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l1132058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人群汇集一处、交流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获得对于城市文化感知的媒介,依托于城市历史与文化渊源的有形空间构成了城市文化创意活动发生和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本文以北京的茶馆、茶街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对其历史源流、发展现状及开发前景进行论述与评价。以美国星巴克诞生地西雅图城市中的咖啡文化产业和城市旅游发展作为比较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对文化产业和品牌的打造与宣传以及植根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对城市旅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北京的茶馆、茶街及茶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北京;公共空间;茶文化;文化产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40-06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过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自由发展的转变,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今日的开发环境中面临着急切的挑战,另一方面新的市场与城市环境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和融入当下城市生活提供了机遇。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概念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条件下孕育并不断成长,逐渐发展为当下中国经济、旅游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与支撑点。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又处于历史变化中的系统,康德(Kant)认为,地理学和历史学充满了我们所观察的整个环境,涉及城市旅游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也同样如此,空间与时间构成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依托与价值来源两个不同维度的意义所在。以北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一方面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依托城市空间得到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聚集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南锣鼓巷、后海休闲创意街区等,代表了新的与现代西方文化接轨的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了城市社区变化;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及其物理载体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北京城市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方面,如老字号、名人故居建设等,对这些城市传统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向传统的回溯与需求,一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也因此得到保护。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人群汇集一处交流活动的场所,既可指狭义上由封闭围墙构成的特定场所,如咖啡馆、公园,也可指广义上城市人群日常活动的街区或店铺门口、街道交汇点等活动场所。总体来讲公共空间代表了市民在日常闲暇生活中所使用的一类空间,其历史悠久,与市民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且常常代表着特定城市某一方面的气质与属性,如巴黎的咖啡馆、纽约的公园、上海的城隍庙等。在以往关于中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对于闲暇公共空间的关注往往集中在酒吧、咖啡厅这种现代由西方引入的新型公共空间,对依托于历史文化的传统公共空间则研究较少,而在有限的关于传统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又常常将焦点集中在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这样的建筑和历史命题之中,对于城市闲暇公共空间本身的社会功能,其公共性、服务性,依托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条件的结合等问题,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守旧如旧是部分传统公共空间保护的重要方面,但对于另外一些具有休闲功能的传统公共空间而言,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发掘,进行创新性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本身也是对于其闲暇功能和历史价值的一种传承。
  本文即以北京的茶文化和茶馆发展为切入点,考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在当代城市文化旅游环境中的开发与发展问题。茶文化在中国经历了千年发展,茶馆作为其空间载体同样与北京城市的发展一起经历了起伏变化,在经历了近代的衰落与重生之后,茶馆在今日北京城市中的境况已与老舍记载中的情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09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中曾提出“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的口号,体现了这项古老传统文化在当下环境中与城市现代发展的结合。近二十年来,茶馆及茶文化产业在北京城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相关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本文将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说明
  2.1 公共空间与城市
  公共空间与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是不同类型人群聚集与活动的场所,它不仅是一块远离家庭和亲密朋友的区域,而且是一块熟人和陌生人可以聚集的区域;自由的活动和持久的人际交往是构成公共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公共空间是人群城市经验的媒质,公众通过在大街上、商店里和公园中等公共场合的经过与邂逅(谈天、讨论与买卖),从而获得对于一地的认知和归属感,这即是所谓由偶然的邂逅所激发出的城市文化;公众的感受维系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公众的接受同时赋予公共空间民主的意味和公共的价值;规划学者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最明显的发生地,形成了表现城市个性的多样性场所的基础,提倡将公共空间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当中。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公共空间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公共空间的改变进而带动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新形式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的出现。考察不同时代背景与地理背景下公共空间形态、内涵及功能的变化,对于认识公共空间、城市以及城市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承前启后地合理开展城市旅游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即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实际考量而展开。
  2.2 文化产业与城市旅游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经济和社会过程塑造物质城市”,列斐伏尔(Lefebvre)曾将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结合起来,提出“空间中的生产”这一概念,按其观点,城市空间研究具有多维的视角,第一种视角把城市作为一套物质化的“空间实践”,第二种视角把空间作为一种“思维性图示”,第三种视角把城市空间作为既真实又想象化,既是事实又是集体的经验与动机的一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反映。城市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研究的一种结合,基于上述第三种维度特点,追求依据城市文化特征对人群“主观性”体验进行塑造,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依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茶文化与茶馆产业可作为第六大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重要内容。   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旅游的目的可分:①休闲、娱乐、度假;②探亲访友;③商务、专业访问;④健康医疗;⑤宗教/朝拜;⑥其他等主要类别。不同学者对旅游还有不同角度的定义,如德国学者蒙根·罗德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强调旅游的要素在于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总体来讲,出游目的、旅行距离和逗留时间是各种旅游定义中公认的三个主要因素。区别于山水风景旅游,城市旅游强调对于城市文化的感知与体验,游客的游憩行为侧重于旅游目的中休闲、娱乐、度假这一方面,主要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现代性和生活方式体验,一般具有短时性的特点,而城市内部居民在家庭与工作地点之外的休闲活动也可纳入广义的城市旅游行为当中。文化产业基于这种城市休闲、体验需求而产生,成为城市旅游产业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2.3 研究说明
  本文以北京茶馆和茶文化产业为切入点,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文化产业对于城市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其在不同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中的差异和共同之处,以作为彼此的参考和借鉴。纵向上考察茶馆在历史中的发展对当代文化产业开发的影响,横向上比较北京与西雅图两座不同城市中公共空间利用对于城市旅游业和自身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城市旅游中的休闲体验方面,以及基于旅游者在公共空间中的休闲活动带动的大范围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以历史地理、工业地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同时以笔者在两座城市中的生活经验以及与市民、旅游者的访谈交流经历作为参考。
  3 茶馆与北京城市文化
  茶馆是指自发形成的出售茶汤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商业场所。茶馆在中国城市乡村中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一直追溯至隋唐时期,早期茶馆主要为上层文人士大夫享乐活动服务,明清时期逐渐向社会普通市民阶层发展,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具体到北京来讲,北京城可以说是中国城市中茶馆最多的城市之一,清代更是构成了北京城茶馆发展的兴旺时期。清代初期,战乱结束后,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的北京,人口急剧上升,清代北京人口具有闲人多、男性多、文人雅士多的特点,人口构成的特点为茶馆发展创造了广泛的需求,清代南北茶商纷纷进京开茶馆,皇城根下茶馆的数量激增。据记载,“如九门八条大街之商店,无不栉比鳞次,尤以茶社居多数,所占地势亦宽,如天汇、汇丰、广泰、长义、天全、裕顺、高明远等处,类皆宏伟壮丽,其外堂多用宽敞大院儿,所以接待负贩肩挑。”茶馆构成了北京城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北京各阶层的人士均有饮茶之好,中下层市民是北京城茶馆中的最主要阶层,如清末竹枝词中描述:“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清代虽然实行满汉分城政策,对旗人的管理较为严格,但由于旗人生活比较悠闲,茶馆也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据记载,“每月发放旗饷之后,各家(茶馆)几致无法插足,净柜上要用五六十人,其嚼谷之大,可以概见”。竹枝词中也对当时这种旗人风尚进行了描绘:“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清]得硕亭.京都竹枝词,清刻本。清代京城茶馆的类型与功能十分丰富,随着其在城市中发展的兴旺,一些茶馆兼具了饭馆、书馆、戏园等服务职能,清代北京城茶馆的主要类别及其概况基本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讲,清代茶馆常依商业、文化繁荣地区而建,北京城中有两个民众文化中心,一为外城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的南城平民阶层活动中心,二为内城以鼓楼北四旗交汇点为中心的内城京旗活动中心,作为依托于大众文化的公共空间形式,茶馆也多围绕这两个中心而分布。
  进入清末,北京城的社会与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开展了近代化的建设与改良活动,作为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茶馆在形式与内涵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随着京旗集团的解体,传统旗人由社会寄生阶层沦为普通劳动者,为其服务的大茶馆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在前门地区新开设的一些茶楼中,由商贾构成的力量集团成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书茶馆、清茶馆等成为清末以来落魄八旗子弟活动的主要场所,并出现了迅速低档化、贫困化的趋势;一些清茶馆在清末加演京韵大鼓、单弦、莲花落、相声等杂耍演出,并在清末或民国年间逐渐转变为戏园,如地安门外的天和茶园、崇文门外的广兴园、平乐园,前门大街以南的天泰轩茶馆、万胜轩茶楼等,一些茶园、书茶馆利用报纸等近代媒体登载演出广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一些茶馆在清末受到社会启蒙活动的感染,利用其公共空间人员活动密集的特点,为阅报、宣讲等活动提供场所,从而投入到公共事业的建设当中,如在前门外观音寺街升平茶楼中设立的宣讲所,于内部陈设各种报纸和“文明传单”,每天晚上京师督学局派人在茶楼进行宣讲,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作用顺天时报,1907-5-21;1907-6-11.。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京都市政公所的建立和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活动的开展,公园、电影院等一些新式公共空间在北京城中建立,成为了市民特别是新型精英阶层休闲活动的热门场所。茶馆也在这一时期继续发生变化,特别是公园茶座的出现成为了茶馆在民国时期城市休闲活动中的新形态。有关研究认为,清代流动性质的茶棚是公园茶座的前身,茶棚作为茶馆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清代多见于一些大型的市场、庙会等摊贩、游客集中的场所,茶棚中一般备有少量竹桌、竹凳、藤椅等简单的茶座,游人走累了即可在其间小坐,饮茶品茗。随着公园开放运动的陆续开展,一些茶棚在近代移入公园之中,由临时的经营方式转为固定形式,一些公园专门设立了多处新式茶座,成为士绅、知识分子、学生等新型城市群体活动往来的热门场所。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公园茶座如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北海公园的双虹榭、紫竹院的观鱼堂等。由于游客教育、生活背景、茶座安排和收费等问题,民国年间的公园茶座间也产生了一定的人群分异,以中央公园为例,“春明馆以遗老们为主要队伍”、“长明轩则是绅士和知识阶级的地盘”、“柏斯馨的顾客较复杂,但简单归纳也不过红男绿女两种人”。由于占据人群的变化,公园茶座间的谈话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德先生、赛先生”等新时代下的主题成为了新式茶座间流行的主导。   在“七七事变”后,北京城的市场与商业日渐萧条,城市商业区中以服务商贾为主的茶楼相继歇业,而随着电影院等新式休闲活动的兴起,市民的休闲习惯产生了很大变化,书茶馆、棋茶馆等也逐渐被新式公共空间取代,清茶馆作为北京城中服务于社会普通市民且分布最广的下层茶馆,其在民国时期虽勉强维持,但多分布于天桥等边缘化的城市区域,其景观也更加破败,传统茶馆被精英阶层视为了封建社会衰败的文化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的茶馆基本消失殆尽。
  4 今日北京城茶馆及茶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在当今社会中,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茶馆作为传统京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再次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打造传统茶馆、重塑京味文化,成为了北京旅游特别是休闲文化游中的重要内容。总体来讲,今日京城茶馆可分为传统复古茶馆、新式茶艺馆与相关衍生形态和茶街产业集群等一些主要类别,现分别对其在北京城中的发展状况进行简单论述。
  4.1 传统复古茶馆
  复古茶馆是指具有一定传统茶馆基础,以复原和重温传统京城茶馆文化为主要休闲旅游卖点的茶馆类型,其规模一般较大,在设施方面多复原和模仿传统大茶馆的形态,在活动内容方面除饮茶外同时兼具传统茶园的杂耍、演出等活动形式与二荤铺、素茶馆作为饭馆的餐饮功能。如老舍茶馆即是现代京城复古茶馆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案例,老舍茶馆的前身是 1979年创建的“青年茶社”,为了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创办人尹盛喜带领二十多名知青,卖起了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大碗茶店逐步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大栅栏商贸集团公司,并在 1988 年投资新建了老舍茶馆。根据笔者个人在老舍茶馆的游览经历记忆,老舍茶馆格局为仿古设计,共分三层,底层只作“店小二”招呼客人上楼之用,二层为过渡区,橱窗中摆设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工艺品及各种品相不一的茶壶,三层是喝茶与观看演出的主要场所,老舍茶馆中舞台较小,观众席位按桌布置,每个方桌可坐六至九人,共计可容纳二百人左右。老舍茶馆中的演出为与茶文化和传统杂耍相关的内容,以春夏秋冬四季茶艺表演为主,兼有皮影戏、快板、变脸等各地传统演出项目。总体来讲,老舍茶馆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传统京味文化,但从其消费水平来讲偏向于比较高端的会所经营方向,消费群体仅为城市中一部分人群或外来游客,形成其短时性重复性较低的休闲体验,如一位来此游览的同学所言:“老舍茶馆虽也是仿古而建,但内在‘富贵气’还是看得出来的,也绝不会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可以常进常出的场所。”依据2010年对老舍茶馆参观学生的访谈资料记述。另有如天桥地区天桥乐茶园,可以说是对传统茶馆形态保存和复原较好的例子,天桥乐茶园依托天桥曲艺文化核心地带,以传统相声为主要演出内容。天桥乐茶园规模较小,同样为按桌排列的观众席位,在观看演出时需购买门票和茶水,同时提供点心等小吃。与老舍茶馆的消费相比,天桥乐茶园的收费相对低廉,但随着德云社等演出团体在京城中引发追捧,这些曲艺团体逐渐将演出移到了老舍茶馆、张一元茶馆等档次较高的茶馆之中,其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总体来讲,复古茶馆在今日北京城中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也构成了城市休闲旅游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内部发展情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如老舍茶馆在其中充当着领军的角色,但由于消费较高无法构成市民日常的休闲习惯,而其他消费水平较低的复古茶馆则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或者说无法作为一种城市休闲体验的文化构成。复古茶馆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个体发展案例,但尚未形成整体的品牌效应和成熟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树立应有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未能建立起相应的游客休闲需求,其发展可以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4.2 新式茶艺馆与衍生茶馆
  新式茶艺馆与衍生茶馆多为一些以茶馆经营为主题或基本形式,但服务范围不限于传统茶水经营的新式店铺。总体来讲,这一类型的茶馆可分为以传播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和以商业经营为主的衍生茶馆。
  新式茶艺馆的出现最早见于1990年2月成立于福建博物馆内的“福建茶艺馆”,与复古茶馆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复苏相比,茶艺馆的经营更加注重茶艺本身,以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为主。早期的茶艺馆更多地作为一种文化事业,而非单纯的商业营利性店铺,如福建茶艺馆的设立将泡茶艺术和茶艺表演引入内地,对中国的茶文化复苏和饮茶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之后,中国内地陆续成立了一批新式茶艺馆,北京方面茶艺馆起步较晚,京城第一家茶艺馆是1994 年成立的五福茶艺馆,据记载,五福茶艺馆的创办者是一对年轻人,他们早期经营餐馆,由于厌烦了餐馆的喧嚣与油烟,在一次品饮了台湾朋友冲泡的功夫茶之后,决心学习茶艺并开办了北京第一家茶艺馆。与老舍茶馆相比,五福茶艺馆经营中具备了更多的新式元素,在经历了初期的经营亏损后,五福茶艺馆通过成立茶艺表演队、举办茶艺茶道讲座、参与主办国际茶艺博览会、支持茶文化书籍出版等多种途径发挥社会作用,终于扭亏为盈并开办了连锁店,带动了北京和周边省市茶艺馆的发展。早期茶艺馆的创办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弘扬茶文化意识,其茶艺馆也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内涵,服务对象以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对茶艺较感兴趣的人士为主,消费水平也较高。进入21世纪,茶艺馆发展进入快速传播时期,内地大大小小的茶艺馆已有近十万家,但在繁荣的表象之下,目前国内茶艺馆的发展并不稳定,以北京为例,据统计在1995—2005年,倒闭的茶馆占新增的茶馆半数以上,赢利的茶艺馆只有约三分之一,且一些利润来源于非茶艺项目的开展。总体来讲,在茶艺馆由早期的文化精英自觉经营过渡到市场化大发展后,京城乃至全国的新式茶艺馆发展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跟风问题,现有许多经营者对茶文化和茶馆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而游客在选择中也面临着纷繁不清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茶艺馆在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茶文化经营之外,今日许多茶馆中还发展出了茶艺之外的一些服务项目,如以酒水饮料供应为主的西式水吧、以棋牌娱乐为主的棋牌茶馆等,一些茶馆为了获得赢利,逐渐发展为以餐饮为主的饭馆,杭州地区曾因提供自助点心发展出短暂繁荣的茶馆“杭州模式”。北京城中,一些茶馆将桑拿、足道、茶道融为一体,“茶馆无茶”成为了城市茶馆经营中的怪现象。茶艺馆的兴起在作为一种新式城市休闲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发展定位的诸多问题,与复古茶馆对传统茶馆文化的复原相比,新式茶艺馆应当将发展重点侧重于茶艺与茶文化的传播方面,明确自身定位、加强产业管理,打造新型、积极、健康的休闲消费方式,是茶艺馆在未来经营的主题,而作为首都与文化中心的北京城更是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模范任务。   4.3 茶街
  北京城的茶街以西城区马连道最具代表性,茶街以街道公共空间为载体,形成茶馆与茶业在空间中的扩展。据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马连道茶街茶行业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占全国的近1/10,形成了北京特别是宣南文化区中重要的文化产业组成。马连道茶街由近百家茶馆及商户组成产业集群,形成了品茶、茶叶出售、包装、运输的纵向产业链,以及茶馆、茶铺、茶具买卖、茶膳、茶足浴、茶文化周边产品销售等横向产业。马连道茶街开发中注重与旅游业的结合,自2001年起,马连道茶街每年举办“马连道茶文化节”,自2007年起文化节更名为“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文化节活动在高举“国际化”大旗的同时,以“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为出发点,提出“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的口号,在南城乃至京城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马连道茶街在目前的京城茶文化产业中,相比较而言属于比较成功的代表,其业绩的取得一方面来自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由于其文化定位比较清晰。马连道茶街在近年发展中一直以打造国际特色商业街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街为目标,在注重与旅游业结合的同时,其在管理规划中也比较注重统一的文化形象的树立,茶街中店铺的修葺多以古香古色的东方韵味为主,在各色茶叶的包装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许多店铺在顾客品茶之余提供书法、绘画、古玩、茶具、根雕等鉴赏活动,有时还设有茶艺表演。各地及海外游客来到马连道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氛围,结合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大环境,马连道茶街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马连道茶街在发展茶经济、打造茶业品牌方面也着力较多,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商户和本地品牌,以商户“茶禅一品”为例,该商户一直以来以独特的茶禅文化塑造企业品牌,秉承“茶禅一味”的文化内涵,凭借福建茶乡资源,融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经过十几年市场发展,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开发出以禅茶、白茶、凤凰单枞、红茶等四大主导产品为特色的商户产业。在茶业经营以外,“茶禅一品”还与北京地区的高校社团和茶文化团体合作组织相关的禅寺茶文化体验活动,成为京城茶文化活动及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比较具有特色的体验项目。在本地商户之外,一些产地品牌也通过选择代理、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渠道落户马连道茶街,如“贡牌龙井”、“大益普洱茶”、“吴裕泰茶庄”等,对于树立茶街的专业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目前马连道茶街在文化旅游业打造方面还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时期,其在文化多元性推广、旅游开发、宣传、商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虽然发展出“茶禅一品”等业内明星商户,但其在整个城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尚显不足,另外马连道茶街商户之间在规模与专业性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商户之间基本属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况,如何促进不同规模、类型企业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其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扬街区的规模效应与整体优势,是马连道茶街今后发展进入更为成熟模式与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连道茶街在近年虽然确立了打造国际文化商业街区的发展目标,但其与国际文化旅游业接轨还有较大差距,国际化发展不能只满足于口号的提出和短时性国际活动的举行,还要在文化宣传与品牌发展方便继续努力,使马连道街区成为依托区政府和农业茶业发展的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街区,其发展任重道远。
  5 一个比较案例:西雅图的咖啡产业与旅游开发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文化及旅游业代表城市之一,同时也是著名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发源地,咖啡及文化产业在西雅图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各种类型、特点不一的咖啡馆更是散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西雅图城市居民与外来游客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西雅图在“风城”、“雨城”等别称之外,在城市文化方面,还享有“咖啡之城”的美誉。此处笔者特别将西雅图城市中咖啡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成功案例进行简单地介绍,通过与北京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与分析,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与京城茶馆和茶文化的兴起类似,咖啡产业在西雅图的兴起与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与西雅图城市居民及一些学者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市民将西雅图的气候特点列为咖啡文化在城市中发展的首要原因,西雅图位于太平洋沿岸,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海湾与华盛顿湖之间,该城市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多雨,湿润,故有“翡翠之城”、“雨城”之称,由于城市时常阴雨绵绵,市民出行不便以及对于温暖、愉悦的需要使其产生了对于咖啡的广泛需求。另外,西雅图城市人口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很高,据称为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城市之一据采访中华盛顿学者介绍。,同时,这里也是微软、波音等众多高科技产业的总部及许多会议、演出的举办地,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之城市生活缓慢闲适的风格促进了城市对咖啡和咖啡馆的需要。据统计,西雅图城市的咖啡年消耗量居于世界首位,伴随城市及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西雅图逐渐发展出星巴克(Starbucks)、西雅图贝斯特咖啡(Seattle’ s Best Coffee)和塔利咖啡(Tully’ s)三大知名的世界咖啡品牌。在著名品牌及其连锁店铺之外,西雅图城市中遍布着各种类型特色不同的社区咖啡馆,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往、工作的重要公共空间,而咖啡馆也与渡轮、太空针等一并成为了游客来到西雅图必须参观的人文风景之一。
  西雅图咖啡文化对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其文化产业发展也摸索出一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以星巴克发展为例,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1992年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星巴克在全球39个国家中已拥有超过13000家门店,成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文化消费品牌。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带动了其诞生地西雅图的咖啡产业发展及城市咖啡文化中心地形象的塑造,近年来,城市咖啡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不仅咖啡馆遍布城市各处,其文化周边产品如咖啡杯、纪念扣、星巴克限量版小熊等也受到各地青年消费者的喜爱,占据了广大的消费市场,一些咖啡馆与书店联合经营,出售以旅游、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和纪念品,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第一家星巴克的诞生地派克市场(Pike Market)是西雅图城市旅游的地标性场所,派克市场始建于1907年,今日已发展为包含200余家店铺的游览型商业街区,鱼市场与第一家星巴克可以说是这里最为著名的两处景点,除具备基本的经济功能之外,更是带动了整个街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在规划上,派克市场商户以鱼市场为中心沿海港呈线型分布,其建筑风格突出农夫市场与西部异国情调的特色,第一家星巴克在历史基础上只进行基本的景观修缮与维护,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更通过对不同于其他连锁店铺标的传统标识的保持突出其历史地位与特点;在经营内容上,派克市场既供应各种生鲜蔬菜,也出售各种样式丰富的手工艺品,无论是市场工作人员表演性质的定点叫卖,还是星巴克咖啡制作的演示,都充分契合市场的文化主题,另有“鸭子船”一种船型城市观光巴士。可以游览整个西雅图市中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到西雅图的观光游客一般会将派克市场作为短期游览和感受城市传统市民生活文化的一个必备内容,从外地而来的学生与工作人员也常常把在第一家星巴克喝一杯正宗的咖啡作为转变成一个“西雅图人”的开端,可以说,咖啡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西雅图充当了城市文化“向导”的角色,也成为了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6 结论与思考
  对北京城茶馆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简单梳理,使我们对于这种城市传统公共空间获得了一些更加具体、生动的印象。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公共空间依托城市文化而存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茶馆是与北京城传统文化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公共空间,北京城皇城文化的特点和市民悠闲、好交游的生活习惯促进了茶馆与茶文化在北京城中的兴旺,随着近代城市社会状况的变化,京城茶馆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今日商品经济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为了城市经济与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茶馆与茶文化也再次成为了北京城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热点。目前北京城茶馆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讲现代茶馆在文化底蕴与市民基础两个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可以作为旅游精品推出的茶馆还较少;马连道茶街作为依托茶文化发展的商业与文化街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建设规模并确立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在其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注重文化宣传与国际影响的打造,同时使内部产业的协调更加合理,发挥集群效应,使其真正成为京城和宣南文化与旅游中的品牌区域。
  在与西雅图城市咖啡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咖啡馆和茶馆均是适应城市特点与文化基础而产生的传统空间,在各自的城市市民生活中曾经或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西雅图咖啡文化产业在星巴克品牌的带动下,保持着持续的发展活力并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城市旅游业与咖啡产业相辅相成,获得了良好且成熟的发展,成为了美国西北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城市。笔者认为,西雅图咖啡产业的经验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对于文化品牌特别是世界品牌的打造,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而且成功的经营案例也可以带动本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北京茶文化与茶馆发展来看,尚缺少这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连锁品牌,而茶业与茶馆的发展也尚未得到良好的结合;另外,咖啡文化与西雅图本地市民生活的结合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市民基础的奠定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同时会使外来游客对于本地的生活体验心生向往,北京城茶馆曾经在城市传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今日仍然应当注意使其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茶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部分,如此才能真正使得茶文化与茶馆从一种单纯的经济产业变为城市文化和生活体验的有机组成。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在中国城市旅游开发中开拓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相信作为传统古都的北京与依托传统文化的京城茶馆与茶文化旅游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纯,王敬甯,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2):439-440.
  [2]Hartshorne,R.The Nature of Geography:A Critical Survey of Current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ast[M].Lancaster,PA: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39.
  [3]Senett,R.The fall of public man[M].New York:Norton,1992:48-49.
  [4]Zukin,S.The culture of cities[M].Cambridge,MA:Blackwell,1995.
  [5]段进.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Blackwell,1991.
  [7]陈文华.中国茶艺馆往何处去——中国茶艺馆三十年反思[J].农业考古,2010(2):78.
  [8]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
  [9]朱耀廷,崔学谙,方彪.北京的茶馆会馆 书院学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26-27.
  [10][清]待馀生.燕市积弊·逆旅过客·都市丛谈[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175.
  [11][清]郝懿行.都门竹枝词[M]/ /孙殿起辑.北京风俗杂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43.
  [12]陶亢德.北平一顾[M].北京:宇宙风社,1936.
  [13]王静.当代中国茶艺馆的兴起[J].农业考古,2012(5):130.
  [14]中华合作时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华合作时报社,2009.
  [15]方安伦.北京茶文化和创意产业[N].文艺报,2009-5-16.
  [作者简介]鲍宁(1985— ),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历史地理、近代北京城市研究、地理学思想史。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世纪后期以来的十几年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较快的发展,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逐渐扩大,可以预见对未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信用担保已成为助推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在此情况之下,也发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担保业务的代偿事项时有发生,担保业务经营不规范、不合规等,本文从被担保客户、担保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人员因素方面来阐述
期刊
[摘 要]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物流业总体运行放缓趋稳,稳中有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2013年,我们面临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本文对2012年我国物流业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2013年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回顾;2013年展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6-0004-0
期刊
[摘 要]以往的民居改建、更新理论和原则或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问题,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留和继承部分民居传统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技术角度实现对西双版纳城子寨傣族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走出技术适宜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居技术;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TU241.5;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长春昆仑装饰有限公司为样本,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建筑装饰行业在“营改增”后可能的税收负担变化做了相关研究,并归纳具体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装饰业;税负;税率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6-0022-03  1 我国建筑装饰业的基本概况  1.1 建筑装饰行业的特点  一是建筑装饰行业
期刊
摘要: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认为中国债券市场已形成了基本框架,近年发展迅速,公司债券信用类市场跨跃式发展。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尤其是融资结构的变化促使债券市场有了较快的发展,以中石油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发展市政债券,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发展次级债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减轻银行资本压力;发展金融债券,专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
期刊
[摘 要]随着低碳生活、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理念日趋成熟,环境对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也十分重要。对如何让旧城区焕发新光彩是政府需要致力推动的项目。上下九RBD作为广州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区,对其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RBD研究理论日益成熟和实践经验日益丰富的条件下,特色步行街作为旧城区功能改造的模式已经捉襟见肘。通过对广州城市RBD——上下九商圈进行研究,分析旧城区RBD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
期刊
[摘 要]技术创新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要素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各发达国家纷纷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遭遇了大部分发达国家现有的困扰——高碳排放量。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本文通过对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探究了技术创新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
期刊
[摘 要]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与发展阶段条件下,如何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本文首先考察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并比较这两种空间生产方式的优缺点,其次考察工业化住宅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最后探讨工业化住宅发展制约因素,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其发展的思路,包括初期政府补贴、标准化推进及加强对传统生产方式约束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住宅;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我国在生态旅游景区范围内分布有众多的村庄,这些村庄往往存在着村民生活居住条件较差以及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是张家界市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引导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的新型社区居住,原有山上旧村落规划建设生态景区。袁家界村民搬迁和生态景区建设,不仅
期刊
[摘 要]作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强自身建设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安徽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