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媒体上接连看到两篇关于师德的报道。一则是《新京报》刊发的著名作家郑渊洁在微博里记录今年发生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里的一件事:班主任要求学生匿名写出对她的感受,并保证不管怎么写她都不会生气。有两位同学写了负面的感受。班主任阅后大怒,叫两人“投案自首”。见全班无人吭声,班主任就冷笑着读歌颂她的文章,读完一篇让文主拿走一篇。最后两篇负面文章的主人暴露,从此噩运开始。另一则是扬中教育信息网报道的一位新校长上任后了解到的一件小事:学校林老师班上有一个学生,父亲是残疾人,在当地利民市场以磨剪刀为生,母亲有些智障。得知孩子的家庭情况后,林老师每年到了冬天,都会和孩子约好,在周末到利民市场接到孩子。然后带她去洗澡,三年从未间断。当校长问起这件事时。这位老师再三说,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请校长千万不要声张。
同样为人师。言行影响之差别,何止天壤。
第一则报道中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人是不能讲诚信的,别人的许诺是不能相信的,哪怕是自己的老师亦然。通过这件事,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讲真话是要吃亏的,轻信别人也是要吃亏的,而那两位学生,更是接受了惨痛的教训。
第二则报道中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老师是爱她的,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爱的。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份爱意仍然会如春天般温暖。感受到这份温暖的,除了孩子,除了孩子的父母,还有所有知道此事的其他人。我想,那些冬天的周末,那些与老师相约的时间,会永久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看完这两则报道,不由想起诺尔特的著名长诗《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教师与家长是孩子生活、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尤其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向师性”,会让带有崇高师德的教育示范,长久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师德是什么?教育学里、专家言及的概念,学生是不懂的,他们能懂的,是老师平日的言行。是与老师相处中的细枝末节,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崇敬还是惧怕。两则案例来自教育生活的一线,来自师生亲历的现实,这是对师德定义的最直接解释。在我们痛斥第一位老师的时候,也会对后一位老师肃然起敬。·视助人为习以为常。视大爱为小节,这就是师德。师德在这些不足为道的小事中闪光、弘扬。
(作者单位:扬中市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200)
责任编辑 余志全
同样为人师。言行影响之差别,何止天壤。
第一则报道中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人是不能讲诚信的,别人的许诺是不能相信的,哪怕是自己的老师亦然。通过这件事,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讲真话是要吃亏的,轻信别人也是要吃亏的,而那两位学生,更是接受了惨痛的教训。
第二则报道中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老师是爱她的,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爱的。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份爱意仍然会如春天般温暖。感受到这份温暖的,除了孩子,除了孩子的父母,还有所有知道此事的其他人。我想,那些冬天的周末,那些与老师相约的时间,会永久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看完这两则报道,不由想起诺尔特的著名长诗《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教师与家长是孩子生活、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尤其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向师性”,会让带有崇高师德的教育示范,长久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师德是什么?教育学里、专家言及的概念,学生是不懂的,他们能懂的,是老师平日的言行。是与老师相处中的细枝末节,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崇敬还是惧怕。两则案例来自教育生活的一线,来自师生亲历的现实,这是对师德定义的最直接解释。在我们痛斥第一位老师的时候,也会对后一位老师肃然起敬。·视助人为习以为常。视大爱为小节,这就是师德。师德在这些不足为道的小事中闪光、弘扬。
(作者单位:扬中市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2200)
责任编辑 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