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的锣鼓艺术简析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安徽花鼓灯打击乐“锣鼓”是花鼓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番子锣鼓”“灯场锣鼓”艺术特色与特点展开分析,为丰富、完善、建构安徽花鼓灯学科体系,以及其他地域的汉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以及值得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番子锣鼓;灯场锣鼓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60-02
  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汉族民间乐舞,花鼓灯在流行的安徽北部28个市县中,以颍上、凤台、怀远、蚌埠、淮南等县市最为盛名,花鼓灯的主奏乐器叫作“花鼓”,“灯”是指正月里灯节期间表演的艺术形式,故称之“花鼓灯”,并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花鼓灯艺术在民间有着很深的根基,流传区域广,参与人数多,流派丰富,艺人多。是集灯歌、舞蹈、锣鼓、盘鼓、小戏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它以铿锵有力、变化多端的锣鼓节奏,朗朗上口、委婉悠長的花鼓歌,行云流水、风驰电掣、刚柔并济、南北风格兼容的舞蹈,技巧高超、丰富多彩的盘鼓,歌舞演故事、悲喜兼而有之的后场小戏而著名。
  吴晓邦老师说过“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乐中的精华之一,它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法、动律产生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半台锣鼓半台戏”,花鼓灯锣鼓在整个舞蹈的伴奏中居于支配地位。同时,在烘托气氛、控制节奏、配合各种动作及转换、表达演员思想感情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锣鼓又以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灵活变化与舞蹈场面相得益彰,融为丰富生动的整体。
  花鼓灯锣鼓主要有花鼓、大锣、大钹、钩锣。少数地方还使用手锣、尖子(铜号)。花鼓灯锣鼓在节奏上灵活多变、闪板较多,多于后半拍起,休止多。如:0冬|匡0冬|匡 0冬|匡 0‖;‖︰冬 冬个 冬|匡匡︰‖冬冬匡 冬 匡︰‖并且在演奏技法上变化多样,轻击重敲“压锤子”“捣锤子”等演奏法表现出不同的音效。
  花鼓灯锣鼓从表演功能上分“番子锣鼓”,也称“场面锣鼓”“灯场锣鼓”“坐场锣鼓”。
  一、番子锣鼓
  “番子锣鼓”在花鼓灯艺术表演中比较独立,用以单独演奏,而且比较固定,一般演奏《老十番》《小五番》《蛤蟆跳井》《闹锦州》《十八番》等传统锣鼓牌子。
  “番子锣鼓”多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锣鼓点称“起鼓”,结尾称作“收点”或“煞鼓”。中间为若干个并列的乐段,每个乐段含一个番子和一个帽子头,乐段与乐段之间帽子头相头。所谓几番子锣鼓,就是有几个不同的番子或几个乐段。其格式为“起鼓—帽子头·番子,帽子头·番子……煞锣。”
  《老十番》为例:《老十番》并非十段固定的锣鼓,“十”指若干段,它的多少,根据当时老艺人表演的情绪而定,但它每段基本结构是固定的。
  《老十番》每番结构是:帽儿头—变化段—撞四槌。
  《老十番》头番的结构是:开场锣—变化锣—帽儿头—变化段—撞四。在《老十番》中曲式是以“帽儿头”和“撞四”作为连接、贯穿每一番之间的多段变化组合结构。
  同一锣鼓牌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演奏时中间变化段的连接和长短不尽相同。使人听起来变化莫测,常奏常新。
  二、灯场锣鼓
  “灯场锣鼓”是指专为舞蹈伴奏的打击乐部分。优秀的鼓手一般都是现场看着舞者即兴伴奏。已故民间艺术家“老蛤蟆”常春利老师,他打的花鼓,能让听者激动,观者随之起舞。就连正在做饭的小媳妇,听见他的勾魂鼓声,竟忘记了做饭,把手中小饼子贴上了墙。常春利老师不仅熟悉每个传统锣鼓曲牌,而且,熟知舞蹈运动的规律。他常说,锣鼓点子要打在手上、脚上,这样才能与舞蹈配合得默契。
  “灯场锣鼓”的鼓点几乎都从传统番子锣鼓中取出。常用鼓点“二十七种”可分为“动性锣鼓点”和“顿性锣鼓点”两种。二十七锣鼓点中的“三点头”“押条锣”“长锣”“长流水”“长趟锣”“摆扇子”“连槌锣”“蛤蟆伸腿”“抢步锣”“双扯线”“老鸹洗澡”“雁落沙滩”等为动性锣鼓点,“加槌锣”“小喘气锣”“大喘气锣”“撞四”“小拐弯”“大拐弯”“收点”等为顿性锣鼓点。
  1.动性锣鼓点
  “动性锣鼓点”是指锣鼓点节奏律动的内涵性质是运动型的。运动型的锣鼓点是不宜停止的,因为它的节奏律动好似波浪滚滚向前,向前不止。如:“长流水”,它的节奏型是,其节奏性质是前进,运动型的,第二小节的是不稳定的导向前冲型。特别是大锣在弱拍上的出现,就更加迫使下面必须继续有新的节奏衔接,方可使人感到顺畅,否则便有强制性刹车之感。所以必须进行自身反复或下面接别的锣鼓点,这是动性锣鼓点运行的自然规律。
  2.顿性锣鼓点
  “顿性锣鼓点”是指锣鼓点节奏律动的内涵性质上是趋向并造成带有稳定性质的停顿,可给人暂时性的稳定或较为稳定之感。它的特点是:稳定性的一锣必须处于句末小节的强迫位置上,并且在这一锣出现的前一拍,必须是无大锣的节奏运行,以增加处于顿点上的一锣具有稳定感。例如:加槌锣,它的节奏是,第二小节的“匡”处于强拍位置,第一小节的“匡匡一令|”的节奏运行带有亟须停止的趋势,第二拍无大锣出现,在时空上给下一拍的停顿,提供了预备,使稳定有了基础,故用作暂时停顿的亮相使用。顿锣,因其预备只有半拍,属于突然出现的短暂性停顿,偶尔用之。
  “动”“顿”两大特性的锣鼓点,构成了花鼓灯场锣得以变化和发展的基因。“动”是发展的决定因素,“顿”是对动的调节,二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就锣鼓本身而言,有“动”无“顿”,则无休止;有“顿”无“动”,则不畅通。“动”“顿”结合,不但使动性锣鼓得到有节奏的停顿,同时,通过不同的停顿而划清了段落,使发展能够有层次地逐步进行。
  3.补点
  “补点”,是花鼓灯锣鼓由“停顿”转为“运动”的主要手段。所谓“补点”就是在停顿性一锣的后一拍(弱拍),以钩锣、小镲,也可加上大镲、花鼓补上一击,使前面停顿的锣鼓节奏复又转动,导致新节奏的继续出现。因为补上了这一空白(休止),就不致因停顿而造成脱节。只有当必须处于完全静止时,才不使用“补点”。例如:在舞蹈进行中所用的顿锣,应演奏成为,加槌锣,应演奏成为,小喘气锣,应演奏成为。以此类推,只要是在舞蹈进行中或单独演奏中使用的停顿性锣鼓,最后一拍的休止均应补上。只有在终止时,才不加“补点”,使其在停顿性一锣之后,全部休止,造成整齐、完美的稳定性静止。
  结语
  锣鼓伴奏在花鼓灯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楚文化的风韵,连绵不绝两千多年。淮夷擅乐能舞之风,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淮河人用集体的智慧创造了能够表达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花鼓灯艺术。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精神的产物,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隐藏了言之不尽的痛苦,也寄托了淮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所有希望。在欢乐的锣鼓中,在人与人撞击的火花中,显现出生命的真谛。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结点。
  [参 考 文 献]
  [1]汤兆麟.花鼓灯音乐概述[M].黄山市:黄山书社,2005.
  [2]孙超.安徽花鼓灯教程[M]. 黄山市:黄山书社,201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式菜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如何做好菜谱的英译工作、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在中西文
目的总结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巨大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巨大头皮恶性肿瘤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43~62岁,平均52.6岁。
<正>丽水,是浙西南一座南方小城。这里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传说,城有城的历史。丽水城更是把打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
通过构建表征中药配伍系统(CSCMM)的复杂网络,按照整体论、系统论的思想,运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借助整体网络的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算法对CSCMM进行了宏观综合的量化分析和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理论突破和发展,主要有关于民族关系性质和特征、民族问题实质、民族工作根本任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理论上的突破。
<正>2008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激增。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工人权利意识不断提升,这既是中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家。在碑学的发展历程中,梁启超与阮元、康有为一脉相承,并在碑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期发挥着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活动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它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笔者通过《戴银铃的小羊羔》这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参与式”在四川 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的扶贫实践,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凡高一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虽没有如愿以偿地成为牧师宣传基督的福音却希图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宗教思想。凡高将神融于自己的画中,从而远离了基督教艺术的传统主题。在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