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山水游记,描绘了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以清新明快、生动优美的文笔,真切地记述和描绘旅途、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将风景、真情、哲理三者相融统一,描绘了一幅幅空灵曼妙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一个个超凡脱俗的美学境界,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山水游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唐宋山水游记已经进入了考查范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分析唐宋山水游记呢?
一、认识山水游记的特点
1.写景状物,描写生动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我们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苏轼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再如,《小石潭记》是一篇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
2.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如朱熹《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的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作者运用移步换景,逐一向我们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3.善用联想,物我相融
我们知道,唐宋山水游记纯写景的文章是很少的,更多的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善用联想,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联想,文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小石城山地处僻野,人迹罕至。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劳而无用”。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自己虽有安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作者不说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郊僻野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从而流露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4.由事及理,蕴含哲理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还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投射到自身,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信,不盲从。于是,他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从这件事中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5.多种表达,言为心声
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或先写景,后议论;或先议论后写景;或夹叙夹议。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将自己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为心声”。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让我们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景仰。
二、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
1.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游记散文,都有作者相应的写作动机。或者是作者兴致所至,或者是被放逐流放,或者是朋友相托等等。了解这些,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如苏轼《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入狱,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才有了《赤壁赋》等名篇。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素材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我从徐州改任湖州太守,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那一代,开始在灵璧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供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经长成了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然后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意隐退闲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清高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久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刻意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颐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是适合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奉公守法有才能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阶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穗。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刻意望见璧灵,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拉竹杖,实施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一、认识山水游记的特点
1.写景状物,描写生动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我们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苏轼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再如,《小石潭记》是一篇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
2.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如朱熹《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的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作者运用移步换景,逐一向我们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3.善用联想,物我相融
我们知道,唐宋山水游记纯写景的文章是很少的,更多的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善用联想,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联想,文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小石城山地处僻野,人迹罕至。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劳而无用”。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自己虽有安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作者不说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郊僻野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从而流露出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4.由事及理,蕴含哲理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还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投射到自身,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信,不盲从。于是,他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从这件事中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5.多种表达,言为心声
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或先写景,后议论;或先议论后写景;或夹叙夹议。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将自己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为心声”。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让我们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景仰。
二、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
1.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游记散文,都有作者相应的写作动机。或者是作者兴致所至,或者是被放逐流放,或者是朋友相托等等。了解这些,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如苏轼《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入狱,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才有了《赤壁赋》等名篇。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素材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我从徐州改任湖州太守,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那一代,开始在灵璧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供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经长成了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然后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意隐退闲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清高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久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刻意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颐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是适合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奉公守法有才能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阶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穗。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刻意望见璧灵,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拉竹杖,实施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