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学博士和第一位外国籍教育学博士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顾明远先生1949年入学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1956年留苏回国入职北师大任教至今,参与、见证了北师大的发展。我国的许多教育政策、北师大的许多创新都有顾先生的智慧贡献与亲身实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顾先生整理旧照片,写成回忆录。我们荣幸地得到顾先生授权,选择部分内容分期连载,以飨读者。
  1979年1月,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外教所”)正式成立。当年夏天我们就招收了5名研究生。1980年2月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7月,第一次学科评议组会议通过批准了我校外教所比较教育学硕士授予权。于是我们招收的研究生就转为正式的硕士研究生,于1982年经论文答辩获得了我国第一批比较教育学的教育硕士学位。这就是李守福、李春生、王觉非等几位。198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学科评议组会议通过了我校外教所和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学博士授予权,博士生导师是我和王承绪先生。当时对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很严,而且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位导师。当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心里实在没有底,因为自己也没有读过研究生。只好努力學习,认真准备。在外教所其他老师的鼓励支持下,到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王英杰。
  王英杰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毕业,来到我所工作以后,又学习了英语。1980年至1982年,我们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推荐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进修两年后,他老老实实回国了。他当时已有很好的学术基础。攻读博士期间由毕淑芝负责哲学学位课程、符娟明负责比较高等教育学位课程、我负责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学位课程考试时,还请了哲学系齐振海教授主持哲学课的考试。可以说是我和毕淑芝、符娟明三人共同指导王英杰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1988年夏天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当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非常隆重。我们请了老一辈著名教育学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他们是杭州大学王承绪,河北大学滕大春、刘文修,北京大学汪永铨,华东师范大学马继雄,北师大黄济,还有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刘一凡,阵容庞大而有权威性。答辩会议在原主楼外教所七楼会议室进行,听众挤满了一屋子。答辩会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大家把它作为一次学术讨论,发表了许多评论和意见,最后王英杰通过答辩。经学校学位审定委员会批准,王英杰成为我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学博士。他的论文题目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答辩后参照答辩委员的意见经过修改于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教育开发院一名研究人员俱滋亿来我校进修。那时我校新松公寓尚未盖起来,在教育管理学院南面、现新松公寓的地址上有一座辅仁大学校友会盖的两层小楼。俱滋亿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后来搬到专家楼。开始时一面学习汉语,一面由我给他讲述中国教育简史和中国现行教育制度。1993年我接收他为正式博士研究生。他攻读非常刻苦,已有很好的中文基础,能够阅读写作,汉语能够交流;对中国近代史和朝鲜近代史很有兴趣。博士论文选择的题目是“梁启超和朴英植的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他阅读了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对梁启超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认可并通过,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1997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据说俱滋亿还是我国第一位获得中国文科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论文经修改后在韩国和中国相继出版。俱滋亿回国后在韩国教育开发院工作,经常来华进行学术交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想起这样一则故事:一群孩子喜欢在一位老人家门前打闹,让老人难以忍受。老人就给每个孩子2元钱,并告诉他们,这是对他们让这儿变得热闹的奖励,孩子们感到惊喜。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老人给了每人1元钱,并告诉他们自己靠退休金度日,只能少给一些了,孩子们依然乐意。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人1毛钱。结果孩子们怒气冲冲地对老人说:“我们这样辛苦付出,才得到1毛钱,再也不会为你玩了!”从此,老人门前恢复了宁静。  之
戏剧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专业,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实施、促进文化繁荣等宏观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陶冶人情操、培养人创造力、提高人表现力与感应力等微
期刊
本刊讯 2021年4月,由清华大学等40所高校承建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获得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分配的/20超大规模I P v6地
期刊
大数据时代,一切信息和财富都存在“井喷”增长的可能,其中融合、连通、创新更是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就大数据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来看,大数据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推动数据科学
期刊
幼小衔接是幼儿期主要的挑战之一,对幼儿未来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普遍认为幼儿园大班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核心内容以及教
期刊
高中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在校园中进行的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或者心理专业背景,通过教师招聘,在学校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会受到相关教育制度和心理咨询伦理制度的双重影响。高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对象为在校高中学生,学生默认心理教师会提供一些引导与指导,改变他们当下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参与。  价值参与也就是价值干预或价值引导,
关于《规范》的框架及定位,在接领编制任务之初以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的核心专家和科信司信息化处的同志们进行过多次深入讨论.rn在制定该《规范》时,教育部已于2015年和2018
期刊
4月25日,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各自为政、极具个性化的莽荒时代结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各自为政、极具个性化的莽荒时代结束了。所谓“极具个性化的莽荒时代”有三层意思,一是信息化标准的个性化,二是信息化地位的个性化,三是信息化模式的个性化。当然,《规范》也为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预留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为基准线以上的“百花齐放”构建了初步的标准和制度地基。
《规范》是一个通用的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列出了学校整体校园和业务发展所需的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研制的过程中,《规范》文本的统稿版曾一度非常庞大.但越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