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人才思想及实践

来源 :乡村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实验期间,梁漱溟结合自身学识和乡村社会实际,在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和思想,主要特点在于坚持就地取材、重视精神陶炼和讲求实地训练。受其思想的影响,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邹平乡村建设事业造就了核心力量和骨干人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他乡村建设实验区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趋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人才思想及其在邹平的实践也可为今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其他文献
报纸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各类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整体教学,不仅实现了当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而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不仅需要综合分析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还需要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单元的宏观把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水平。
期刊
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在发动机装配和试车后进行氦质谱检漏时,多次发现泵前阀与摇摆软管连接密封结构漏率超标,对连接密封结构进行多次分解重装才能使检漏漏率合格,严重影响发动机交付进度且在发动机工作时存在泄漏隐患。对连接密封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发现连接密封结构泄漏的原因是泵前阀出口法兰和摇摆软管入口法兰强度和刚度不足,法兰密封面在螺栓预紧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量超出了密封圈能保证密封允许的翘曲变形量
期刊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众多知识分子在济世救国道路上围绕乡村建设的问题展开了探索,其中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提出了坚持“伦理本位”、兴办乡学与村学、提倡“政教合一”等理论主张,并在山东省邹平县以培养新农民为目标展开了试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未取得成功,但其乡村建设设计思维对当今的乡村振兴具有启发
期刊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
期刊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全国范围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立足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邹平等地进行近十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在辩证吸收乡治、自治、乡约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借鉴其文化、教育、人才的实践经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需要探索整体性文化振兴、本土化教育振兴和本地化人才振兴的现实路径。
期刊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和丰富的思想流派。其中,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在乡村教育、卫生、经济和自治组织等方面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成果丰硕。三位学者的思想都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均以文化改造为目的,强调用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推进乡村建设,并能够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看待乡村文化,以长期的田野调查考察乡村社会。今天,在乡村振兴中,知识分子理应要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引领作为乡村振
期刊
从“治学”到“治世”,梁漱溟迅速转变自己的学者身份,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实践,这是他所认为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他提倡以“伦理本位”为根柢的组织形式,打通以乡村社会整体发展为代表的“公领域”与以民众道德情感为代表的“私领域”之间的界限,力图探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之路来挽救乡村、促进社会发展。然而,由于时局动荡、研究院的内部分歧以及乡土社会难以打破的固有文化结构等种种障碍,乡村建设陷入困境之
期刊
面对现代化浪潮,梁漱溟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刻反思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梁先生提出以民族精神和礼俗乡约架构新乡村、以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和以知识分子为主导激发农民的主体自觉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不仅展现出其以“文化复兴中国”的基本志向,同时也展现出个人的理性觉醒和团体的伦理情谊相统一的基本特质。最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丰富内
期刊
二十世纪初,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遭到严重的破坏,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投身于乡村建设实践,想要通过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虽然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移风易俗、发展农村教育、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及重视公共卫生等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良好的效果,也为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