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 教学策略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体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新特点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里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又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地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每一部分设计都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学。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合作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力量是微不足到的,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的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桥梁。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分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4.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學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个性的学生,呼唤丰富多彩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 教学策略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体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新特点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里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又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地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每一部分设计都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学。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合作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力量是微不足到的,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的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桥梁。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分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4.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學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个性的学生,呼唤丰富多彩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