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北京平谷区3个桃园的125株桃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甲基硫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ECs。主要分布在1.0Xl0-5~0.2μg/mL,戊唑醇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006~0.022μg/mL之间。异菌脲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15~0.55μg/mL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都比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抗药群体。建立了褐腐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敏感基线。而且,数据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键词 褐腐病菌; 杀菌剂; 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 S 481.4
  桃是北京地区的特色果品,种植面积近2.3万hm2,其中平谷地区约1.0万hm2,是当地支柱性产业。经调查:包括油桃和蟠桃在内的桃褐腐病往往造成产后严重损失,库存期平均腐烂率达15%,出库后5d平均腐烂率60%,出口新加坡的到岸腐烂率最高达70%。目前施用化学药剂仍然是果实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国外防治核果类褐腐病的常用农药主要有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
  在国内,目前仅有石硫合剂和腈苯唑已注册用于桃生产中的病害防治,但腈苯唑市场上目前还难以买到。戊唑醇在果树生产中还没有使用。甲基硫菌灵和异菌脲已注册用于蔷薇科果树病害的防治,虽然未注册用于核果类病害的防治,但据调查,甲基硫菌灵在桃生产中已经长期大面积使用。异菌脲由于价格较高,生产中还未大面积使用。由于国内缺少注册用于核果类病害防治的有效药剂,造成了核果类生产中的用药混乱、不规范的现状。调查中发现,近几年北京桃生产中大面积使用过的杀菌剂有:石硫合剂、硫悬浮剂、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乙蒜素、苯醚甲环唑、福美双、多菌灵、烯唑醇、噻霉酮、十二烷醇等。生产中还普遍存在打保险药的情况,在整个生长季内,平均打药次数不少于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美澳型褐腐病菌对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多菌灵(carbendazin)敏感性的报道,没有对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戊唑醇这3种杀菌剂敏感性的记录。Yoshimura等对美国加州地区的褐腐病菌的抗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根据其对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抗性的划分标准(EC50<2μg/mL-为敏感型;2μg/mL50<30μg/mL。为低抗型;EC50>30μg/mL为高抗型),北京地区的褐腐病菌群体属于敏感型,说明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在平谷地区的桃园使用仍然可以获得有效的防治。
  虽然平谷桃园田间还未曾使用过戊唑醇这种杀菌剂,但是褐腐菌群体中对戊唑醇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最低与最高ECs。之间相差103倍),其原因可能是曾用过同属于三唑类的其他杀菌剂。由于褐腐菌群体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仍然很高,戊唑醇仍有防治褐腐病菌的应用潜力。
  甲基硫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异菌脲属二羧亚酰亚胺类杀菌剂,针对褐腐菌对这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之间不存在正、负交互抗性。说明,这3种药剂之间可以进行轮换使用。本试验结果为今后监测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 选用以CO69为遗传背景的水稻CO69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NILs)与广东省稻瘟病菌4个优势生理小种(ZC13、ZB1、ZB13和ZB5)构成16个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组合,对各互作的4个寄生适合度属性(病斑平均扩展速率、感病型病斑比例、侵染成功率和病斑单位面积平均产孢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表明,水稻NILs各品种、稻瘟病菌各小种以及品种X小种互作间的差异极显著。
期刊
摘要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F1代进行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在93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6个引物在中抗杂交F1代、高抗、高感各12单株所组成的抗、感DNA池间出现差异性条带。随后,对此6个标记进行单株检验,结合均值差检验法,结果显示20-R750与苜蓿褐斑病的抗病基因紧密
期刊
摘要 对PCR呈阳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T1代植株接种小麦白粉病菌,鉴定结果表明:T0代接种7d,病害表型多数为抗病;接种14d,病害表型为抗病、中抗及中感,病害严重度明显轻于对照。T1代接种7d后,多数表现为中抗、抗,少数为中感;接种28d后,仅有2株仍表现抗病,其余表现为感病,但病害严重度轻于对照。对T1代植株可溶性蛋白分析表明T1代植株与对照相比多一条新谱带。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期刊
摘要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在我国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通过小麦抗、感品种杂交的F1、F2代群体对Bipolaris sorokiniana的抗病性差异,研究了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的抗性遗传,发现豫麦17的抗病性是由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经典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豫麦17对蠕孢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2个以上基因控制,可能是3个基因。它与中国春组合的广义遗传力为67%。  
期刊
摘要 研究了施药机具不同工作压力和药液流量对生物农药井冈·枯芽菌在水稻叶片上定殖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机动弥雾喷粉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对生防菌的活性无不利影响。其中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工作压力超过2.5 MPa以上有利于生防菌的定殖;机动弥雾喷粉机同一风速挡、不同流量挡的处理中,流量挡达到2.0 L/m有利于生防菌的定殖。同时生防菌在水稻叶片上定殖数量与水稻纹枯病的防
期刊
摘要 以黏虫4龄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e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分别扩增得到该虫的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各1条。其中α微管蛋白基因的eDNA序列1443个碱基,包括一个1353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450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为50.0ku。氨基酸的142~148位存在一个微管蛋白标志信号片段GGGTGSG,在氨基酸序列的C-端有一个酪氨酸残基
期刊
摘要 小麦叶锈病是四川冬、春麦上的常发病害,但仅在局部地区偶尔流行;叶锈菌在盆地内以夏孢子越冬,仅很少夏孢子能越夏,其主要越夏场所在海拔800~3500m地区的各类小麦上,而在1900m海拔地区、6~8月均温19.5℃的地方越夏菌量最大,呈显著优势。小麦秆锈病则是春麦区偶然流行的病害,其在盆地内常年无越冬菌源,但可在盆地内直至3 500m海拔地区的小麦上越夏,其中以1 500m以下,特别是700
期刊
摘要 有效的灭虫处理技术是防止苹果绵蚜进一步扩散危害的重要手段。本试验用48%毒死蜱处理带虫苹果枝条和幼苗以及冷藏处理带虫苹果果实,结果表明:接穗和幼苗分别经48%毒死蜱乳油15印倍液浸泡处理10s和30s,48h后可完全杀灭其上苹果绵蚜,且安全可靠;而带虫果经低温(3℃)冷藏处理40d后仍不能完全杀灭果实内的苹果绵蚜。  关键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苹果绵蚜; 消毒处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40%毒死蜱乳油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浸渍法处理叶片上甘蓝蚜48h以后,5%天然除虫菊素、10%吡虫啉对甘蓝蚜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其他3种杀虫剂;用浸渍法处理蚜茧蜂蛹,除40%毒死蜱对其影响较大以外,其他4种杀虫剂处理的蚜茧蜂蛹羽化率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
期刊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杜果炭疽病菌和杜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咪鲜胺·异菌脲对炭疽菌的毒力最高,EC50和EC75分别为0.12μg/mL和0.27μg/mL、其次为咪鲜胺。而与杜果炭疽病菌相比,4种杀菌剂对杧果蒂腐病菌生长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异菌脲对蒂腐病菌的毒力较高,EC50和EC75分别为0.35μg/mL和0.82μg/mL。采后病害防治试验表明,267μg/mL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