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宋游记散文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山水游记,描绘了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以清新明快、生动优美的文笔,真切地记述和描绘旅途、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将风景、真情、哲理三者相融统一,描绘了一幅幅空灵曼妙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一个个超凡脱俗的美学境界,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山水游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唐宋山水游记已经进入了考查范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分析唐宋山水游记呢?
  一、认识山水游记的特点
  1.写景状物,描写生动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我们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苏轼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再如,《小石潭记》是一篇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
  2.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如朱熹《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的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作者运用移步换景,逐一向我们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3.善用联想,物我相融
  我们知道,唐宋山水游记纯写景的文章是很少的,更多的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善用联想,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联想,文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小石城山地处僻野,人迹罕至。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劳而无用”。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自己虽有安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作者不说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郊僻野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从而流露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4.由事及理,蕴含哲理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还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投射到自身,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信,不盲从。于是,他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从这件事中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5.多种表达,言为心声
  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或先写景,后议论;或先议论后写景;或夹叙夹议。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将自己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为心声”。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让我们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景仰。
  二、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
  1.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游记散文,都有作者相应的写作动机。或者是作者兴致所至,或者是被放逐流放,或者是朋友相托等等。了解这些,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如苏轼《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入狱,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才有了《赤壁赋》等名篇。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素材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我从徐州改任湖州太守,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那一代,开始在灵璧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供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经长成了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然后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意隐退闲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清高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久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刻意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颐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是适合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奉公守法有才能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阶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穗。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刻意望见璧灵,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拉竹杖,实施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文章在讨论催化剂的概念时指出: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的物质的提法不妥,认为应当将“增大”表述为“改变”更为妥当。并进一步提出:催化剂包括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同样也称为催化剂。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是一种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过时了的观点。  一、催化和催化剂  “催化”顾名思义是催促化学反应,加快化
期刊
一、“大象”牙膏  1.实验用品  30%的双氧水、碘化钾浓溶液或碘化钾固体、洗衣液或肥皂液。50 mL量筒、火柴、木条。  2.实验操作  用量筒量取10 mL 30%的双氧水,向量筒中加入2 mL洗衣液,然后加入2克碘化钾固体,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充满气体的泡沫中。观察现象。  3.实验原理  双氧水在催化剂碘化钾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和水,加上洗衣液一类的发泡剂,可以产生大量的泡沫,
期刊
在一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如果通入N2或H2,平衡必定正向移动,NH3的物质的量增加。但是,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一个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结果又怎样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而又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通入N2或H2的瞬间,N2或H2的浓度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上述平衡必定正向移动,所以NH3的物质的量增加。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让我们
期刊
高考《考试说明》中,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第五档(很好)是这样描述的:“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应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有少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最高标准定位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既利于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又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高考中要获得书面表达的
期刊
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函数的综合运用是高考对函数内容考查的重中之重,其中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是高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一,有具体函数,还会涉及抽象函数.函数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内某个区间上的性质,函数奇偶性是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的性质.研究基本性质,不可忽略定义域对函数性质的影响.函数定义域体现了函数图像左右方向的延伸程度,而值域又表现了函数图像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程度.对函数单调性要深入复习,深刻理解单调性定义
期刊
我国燃放烟花爆竹历史悠久,是百姓喜庆的重要习俗。近年来,燃放烟花爆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人们对限制、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和传承传统习俗文化之间的争论。近两年雾霾天气频发,这一问题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讨论。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物质主要是氮、硫的氧化物,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氮和硫的氧化物”以及“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有关内容密切相关。以“烟花爆竹燃放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为课题,
期刊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举例说明.(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请参阅教材)  人教A版选修22第96页例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
期刊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面纱揭开后,2013年高考语文卷如期面世,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于我们眼前。  命题审视  一、选材、设题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应“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性、人文性。2013年
期刊
“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备考角度来说其教学重点在于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以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上述知识点的传授而将与原电池相关的几组概念混为一谈,甚至在省、市级的公开课中也常常出现类似的混淆。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原电池、化学电池、电池到底是何关系?  在人教版老教材与新教材中均多次出现了原电池、化学电池、电池这三组概念,但只
期刊
几年来,高考对图像与表格问题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概念、原理和理论。本文以高考中主要的热点考点为例进行剖析,愿找到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铝、镁及沉淀图象  图1例1将一定质量的Mg和Al的混合物投入250 mL、2.0 mol/L稀硫酸中,固体全部溶解并产生气体,待反应完全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