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可以治病,也可致病。婴幼儿对药物尤其敏感。无论在用量上或投药方法上稍有疏忽或欠妥,轻者会引起暂时性的不良反应,重者有碍身心健康,甚或导致不治之症。因此,在婴幼儿用药问题上,家长和保育人员应特别注意。家长要遵照医嘱,并向医生介绍小孩的用药史,防止疏忽。另外,还应该掌握如下一些用药知识:
一,常用药物在婴幼儿使用后的常见反应
新生儿、婴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听力减退;氯霉素不仅能致听力减退,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良,以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新生儿:使用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药品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袭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使用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袭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伯氨睦啉还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右血样尿。
婴儿。使用呋喃咀啶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表现为手、足皮肤麻、胀,痛感或蚁行感,并逐步向躯干仲延,严重时手拿不住东西,足背抬不起来,感觉全部消失,皮肤粗糙,冰凉、不出汗。使用四环素可引起呕吐、腹泻;反复多次使用,可致牙齿釉质发育不全及黄染,有的终生不退;骨胳生长迟缓,过小婴儿还会产生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致脑水肿,另外还会引起胃溃疡、肠粘膜坏死或穿孔,骨质疏松,晶状体突出和血压升高。甘草制剂、麻黄素(一般小儿禁用),维生素D(过多量)亦能引起婴儿高血压。硬脂酸、红霉素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初起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黄染。使用肼苯哒嗪可致红斑性狼疮综合征。
儿童。使用氨硫脲可引起脑水肿。使用萘啶酸,呋喃咀啶可产生额部头痛。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均可引起红斑性狼疮,保泰松还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
二、投药方法
常规投药方法为外用、口服和注射。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应特别留心,否则会造成致命性的不良后果。
1,在外用药方面;由于新生儿,婴儿的皮肤柔嫩,经不住药物刺激,会引起局部反应,同时由于其皮肤的穿透性大大超过成人,皮肤充分吸收药物,会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常用外用药有如下不良反应:
酒精可引起嗜睡和呼吸困难;硼酸可引起呕吐,红斑、惊厥、肾损害,红汞可引起汞中毒;碘酒可致局部疱疹和类似酒精引起的症状,尤其涂搽粘膜和男孩阴囊,可引起剧痛,应绝对禁用;外涂碘酒后切忌再涂红汞,以免产生毒性大,刺激性强的碘化汞;薄荷脑可引起呼吸困难和紫绀、惊厥;酚类(如用于湿疹、牛皮癣止痒的松节油膏,外敷疖肿的鱼石脂软膏等)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惊厥;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抗组织胺(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等药),经皮肤吸收过量,可引起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紫绀,水杨酸可引起呕吐、呼吸增强,呼吸性碱中毒、嗜睡,使质激素可引起全身水肿;间苯二酚可致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
此外,用樟脑丸保藏衣服,如用量过大,新生几,婴儿穿着后易从皮肤吸收,而引起溶血性贫血等中毒症状。
2,口服药方面;不正确的喂药方法,如。让小儿端坐,将药液灌入口内,边灌边溢,达不到疗效,再灌,药量又难以掌握,不是过量,便是不足,甚至在小孩拒服时,强行用器具启唇开牙,常导致唇、龈损伤或松动牙根,仍达不到目的。有的将小孩平卧灌喂,这样易使药液流入外耳道造成污染,如果经耳咽管入中耳,还会使中耳发炎。有的家长甚至乘小孩张口大哭时,将药丸抛入小孩的口腔,这是最危险的办法,切莫使用!因为此时易将药片投掷刘气管中去,使孩子发生窒息而死亡。笔者1969年在农村曾亲眼见到一个六岁男孩就因为用这种错误投药方法而发生窒息死亡的。如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护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附近无医院可送的话,应迅即将患儿头部放低抬高胸部,拍胸捶背,并用力按其腹部,或可得救。
给孩子喂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平时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用药道理,使其服药时能与大人合作,同时又不乱服药。大人既要消除孩子“见药生畏”的恐惧心理,又不能对孩子作不适当的鼓励,助长儿童的逞雄心理,以免有些孩子乘大人不在时,为了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乱服药而发生中毒。给婴幼儿服药,可采取这样的办法:让患儿仰坐在大人身上(小儿的上身与平面成45度仰角),搂住患儿双臂以防手抓,用腿夹住其大腿,头取仰势,用适合其口腔大小的金属勺子(切莫用瓷勺)盛好药液,当患儿张口时,连勺及药液送入口内。勺子不要马上抽出,以防溢药。待听到吞咽声后,即可迅抽勺子。如小孩紧闭齿唇,可捏其鼻使其张口。
3,肌肉注射。新生儿,婴幼儿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一般来讲是不适宜的。因其骨胳肌、皮下脂肪都很少,加之周围血管活动极不稳定,一受刺激便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减少对药物的吸收,疗效难以预料,另外还增加局部刺激,引起肿块、疼痛等炎症反应。
如果必须行肌注给药时,注射姿势亦应特别注意。应由大人用两腿夹住小孩的两大腿,让其上身俯伏在成人的一只大腿上,大人两手按住小孩腰部。这种固定小孩臀部的姿势较为稳妥,能有效地防止因小孩乱动而造成的断针现象。
一,常用药物在婴幼儿使用后的常见反应
新生儿、婴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听力减退;氯霉素不仅能致听力减退,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良,以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新生儿:使用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药品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袭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使用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袭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伯氨睦啉还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右血样尿。
婴儿。使用呋喃咀啶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表现为手、足皮肤麻、胀,痛感或蚁行感,并逐步向躯干仲延,严重时手拿不住东西,足背抬不起来,感觉全部消失,皮肤粗糙,冰凉、不出汗。使用四环素可引起呕吐、腹泻;反复多次使用,可致牙齿釉质发育不全及黄染,有的终生不退;骨胳生长迟缓,过小婴儿还会产生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致脑水肿,另外还会引起胃溃疡、肠粘膜坏死或穿孔,骨质疏松,晶状体突出和血压升高。甘草制剂、麻黄素(一般小儿禁用),维生素D(过多量)亦能引起婴儿高血压。硬脂酸、红霉素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初起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黄染。使用肼苯哒嗪可致红斑性狼疮综合征。
儿童。使用氨硫脲可引起脑水肿。使用萘啶酸,呋喃咀啶可产生额部头痛。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均可引起红斑性狼疮,保泰松还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
二、投药方法
常规投药方法为外用、口服和注射。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应特别留心,否则会造成致命性的不良后果。
1,在外用药方面;由于新生儿,婴儿的皮肤柔嫩,经不住药物刺激,会引起局部反应,同时由于其皮肤的穿透性大大超过成人,皮肤充分吸收药物,会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常用外用药有如下不良反应:
酒精可引起嗜睡和呼吸困难;硼酸可引起呕吐,红斑、惊厥、肾损害,红汞可引起汞中毒;碘酒可致局部疱疹和类似酒精引起的症状,尤其涂搽粘膜和男孩阴囊,可引起剧痛,应绝对禁用;外涂碘酒后切忌再涂红汞,以免产生毒性大,刺激性强的碘化汞;薄荷脑可引起呼吸困难和紫绀、惊厥;酚类(如用于湿疹、牛皮癣止痒的松节油膏,外敷疖肿的鱼石脂软膏等)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惊厥;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抗组织胺(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等药),经皮肤吸收过量,可引起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紫绀,水杨酸可引起呕吐、呼吸增强,呼吸性碱中毒、嗜睡,使质激素可引起全身水肿;间苯二酚可致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
此外,用樟脑丸保藏衣服,如用量过大,新生几,婴儿穿着后易从皮肤吸收,而引起溶血性贫血等中毒症状。
2,口服药方面;不正确的喂药方法,如。让小儿端坐,将药液灌入口内,边灌边溢,达不到疗效,再灌,药量又难以掌握,不是过量,便是不足,甚至在小孩拒服时,强行用器具启唇开牙,常导致唇、龈损伤或松动牙根,仍达不到目的。有的将小孩平卧灌喂,这样易使药液流入外耳道造成污染,如果经耳咽管入中耳,还会使中耳发炎。有的家长甚至乘小孩张口大哭时,将药丸抛入小孩的口腔,这是最危险的办法,切莫使用!因为此时易将药片投掷刘气管中去,使孩子发生窒息而死亡。笔者1969年在农村曾亲眼见到一个六岁男孩就因为用这种错误投药方法而发生窒息死亡的。如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护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附近无医院可送的话,应迅即将患儿头部放低抬高胸部,拍胸捶背,并用力按其腹部,或可得救。
给孩子喂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平时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用药道理,使其服药时能与大人合作,同时又不乱服药。大人既要消除孩子“见药生畏”的恐惧心理,又不能对孩子作不适当的鼓励,助长儿童的逞雄心理,以免有些孩子乘大人不在时,为了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乱服药而发生中毒。给婴幼儿服药,可采取这样的办法:让患儿仰坐在大人身上(小儿的上身与平面成45度仰角),搂住患儿双臂以防手抓,用腿夹住其大腿,头取仰势,用适合其口腔大小的金属勺子(切莫用瓷勺)盛好药液,当患儿张口时,连勺及药液送入口内。勺子不要马上抽出,以防溢药。待听到吞咽声后,即可迅抽勺子。如小孩紧闭齿唇,可捏其鼻使其张口。
3,肌肉注射。新生儿,婴幼儿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一般来讲是不适宜的。因其骨胳肌、皮下脂肪都很少,加之周围血管活动极不稳定,一受刺激便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减少对药物的吸收,疗效难以预料,另外还增加局部刺激,引起肿块、疼痛等炎症反应。
如果必须行肌注给药时,注射姿势亦应特别注意。应由大人用两腿夹住小孩的两大腿,让其上身俯伏在成人的一只大腿上,大人两手按住小孩腰部。这种固定小孩臀部的姿势较为稳妥,能有效地防止因小孩乱动而造成的断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