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育阶段,学生往往在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但是伴随着小学阶段也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乡村学校。而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笔者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与弊端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如何做好衔接。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者简介】陆新清,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学校。
在传统教育階段,学生往往在中学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但是伴随着小学阶段也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乡村学校,在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本文从中小学英语如何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进行探讨。
一、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有条理地与他人交流。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课时少,缺乏语言环境等客观原因,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需要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刚刚开展之时,没有足够的英语教师,所以大多数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开展英语教学,这些教师虽然已经具有了足够的教学经验,但是往往已经多年没有接触过英语教学内容,虽然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开展教学,教学成绩也不错,但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听说读方面问题很多。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太过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所以在先天上就有一定的劣势。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想要学习英语知识,就只有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导,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英语知识,在教师设计好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英语独特的魅力,但是即使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延展到课堂之外,发挥出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来讲,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所以为了应对高考,从小学起教师就开始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分配给听说技能的时间少了。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一味强调读写,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虽然成绩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帮助。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
九年一贯制学校严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小学、初中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更加系统化、整体性的教育模式。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将小学与初中教育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选择近距离的学校入学,而取消招生考试的影响;对整个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让素质教育能够渗透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各个教育活动和组织当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拥有着大量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此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身心理智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是时代对我们的诉求。当前教育理念的革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人的素质成了主要的目标,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有相应的表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九牛一毛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满足英语新课改的需求。在《英语课程标准》当中,对于基础英语教育也提出了实际的要求,英语新课改也是基于此不断的深化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都能够有更坚固的基础。在《英语课程标准》当中,将英语课程目标分成了九个不同的级别,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应当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例如在六年级结束时,应当达到第二级别的要求;在九年级结束时,应当达到第五级别的要求。不同级别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英语学习的整体。
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开展英语教学之前,中学英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但是伴随着小学阶段也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即使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依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对九年一贯制学习的英语教学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对其他学校给予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意义深远。九年一贯制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相融贯通的,应该说,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英语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方面的工作更好做。这些跟非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样适用。愿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与实践出新知的态度努力探讨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言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3]杜威著.明月之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
[4]赫胥黎.科学与教育[J].1825-189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者简介】陆新清,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学校。
在传统教育階段,学生往往在中学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但是伴随着小学阶段也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乡村学校,在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本文从中小学英语如何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进行探讨。
一、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有条理地与他人交流。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课时少,缺乏语言环境等客观原因,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需要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刚刚开展之时,没有足够的英语教师,所以大多数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开展英语教学,这些教师虽然已经具有了足够的教学经验,但是往往已经多年没有接触过英语教学内容,虽然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开展教学,教学成绩也不错,但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听说读方面问题很多。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太过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所以在先天上就有一定的劣势。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想要学习英语知识,就只有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导,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英语知识,在教师设计好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英语独特的魅力,但是即使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延展到课堂之外,发挥出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来讲,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所以为了应对高考,从小学起教师就开始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分配给听说技能的时间少了。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一味强调读写,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虽然成绩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帮助。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
九年一贯制学校严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小学、初中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更加系统化、整体性的教育模式。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将小学与初中教育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选择近距离的学校入学,而取消招生考试的影响;对整个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让素质教育能够渗透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各个教育活动和组织当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拥有着大量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此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身心理智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是时代对我们的诉求。当前教育理念的革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人的素质成了主要的目标,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有相应的表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九牛一毛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满足英语新课改的需求。在《英语课程标准》当中,对于基础英语教育也提出了实际的要求,英语新课改也是基于此不断的深化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都能够有更坚固的基础。在《英语课程标准》当中,将英语课程目标分成了九个不同的级别,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应当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例如在六年级结束时,应当达到第二级别的要求;在九年级结束时,应当达到第五级别的要求。不同级别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英语学习的整体。
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开展英语教学之前,中学英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但是伴随着小学阶段也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即使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依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对九年一贯制学习的英语教学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对其他学校给予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意义深远。九年一贯制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相融贯通的,应该说,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英语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方面的工作更好做。这些跟非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样适用。愿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与实践出新知的态度努力探讨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言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3]杜威著.明月之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
[4]赫胥黎.科学与教育[J].1825-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