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儿童梦与爱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儿童剧《田梦儿》看过已有几个月了,可歌声、笛声、油菜花,还有一个个孩子的顽皮、可爱,仍时时想起,在心里飘荡。这部根据江苏美德少年真实故事改编的音乐儿童剧,讲的是一个关于梦与爱的故事。飘荡着的是美丽的中国儿童梦,撞击我们心灵的是一个个真诚的爱。它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告诉儿童,也告诉成年世界,梦与爱是不可分离的,梦要用爱串起,梦要用爱来支撑,梦是可以用爱来实现的,而梦让爱有了更神圣的色彩。这部剧有着崇高价值立意和现实意义。
  爱,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当今的爱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特殊家庭的儿童,正处在一个特别需要爱的境遇中,而他们对爱的认知与请求,与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因而爱与爱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比如,谁演主角的问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乡下来的田梦儿居然愿意扮演连脸都不露的牛,其间隐含的是另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渴望让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大家尊重和认可。比如座位的自由组合,许多同学们不愿意与“破烂王”同桌,其实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穷苦的价值理念问题。流动儿童渴望特殊的爱,而其他同学则特别需要对流动儿童有切身的感受和正确的表达。这种种带着时代特征的爱,让爱有了独特的内涵,可是,当下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
  《田梦儿》紧紧围绕着爱深入展开。田梦儿一家集中体现了当今社会爱的特殊性。田梦儿、爷爷、从不露面的姐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爷爷贫穷中却有博爱的情怀,贫穷不仅没有让爱消失,相反在贫穷的状态中,用互爱的真诚让爱得到滋养而生长。更为重要的是,正当田梦儿和同学们要忘了同样被收养、但考上大学就失去音讯的姐姐,忘了这个“白眼狼”的时候,爷爷拿出姐姐写回家的最后一封信。原来姐姐为了报答爷爷的爱,去山区支教,去帮助更多失学和留守儿童,却在一次事故中为保护学生英勇牺牲了。在剧中,爱的报答有了升华。爱不仅与血缘无关,也与贫富无关,爱来自内心的价值体验和认同。剧中那句“把爱还给爱的人”道出了爱的传递性、转换性和无边界性。正是这样的爱,让《田梦儿》唱响了爱的神圣之歌,也正是爱的无边界,让儿童长上了飞翔的翅膀。
  剧中有不少朴实却能使人心灵触动的歌词。当爷爷不见了,同学们分头在人海中寻找的时候,田梦儿向路上所有的人唱出这样的心声:“把我的爷爷当成你的爷爷好不好”,而且反复歌唱,这是祈祷又是恳求,是愿望又是呼唤,在“好不好”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好”的信任与期盼。在我们观剧,倾听时,心里的慨叹是:爱与不爱,在于亲身感受、体验,倘若,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在遇到时,也把他们当作自己亲人的话,人间将无限美好。
  在孩子们心中,爱可能有轻重之别、大小之分,甚至可能错把爱当做怜悯与同情。《田梦儿》如实的反映、描述了这种心理认知和客观现象,这样的描述才具有真实性,才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求。但是《田梦儿》没有止于此。台词传递了爱的正能量:“把不喜欢的捐出去,不叫献爱心;把喜欢的捐出去,那才叫献爱心。无论捐多捐少,量力而行,都是一份爱心。”尤其是孩子们唱出了这样的歌词:“爱心不分大小,我们都需要。一颗小小的爱心,一束温暖的火苗……他的爱心也许很小很小,小到微不足道。当别人需要时,它如阳光照耀,”而这一切都是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唱出来的,是孩子自己的心声。因而,《田梦儿》又告诉我们,儿童剧,是儿童自己的剧,是儿童教育、帮助、鼓舞儿童的剧,不是简单的告诉,更不是生硬的训诫。这就诠释了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原则:把别人的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正因为此,《田梦儿》就进入了审美境界,生长起了美学精神,这难能可贵。
  爱要与中国儿童梦相连结。当代中国儿童梦,是什么呢?《田梦儿》中描绘了这样的梦:“黑的瓦,白的墙,桃花红,菜花黄,还有朗朗读书声,伴着泥土香,天地人和顺,耕读万年长。”一片祥和、幸福的景象,这是当代中国梦。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儿童梦应是“童声里的中国”。儿童梦与中国梦是融通的,儿童梦,以儿童的方式唱出了中国梦,中国梦让儿童梦有了方向和境界。这才是最博大的爱。江苏通州倡议发起,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所举办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让振兴中华永驻在儿童的心中,儿童最美的声音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句“童声里的中国”让《田梦儿》,让儿童剧,让中国儿童的梦想,飘荡着蓝天,飘荡在所有人的心中,而且将会飘向世界。
其他文献
说起艺术教育,我原来一直认为那是砸钱没什么用的事情,直到有一次去婶婶家串门才改变了我的看法。那天,从电梯出来,我就被走廊墙上挂的四幅精美油画吸引。我问婶婶花多少钱买的,她居然告诉我是她画的,这着实让我惊讶不已。婶婶是退休小学语文教师,以前从未听说过她还会画画。走进婶婶的家,看到墙上挂着不少大小不一的油画,一幅比一幅精致。婶婶告诉我,她拜了一个画家为师,每天都去学画画,风雨无阻,只为了弥补小时候的艺
期刊
打开学生思维的那扇窗,培养其思维能力,既是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挖掘名言价值、让学生续编故事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挖掘名言价值  在教材中,往往穿插着一些名人名言。这些名言起着印证正文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等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忽视发挥名言价值的问题。我们要么对教材中的这些名言视而不见,
期刊
马云曾说过:“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这番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曾有机构对毕业近20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感意外。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
期刊
我们都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与世界万物产生关联。宇宙,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日月星空的浩渺之美;自然,在我们眼前展示着四季轮回的生机之美;人类,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进步、发展。当今中国,伴随经济飞速发展的,是相对滞后的审美能力。大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大拆除,用巨额资金建奇葩建筑,东西南北毫无特色的城市建设;小到人们衣着谈吐的粗俗,家居布置的杂乱,无不让人扼
期刊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十三五”期间,苏州教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是苏州相城区一所积淀了六十多年丰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其前身是创办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吴县陆慕初级中学,“崇德”“尚德”是学校建校以来历任校长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
期刊
当我花了几天时间,认真研读完了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我对原本脑海中校长的形象彻底颠覆了。  原来做一个校长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来做一个好校长还要做到每天“写作”。可以这么说,北郊学校能从以前的一所办学质量处在上海平均水平线以下变为跻身于全国强校、名校的行列,以至于来访的国内外教育考察团络绎不绝,其秘密全在于郑校长的“写作”。是郑校长的“生花妙笔”谱写出了北郊学校
期刊
一直以来,期末考试前的课成了一些科任教师的“宝贝”。  那天的生物课,我在五班发下了精心编制的复习试卷,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由于“火烧眉毛”了,大多数同学能意识到紧迫性。一拿到试卷,不需要老师过多强调,便积极地去翻课本、查资料,独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了。  “快点,快点撒!”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从后边传来了窃窃私语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严鑫第一个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只见他的一只手还伸向了对面的班长小山,正在
期刊
岁月,总在今日与明日的交替中渐次更换、重叠。一寸寸的素色光阴,让眸底的纯,在炎热的夏日里,释放为一份不加掩饰的真。  暑期里,闲来没事,想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作为教师,也是一举多得的美差,既能体验生活,也能帮助别人。没想到,刚加入群,就接到了驿站管理者Z女士短信。  “明天晚上来驿站培训啊!”  “好的。”我心里挺纳闷,这么简单的事,居然还要培训。  为我们培训的L女士,五十开外的芳龄,穿一件蓝色
期刊
高琴,2005年毕业于苏州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工作至今。她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不断摸索前行。她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你就得有一桶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节奏,自身的努力提升必须有!”  她爱好广泛,喜歡唱歌,看书,写诗,也热爱旅行。她喜欢把旅行过程中不同地方的人文、风俗、感悟,通过诗来表达。  青春  青春是激情四射  青春是飞扬跋扈  当我们正青春时  我们敢爱敢恨  
期刊
“向着一本本书走去,应当成为教育人的身姿!”  我承认,在看到一书中谢云老师的自序时,仅仅这一句话便已经将我深深地吸引到整册书中。于是,伴着江湖“这把刀”的锋芒,我领略了“俄罗斯的雪”的圣洁,感受到了“局部春天”的温暖,看到了“美好教育”发生的可能,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的充实;我亦步亦趋,追随着他的脚步,在一段段叩击灵魂的文字中贪婪地呼取着一份独有的清新,感受着教育的那种宽阔、深邃和辽远。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