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例谈一些精巧的细节的设计方法:
一、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在文章作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迂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阅读教学中,有时候也需要“文如观山不喜平”的教学意境,用写文章的话来说,就是“纡行”;从教学设计的手法来看,就叫做“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所谓“变直为曲”,就是“盘马弯弓射不发”。目标已经明确,却“故意”走一点弯路,不是直奔目标,而是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引着或者“逼”着学生去思索,去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变直为曲”,好多方法都是可以用的,总的说法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示例、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比较等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如用资料穿插的方式进行浅显的可行的比较阅读、用“设例分析”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分析的角度、朗读训练之前请学生进行语调设计等等。
“变直为曲”的手法用于阅读教学,首先是“好看”。好的语文课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那种微波荡漾的课一定比平铺直叙的课更值得赏鉴。除了“好看”以外,还有“好‘玩’”,那种预伏波澜的课、那种设置悬念的课会更让学生思绪起伏。
二、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
将“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其好处是: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化解课文教学的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学,也能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
例如,我在教学《说“屏”》这篇课文时就运用此种手法。
第一个环节──读课文: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但我没有运用那种提问、朗读、概括的方法,而是运用了一个全新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新鲜创意。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两个字:(屏显)精选。下面我们就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什么有趣的练习呢?(屏显: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
师:(出示课外阅读文选进行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编书的手法叫做“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学生翻阅课本,教师巡视)
师:建议你们同桌之间商量一下。(学生商量)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学生踊跃举手)
师:好,你先来。
生1:我觉得应该引用唐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师:因为它有诗意,而且很典雅,能够吸引我们往下看。好的,这是一种观点,继续来。
生2:应该是文章当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师:屏是真够吸引人的,(语言很富有感染力)猛然一看,怎么“吸引人”呢?就想往下看。好,请说你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师:理由呢?
生3:理由就是“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怎么“巧”呢?
师:就是功能和美感怎么完美的结合,一定能吸引人看下去。
生4: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我们看文章的欲望。
生5:“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内容。
生6:我觉得是第一段中的第一、第二两句话:“‘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其实找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屏显老师精选的句子)
……
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丰富多彩、愉快生动的教学细节是为了创造学生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是为了形成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学氛围,是为了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场景,是为了有效高效地进行各项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背后,是教师的大量时间与心智;而教师,正是在这种付出之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益圆熟,日臻精美。
一、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在文章作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迂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阅读教学中,有时候也需要“文如观山不喜平”的教学意境,用写文章的话来说,就是“纡行”;从教学设计的手法来看,就叫做“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所谓“变直为曲”,就是“盘马弯弓射不发”。目标已经明确,却“故意”走一点弯路,不是直奔目标,而是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引着或者“逼”着学生去思索,去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变直为曲”,好多方法都是可以用的,总的说法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示例、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比较等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如用资料穿插的方式进行浅显的可行的比较阅读、用“设例分析”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分析的角度、朗读训练之前请学生进行语调设计等等。
“变直为曲”的手法用于阅读教学,首先是“好看”。好的语文课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那种微波荡漾的课一定比平铺直叙的课更值得赏鉴。除了“好看”以外,还有“好‘玩’”,那种预伏波澜的课、那种设置悬念的课会更让学生思绪起伏。
二、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
将“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其好处是: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化解课文教学的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学,也能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
例如,我在教学《说“屏”》这篇课文时就运用此种手法。
第一个环节──读课文: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但我没有运用那种提问、朗读、概括的方法,而是运用了一个全新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新鲜创意。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两个字:(屏显)精选。下面我们就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什么有趣的练习呢?(屏显: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
师:(出示课外阅读文选进行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编书的手法叫做“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学生翻阅课本,教师巡视)
师:建议你们同桌之间商量一下。(学生商量)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学生踊跃举手)
师:好,你先来。
生1:我觉得应该引用唐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师:因为它有诗意,而且很典雅,能够吸引我们往下看。好的,这是一种观点,继续来。
生2:应该是文章当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师:屏是真够吸引人的,(语言很富有感染力)猛然一看,怎么“吸引人”呢?就想往下看。好,请说你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师:理由呢?
生3:理由就是“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怎么“巧”呢?
师:就是功能和美感怎么完美的结合,一定能吸引人看下去。
生4: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我们看文章的欲望。
生5:“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内容。
生6:我觉得是第一段中的第一、第二两句话:“‘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其实找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屏显老师精选的句子)
……
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丰富多彩、愉快生动的教学细节是为了创造学生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是为了形成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学氛围,是为了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场景,是为了有效高效地进行各项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背后,是教师的大量时间与心智;而教师,正是在这种付出之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益圆熟,日臻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