2012年,我国的稀土永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 中科三环已成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龙头企业,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
中科三环的钕铁硼产品,经过不断的创新研发,产品性能日渐优异,产生的节能环保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例如,计算机的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麦克风振动装置、风力发电机、汽车里的控制电机等,原来涉及线圈的产品,现在都可以用钕铁硼产品来代替,性能上更加节能环保。原来的交流电机,效率只有60%;用稀土永磁电机,效率可以达到80%-90%。在油田里,井打好了以后,用传统的交流电机耗能高,后来换成钕铁硼材料的大扭矩电机,可以节能45%。
随着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需求越来越高,中科三环的产业化路径也越走越宽。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3.6亿元,净利润为2亿元;2011年,实现了57亿元的销售规模,净利润增长了3倍,达到7.67亿元;2012年1-9月份的销售收入为39.4亿元,净利润为5.68亿元。
构建自己的专利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现任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的胡伯平博士,还是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在中科院“鼓励科学家走出去”的口号感召下,三环公司成立,胡伯平也成为企业的第一批员工。
谈到钕铁硼的市场化路径,胡伯平颇感无奈。“由于经济发展所限,当时国内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认知度不高,2000年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将产品销往国外。”但是,这家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过国际知识产权这道关。
早在1983年,当日本人预见到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将可能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高科技产品,在宣布攻克新型材料消息之前,就在日本、北美、欧洲及其他重点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几乎同时申请了相关技术的专利,这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封锁了任何后来者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直接进入这一领域。
“中国还没有专利局和专利制度,造成了无法办理专利申请及专利保护等相关事宜,所以在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没有专利的限制和约束。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三环公司的烧结钕铁硼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时遇到了没有钕铁硼产品的专利许可这一极为棘手的问题。”
面对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出口数量急需增加的现状,钕铁硼产品的专利许可已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突出问题。要想“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承认并尊重先于自己注册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企业的信誉与形象。
因此,三环公司管理层决定,获取日本住友和美国通用的专利许可。通过近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93年,三环公司分别与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式签署了专利许可协议。 如今,企业面临日本公司专利许可即将到期的问题。而早在五年以前,中科三环就开始未雨绸缪,花大力气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公司已有300多項自主研发的专利,大多数为发明专利,还有一部分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内容涉及成份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改善、设备改型、装置完善、表面处理方法改进等钕铁硼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企业高档钕铁硼产品质量的改善和领先优势的保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地积累国际经验,这家企业也申请了诸多国际专利。胡伯平坦陈,“申请专利,首先是要保护自己;同时,还可以与别的企业交换专利许可,互相承认,让企业得到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
企业在构建专利体系的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市和中关村海淀园的专利补贴,金额已达几十万元。而在企业内部,除了加强专利管理以外,企业还从制度上鼓励研发人员和工厂技术人员积极创新,从而创造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科三环依托中科院的资源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为纽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针,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
除与专业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之外,企业还与世界上知名下游设备制造商等跨国企业建立了共同研发体系,联合开发了具有前瞻性的产品。
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中科三环与联想同是科研人员办企业的典型,但联想走的是贸工技,中科三环选择了技工贸的路子。到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两家企业高层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壮大产业规模、走国际化并购的路径。
其中,收购美国麦格坤磁工厂是三环公司国际并购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后来的几年中,中科三环继续实施了一系列跨国合作与并购,迅速实现了进一步的做大做强。同时,为了保证稀土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企业在赣州加盟了原料基地,成为赣州科力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
经过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与并购,中科三环已完成磁性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战略布局,形成了以宁波科宁达、天津三环乐喜、北京三环瓦克华、肇庆三环、上海爱普生、盂县京秀等稀土永磁产业为核心,以南京金宁三环FDK软磁材料为补充,以赣州科力、南方稀土和南京大陆鸽为上下游产业链适度延伸,保障了公司在磁材领域的领先优势。
中科三环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对中科三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胡伯平坦言,“很多科学家、科研人员有创新的想法,但没有资本的支撑,这些创新就没办法实现。而上市对中科三环的业务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企业近十年的发展规模至少是前十年的五倍。”
目前,中科三环正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汽车对安全性能要求高,安装钕铁硼材料的汽车零部件从前期开发到最终应用到汽车上,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有好多工作要做。”届时,中科三环做出来的材料,将通过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汽车生产商,安装在新能源汽车里。
在钕铁硼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中科三环也努力做到节约、环保。“这种材料即使做坏了,也可以回收,我们生产后的产品废料,会被送回稀土分离厂,从中把稀土提炼出来,用于新的生产循环,一点儿都不浪费。”
无独有偶,近期,北京工业大学有位教授提出了大回收的概念,手机等电子元器件用完了以后,应该根据各种材料的要求进行分类回收,做起来虽然有难度,但从生态角度看,是非常好的提议。
早在2010年底,科技部就开始研究如何引导稀土功能性材料在产业链上的布局,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广泛应用,并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对生态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促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家电……很多领域有钕铁硼大展身手的空间。但是,如何符合市场的预期,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在价格上,老百姓能否接受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近期,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市场低迷,国内大大小小的钕铁硼企业200余家,产能超过25万吨,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稀土材料是基础性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受稀土涨价的影响,有些节能灯企业将灯里面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换成其他材料,致使节能灯的寿命和亮度大打折扣。”
就在近日,稀土价格已有小幅度回升,国内一些大的稀土企业采取回购的方式,希望将稀土价格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也给稀土产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截至目前,很难看到有一种新的材料能够取代钕铁硼,这一材料发明至今,仍被认为是性价比最好的稀土永磁材料。”
“产业链本身没有问题,人们的需求又是刚性的,作为材料制造商,也会努力不断地改进材料性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并满足下游厂商更全面的需要。”
未来几年,中科三环的发展方向是“将稀土永磁材料做好,同时适当地在磁性材料领域做大做强,让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磁性材料供应商。”这也是企业的专长所在。
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2012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将稀土功能材料等明确为发展重点。在特殊金属功能材料中,稀土功能材料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规划》要求,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
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难以离开稀土,稀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稀土永磁是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部分,钕铁硼永磁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电动汽车、工业电机、家用电机等领域。
随着下游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在中关村海淀园众多科技企业中,有一家隶属中科院中科集团的上市企业——中科三环,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研发稀土永磁钕铁硼材料至今,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随着稀土永磁材料被全世界日益关注,这家企业产业化之路也越走越远,2012年12月底的市值超过150亿元。
钕铁硼的产业化
早在1983年9月,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的“第七界国际永磁材料讨论会”上,日本著名学者金子秀夫宣布道:“日本住友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一种新型超强磁性材料,它就是磁能积高达36兆高奥的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合金。”消息传开,国际磁学界为之轰动。这是磁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当年就被列为世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从磁学大会上得到信息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震西(现任中科三环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凭借多年对稀土铁系非晶材料的深入研究,带领物理研究所磁学组与电子所稀土磁钢组连续奋战120多个日日夜夜,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到38兆高奥的钕铁硼磁体。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从院长基金拨出40万元专款,支持王震西将实验室成果迅速产业化,于1984年4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三环公司(中科三环),王震西任总经理。当时取“三环”的涵义是将科研—生產—市场三个环节连结起来,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新探索。
1986年初,中科院与宁波市共同出资90万美元,支持三环公司与宁波磁厂共同合作,引进了3台美国大型设备,将生产能力扩大到40吨。
一年以后,中国第一个钕铁硼生产与出口企业终于在宁波建成投产。当年秋天,由中科三环制造的的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开始陆续出口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使中国同美、日、德一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钕铁硼生产与供应商之一。1999年,三环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了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三环”),并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
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已成为稀土应用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从去年的统计数据看,稀土永磁材料超过整个稀土应用的40%。近30年来,在三环公司(中科三环)的带动下,我国稀土行业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2012年,我国的稀土永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 中科三环已成为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龙头企业,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
中科三环的钕铁硼产品,经过不断的创新研发,产品性能日渐优异,产生的节能环保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例如,计算机的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麦克风振动装置、风力发电机、汽车里的控制电机等,原来涉及线圈的产品,现在都可以用钕铁硼产品来代替,性能上更加节能环保。原来的交流电机,效率只有60%;用稀土永磁电机,效率可以达到80%-90%。在油田里,井打好了以后,用传统的交流电机耗能高,后来换成钕铁硼材料的大扭矩电机,可以节能45%。
随着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需求越来越高,中科三环的产业化路径也越走越宽。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3.6亿元,净利润为2亿元;2011年,实现了57亿元的销售规模,净利润增长了3倍,达到7.67亿元;2012年1-9月份的销售收入为39.4亿元,净利润为5.68亿元。
构建自己的专利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现任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的胡伯平博士,还是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在中科院“鼓励科学家走出去”的口号感召下,三环公司成立,胡伯平也成为企业的第一批员工。
谈到钕铁硼的市场化路径,胡伯平颇感无奈。“由于经济发展所限,当时国内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认知度不高,2000年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将产品销往国外。”但是,这家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过国际知识产权这道关。
早在1983年,当日本人预见到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将可能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高科技产品,在宣布攻克新型材料消息之前,就在日本、北美、欧洲及其他重点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几乎同时申请了相关技术的专利,这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封锁了任何后来者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直接进入这一领域。
“中国还没有专利局和专利制度,造成了无法办理专利申请及专利保护等相关事宜,所以在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没有专利的限制和约束。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三环公司的烧结钕铁硼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时遇到了没有钕铁硼产品的专利许可这一极为棘手的问题。”
面对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出口数量急需增加的现状,钕铁硼产品的专利许可已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突出问题。要想“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承认并尊重先于自己注册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企业的信誉与形象。
因此,三环公司管理层决定,获取日本住友和美国通用的专利许可。通过近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93年,三环公司分别与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式签署了专利许可协议。 如今,企业面临日本公司专利许可即将到期的问题。而早在五年以前,中科三环就开始未雨绸缪,花大力气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公司已有300多項自主研发的专利,大多数为发明专利,还有一部分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内容涉及成份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改善、设备改型、装置完善、表面处理方法改进等钕铁硼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企业高档钕铁硼产品质量的改善和领先优势的保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地积累国际经验,这家企业也申请了诸多国际专利。胡伯平坦陈,“申请专利,首先是要保护自己;同时,还可以与别的企业交换专利许可,互相承认,让企业得到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
企业在构建专利体系的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市和中关村海淀园的专利补贴,金额已达几十万元。而在企业内部,除了加强专利管理以外,企业还从制度上鼓励研发人员和工厂技术人员积极创新,从而创造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科三环依托中科院的资源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为纽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针,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
除与专业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之外,企业还与世界上知名下游设备制造商等跨国企业建立了共同研发体系,联合开发了具有前瞻性的产品。
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中科三环与联想同是科研人员办企业的典型,但联想走的是贸工技,中科三环选择了技工贸的路子。到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两家企业高层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壮大产业规模、走国际化并购的路径。
其中,收购美国麦格坤磁工厂是三环公司国际并购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后来的几年中,中科三环继续实施了一系列跨国合作与并购,迅速实现了进一步的做大做强。同时,为了保证稀土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企业在赣州加盟了原料基地,成为赣州科力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
经过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与并购,中科三环已完成磁性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战略布局,形成了以宁波科宁达、天津三环乐喜、北京三环瓦克华、肇庆三环、上海爱普生、盂县京秀等稀土永磁产业为核心,以南京金宁三环FDK软磁材料为补充,以赣州科力、南方稀土和南京大陆鸽为上下游产业链适度延伸,保障了公司在磁材领域的领先优势。
中科三环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对中科三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胡伯平坦言,“很多科学家、科研人员有创新的想法,但没有资本的支撑,这些创新就没办法实现。而上市对中科三环的业务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企业近十年的发展规模至少是前十年的五倍。”
目前,中科三环正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汽车对安全性能要求高,安装钕铁硼材料的汽车零部件从前期开发到最终应用到汽车上,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有好多工作要做。”届时,中科三环做出来的材料,将通过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汽车生产商,安装在新能源汽车里。
在钕铁硼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中科三环也努力做到节约、环保。“这种材料即使做坏了,也可以回收,我们生产后的产品废料,会被送回稀土分离厂,从中把稀土提炼出来,用于新的生产循环,一点儿都不浪费。”
无独有偶,近期,北京工业大学有位教授提出了大回收的概念,手机等电子元器件用完了以后,应该根据各种材料的要求进行分类回收,做起来虽然有难度,但从生态角度看,是非常好的提议。
早在2010年底,科技部就开始研究如何引导稀土功能性材料在产业链上的布局,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广泛应用,并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对生态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促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家电……很多领域有钕铁硼大展身手的空间。但是,如何符合市场的预期,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在价格上,老百姓能否接受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近期,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市场低迷,国内大大小小的钕铁硼企业200余家,产能超过25万吨,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稀土材料是基础性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受稀土涨价的影响,有些节能灯企业将灯里面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换成其他材料,致使节能灯的寿命和亮度大打折扣。”
就在近日,稀土价格已有小幅度回升,国内一些大的稀土企业采取回购的方式,希望将稀土价格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也给稀土产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截至目前,很难看到有一种新的材料能够取代钕铁硼,这一材料发明至今,仍被认为是性价比最好的稀土永磁材料。”
“产业链本身没有问题,人们的需求又是刚性的,作为材料制造商,也会努力不断地改进材料性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并满足下游厂商更全面的需要。”
未来几年,中科三环的发展方向是“将稀土永磁材料做好,同时适当地在磁性材料领域做大做强,让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磁性材料供应商。”这也是企业的专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