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将从导入引趣、情境引趣、操作引趣、设疑引趣、联系实际,提高兴趣等方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导入引趣;情境引趣;操作引趣;设疑引趣;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此,本人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引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中导入环节就像一场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用“故事法”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个老人,膝下有三个儿子,个个好吃懒做,一天,老人做了三块同样的烧饼给他们吃。他先把第一块烧饼用刀平均分成四块,拿出其中一块给老大吃,老二看见了吵了起来:‘一块太少,我要吃2块。’老人忙拿出第二块未切的烧饼,把他平均分成8份,拿出2份给老二吃。老三看见了,吵着要吃3块,老人又拿出第三块未切的烧饼,把他平均分成了12等份,拿出其中的3块给老三吃,三个人都高高兴兴地吃到了自己想要的烧饼。”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谁吃到的烧饼更多?”故事一讲完,孩子们兴趣高涨,马上进行激励的讨论,然后我又让大家拿出圆片进行等分验证,最终得出“一样多”的结论。
二:情境引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比如在教“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的练习时,我采用了“找朋友,组比例”的教学游戏的目的。一开始,我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5:3,20:12,3:4,等比的卡片,开展“找朋友,组比例”的游戏活动。告诉学生,只要能组成比例的,便是好朋友。这样,学生不仅要算出自己的比值,还要算出别人卡片的比例,比值,只要2人的比值相等后,才能手拉手组成一个比例,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当中,巩固了“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操作引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剪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拼出的图形,找一找,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原来梯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结果,全班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实践证明,教师重复的说教,远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设疑引趣
“设疑”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知识和学生的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产生乐学的有效动力。如:我在教“一个长方形的食品盒,长8厘米,宽4厘米,高14厘米,如果要给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不贴)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商标纸?”学生马上动脑筋思考:有的先求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再减上下2个面的面积,有的直接求出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这个时候,我充分肯定了前面2种做法,马上提出设疑:“还有没有比上面2种求法更简单的?”我适当提出:还有一种解法只需要三步便可以求出。这时,大家马上分组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统一的答案:长方体前后左右展开,其实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盒子底面周长,宽相当于盒子的高。这样,商标纸的面积=盒子的底面周长x盒子的高。即:(8+4)x2x14=336(平方厘米),这样提问,不仅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調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双重功效。
五: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教学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了长度,重量单位教学之后,每学期组织一次测量学生身高、体重的活动,并各自做好记录。学生看到了身体长度的数据,熟悉了计算单位的化法。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之后,要学生给单位或家长开购物发票,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大量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素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魅力中国,2018(34).
[2]马晓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人生十六七,2018(5).
关键词:导入引趣;情境引趣;操作引趣;设疑引趣;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此,本人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引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中导入环节就像一场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用“故事法”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个老人,膝下有三个儿子,个个好吃懒做,一天,老人做了三块同样的烧饼给他们吃。他先把第一块烧饼用刀平均分成四块,拿出其中一块给老大吃,老二看见了吵了起来:‘一块太少,我要吃2块。’老人忙拿出第二块未切的烧饼,把他平均分成8份,拿出2份给老二吃。老三看见了,吵着要吃3块,老人又拿出第三块未切的烧饼,把他平均分成了12等份,拿出其中的3块给老三吃,三个人都高高兴兴地吃到了自己想要的烧饼。”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谁吃到的烧饼更多?”故事一讲完,孩子们兴趣高涨,马上进行激励的讨论,然后我又让大家拿出圆片进行等分验证,最终得出“一样多”的结论。
二:情境引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比如在教“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的练习时,我采用了“找朋友,组比例”的教学游戏的目的。一开始,我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5:3,20:12,3:4,等比的卡片,开展“找朋友,组比例”的游戏活动。告诉学生,只要能组成比例的,便是好朋友。这样,学生不仅要算出自己的比值,还要算出别人卡片的比例,比值,只要2人的比值相等后,才能手拉手组成一个比例,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当中,巩固了“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操作引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剪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拼出的图形,找一找,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原来梯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结果,全班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实践证明,教师重复的说教,远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设疑引趣
“设疑”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知识和学生的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产生乐学的有效动力。如:我在教“一个长方形的食品盒,长8厘米,宽4厘米,高14厘米,如果要给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不贴)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商标纸?”学生马上动脑筋思考:有的先求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再减上下2个面的面积,有的直接求出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这个时候,我充分肯定了前面2种做法,马上提出设疑:“还有没有比上面2种求法更简单的?”我适当提出:还有一种解法只需要三步便可以求出。这时,大家马上分组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统一的答案:长方体前后左右展开,其实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盒子底面周长,宽相当于盒子的高。这样,商标纸的面积=盒子的底面周长x盒子的高。即:(8+4)x2x14=336(平方厘米),这样提问,不仅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調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双重功效。
五: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教学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了长度,重量单位教学之后,每学期组织一次测量学生身高、体重的活动,并各自做好记录。学生看到了身体长度的数据,熟悉了计算单位的化法。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之后,要学生给单位或家长开购物发票,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大量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素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魅力中国,2018(34).
[2]马晓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人生十六七,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