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这门课程,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一些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对此需要深刻反思,实施有效的教学对策。作者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供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渗入当代教育教学体系。各学校不仅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所以各个初中学校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授,但是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一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教师必须对授课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将生活实例以及与教学相关且学生熟悉的内容运用到课堂,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落后的教学局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对于现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缺失是个严重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教师更加倾向于采取直接灌输的模式,盲目相信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经验,不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根本不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之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无法展现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
生活化理念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典型教学理念,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很高关注,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也要积极提倡广大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认同,没有用心地探索和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不得不采取生活化教学,但由于没有掌握其中的精神,没有真正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导致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会将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但因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不够透彻,在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存在不够科学、全面的情况,出现了缺陷,比如脱离学生生活,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等,缺少趣味性等。一旦教师按照设计开展教学,由于设计缺陷而导致的问题就会显露,这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时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是个基础环节,如果缺少明确、科学的目标作为引导,那么肯定也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这个“三维目标”为基础,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例如,对于“法律伴我成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设定以下几个层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教育法、劳动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等法律的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依据所学知识,明确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明确各种违法行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3.情感态度目标:初步形成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敢于与违法行为做斗争,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以这样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更能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枯燥、无趣,如果教师还在单一地灌输知识,肯定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友谊的天空”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开展一场以“朋友”为主题的自由讨论活动,各学习小组围绕某个核心议题进行小组讨论,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和朋友有了矛盾,该怎么处理?”“应该如何进行网络交友?”,所有学生都将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分享出来,在这样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下,相信学生都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情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调动参与学习热情
教学方式是学生与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媒介,如果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良好的教学指导下,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实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并且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科学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这样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但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价值观上的熏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内容的教学当中,学生对“生命”还缺少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出大地震的灾难场景,许多人民群众的家园被摧毁,也有重大的伤亡损失,各地区支援灾区,解放军和很多团队不顾自身危险,亲赴灾区,抢救受灾群众,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宝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懂得了应该珍惜生命。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新颖,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学习印象,并且真正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应用价值。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践行良好道德素养
教学活动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社会、大自然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教材,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应该组织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教学空间,这样学生在课外生活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就会对良好道德素养进行有效的践行,确保最终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充分运用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等教学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到养老院慰问老人,与那里的老人们聊聊天,带去温暖和乐趣,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类似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课本知识,践行了良好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搜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趣味性的、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入教学中,这样一定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渗入当代教育教学体系。各学校不仅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所以各个初中学校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授,但是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一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教师必须对授课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将生活实例以及与教学相关且学生熟悉的内容运用到课堂,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落后的教学局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对于现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缺失是个严重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教师更加倾向于采取直接灌输的模式,盲目相信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经验,不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根本不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之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无法展现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
生活化理念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典型教学理念,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很高关注,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也要积极提倡广大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认同,没有用心地探索和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不得不采取生活化教学,但由于没有掌握其中的精神,没有真正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导致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会将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但因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不够透彻,在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存在不够科学、全面的情况,出现了缺陷,比如脱离学生生活,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等,缺少趣味性等。一旦教师按照设计开展教学,由于设计缺陷而导致的问题就会显露,这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时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是个基础环节,如果缺少明确、科学的目标作为引导,那么肯定也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这个“三维目标”为基础,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例如,对于“法律伴我成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设定以下几个层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教育法、劳动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等法律的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依据所学知识,明确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明确各种违法行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3.情感态度目标:初步形成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敢于与违法行为做斗争,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以这样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更能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枯燥、无趣,如果教师还在单一地灌输知识,肯定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友谊的天空”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开展一场以“朋友”为主题的自由讨论活动,各学习小组围绕某个核心议题进行小组讨论,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和朋友有了矛盾,该怎么处理?”“应该如何进行网络交友?”,所有学生都将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分享出来,在这样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下,相信学生都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情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调动参与学习热情
教学方式是学生与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媒介,如果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良好的教学指导下,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实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并且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科学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这样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但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价值观上的熏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内容的教学当中,学生对“生命”还缺少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出大地震的灾难场景,许多人民群众的家园被摧毁,也有重大的伤亡损失,各地区支援灾区,解放军和很多团队不顾自身危险,亲赴灾区,抢救受灾群众,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宝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懂得了应该珍惜生命。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新颖,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学习印象,并且真正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应用价值。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践行良好道德素养
教学活动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社会、大自然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教材,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应该组织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教学空间,这样学生在课外生活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就会对良好道德素养进行有效的践行,确保最终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充分运用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等教学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到养老院慰问老人,与那里的老人们聊聊天,带去温暖和乐趣,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类似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课本知识,践行了良好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搜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趣味性的、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入教学中,这样一定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