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常态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用研究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契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校、企为主,社会资源整合下的创新人才培养道路。本文以新常态背景下,高校以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为基础,分析了当前人才需求的矛盾,并通过协同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关系突出这种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及优秀的革命传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精神瑰宝。对于红字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北省而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合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切实的可行性。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以河北省为例,就如何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促进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是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仍存在评价内容指向性不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不强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评价内容的设置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体现有效性和适切性以及完善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而且具有引导院校全体学生确立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实践价值。院校思政教育能否体现最佳的教育实施成效,关键决定于学生心理引导举措的全面施行现状。因此从现状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领域应当明确学生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与价值,结合院校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来增强心理引导,针对大学生群体予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引。
本文以特殊时期下大规模的网课教育为背景,对笔者所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为样本,总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与困难,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课质量和n效果的方式方法,并对网课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的思考。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之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奠定了基石。如今高校教育中充斥着新媒体的痕迹,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新媒体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全面分析新媒体对思政教学带来的影响,理清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创建充满活力的高校团支部,对于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当前高校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方案,希望可以对高校团支部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团支部高校思想政治优化措施一、前言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得到了各级学校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教育理念也逐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各高校也是一样,在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对毕业生党员的廉洁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出发点,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以毕业生党员为坐标原点,画好共产党员初心的同心圆,永葆共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先进性与纯洁性。
期刊
学生党员是在校学生中的精华和骨干,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保持大学生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大n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我们党的接班人问题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意义十分重大。
党校理论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尤为重要,对于如何提高党校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因为党校是对党员及党员干部的直属教育培训机关场所。党校的正确思想方向,严重的影响着党员及干部的思想建设。在现今社会中生存,有着太多的生活诱惑,通过对党员及党员干部的爱国意识的形态的加强以及要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的有力保障,是艺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高职类院校校内资源基本无法满足艺术类社团发展需求,其育人 功能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本文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校艺术类社团发展中存在缺乏系统专业化训练、经费支持不足、队伍建设不稳定、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探索大学生艺术类社团如何利用校外资源,依托专业,通过资源互补、课程衔接、活动 方式衔接等方式,拓展实践基地,建立互补性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探索艺术类社团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从而强化艺术类社团育人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