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月浮躁”拐点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备考进入三月,属于第一阶段复习向第二阶段复习的转段期,属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期。我们自2004年连年的广泛调查发现:约49.3%的学生会出现学习浮躁现象,我们称之为“三月浮躁”。“浮躁”集中表现为:学生感觉复习不在状态,复习没有效率,学习停滞不前。越是急于改变,却越是陷入怪圈,滑入泥潭……同时还伴有莫名其妙走神,莫名其妙心烦、压抑、内疚等情绪。因为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一些学生难以迅速调整并走出困境,导致成绩明显下降,甚至丧失复习信心。在学业优秀的学生中也不乏此例。
  三月浮躁,既是一种不舒服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感觉低效的复习状态。三月浮躁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学习情绪没有理清,二是学科问题没有理清。欲解决好该问题,我们的基本主张是:降低期望目标,回归学科基础。具体讲,需要考查下面两个变量。
  
  一、理清字习情绪,改善复习状态
  
  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亦即,在学得某一知识的同时,也学得了某种情绪,或积极或消极,而且,经过类似情景反复强化,这种情绪往往成为潜意识条件反射,明知不该这样。就是难以控制。怎么办?
  1 自我提问,寻找隐藏情绪
  在心浮气躁,难以静心复习时,不妨做这样一个练习:放松,书写头脑此刻的所有想法,按对自己的困扰程度排序,选择最前面两项分析——这一定就是“心结”了。把潜意识的消极情绪外显。就初步梳理了情绪。
  2 自我设计,塑造适应行为
  潜意识的不良学习情绪,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性条件反射,就是一种习惯性不适应行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先设计一套适应的、智慧的行为,再经科学训练、反复操练,以覆盖旧的不适应行为。举例说明:
  问题情景:考试期间,一遇到难题就莫名其妙心烦,心想干脆胡乱作答算了。
  应对程序:一觉察心烦,马上深呼吸,迫使自己的思维停止,终止旧行为;之后,自我提醒:“这只是一种情绪化反映。没有任何智慧意义”;最后,平静下来,冷静思考,尽量做答,即开始新行为。
  在放松状态下,想象某种问题情景并自行训练,每天三至五次,坚持三周必有明显效果。
  3 自我暗示,修炼积极心态
  高三备考,非只为智能的储备,也需要心态的修炼。须明白,快乐或痛苦,挫折或成功,都是备考过程的一种体验,都是成长的一种资源,学生需要学会与其和谐相处,且从中获益,而不是怨天尤人。
  每天臨睡前,寻找一件自己愉悦的或有成就感的事件,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用三五句话夸张描述自己的良好感觉;次日起床后,重读昨天日记,重温昨天良好感觉。如此,坚持一个月,必有惊喜发现。
  另外,人的心灵犹如一容器,消极情绪则如同垃圾。长期累积而无及时宣泄,则这些垃圾必然发酵,令人不快。情绪烦躁时,连续下蹲20次,身体微微发热,就有宣泄效果。
  
  二、理清学科问题,追求复习效果
  
  问题突然增多,问题没有头绪,复习而无效果,往往使学生心烦意乱,学习浮躁。怎么办?
  1 问题检查,漏洞补救
  学习是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某些核心知识——多是基本的概念和定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称为“同化固定点”,它就如同码头的锚桩。新知识就如船只,锚桩固定船只,同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知识结构中存在核心知识的漏洞,则往往导致严重的偏科现象,或者某些板块的内容总是难以掌握,表现出不应该的学习低能。
  怎样分析核心知识的漏洞呢?可以采取“错题分类”策略。借助“纠错本”、试卷等载体,采集错题,并且进行分类:(1)过失性失分或知识性失分;(2)高频出错或低频出错;(3)容易题、中等题或难题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现并高层次地解决学科问题。高频出错的题目,往往反映核心知识点的缺陷;过失性失分题目,往往折射学生的高三心态还缺乏修炼。而且,分类使得问题数量被“压缩”,无形中也提升了复习信心。
  2 问题澄清,目标分解
  高考命题,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一般为3:5:2。理论上,以单科满分150计算,准确做答容易题和中等题,就可以获取120分的理想成绩。这提醒大家,要对问题进行辨识,对问题进行选择,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要结合自己的考试期望目标。分析哪些题目是自己必须优先考虑而且必须准确做答的,哪些题目是可以取舍的。考试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没有失分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得够自己该得的分数,便没有遗憾,同时,要对梳理的问题进行一个规划,分阶段解决。如一周分为两个阶段,注意不要与教师的复习安排冲突。而且要保障阶段性自我监督、检查和落实。通过分解大目标,落实小目标,自然容易体验真实的复习效果。譬如一个一个的十字路口更容易使人确信目标的接近。
  3 让眼前有一个“胡萝卜”
  学而不思则罔,罔则失去方向。农民在驴子拉磨时,给它蒙上眼睛,在鼻子上挂一胡萝卜,以防止它感觉原地转圈索然寡味而停下来,就是所谓的“胡萝卜效应”。如果对问题缺乏反思,对复习效果缺乏评价,看不到学业进步的空间,就容易浮躁和倦怠。评价复习成效,要看名次变化,也要看问题变化、状态变化。其一,评价名次变化,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参照系。以全市以至全省考生作为参照更合理,切忌仅以班级名次作为参照,因为高考录取参照的是全省考生。机械地参照本班名次评价自己的复习,往往容易体验挫败,情绪低落;其二,评价问题和感觉。学科问题减少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对某一解题思路的理解更深刻了,感觉自己的状态更好了等等,都是复习的成效。
  总的说来,“三月浮躁”是整个高三备考过程中的一个拐点。跨越了三月浮躁期,复习就会再入佳境。要达到这一境界,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心无旁鹜的状态,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一种弥久愈新的激情。
  
  (编校 徐 进)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我们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而且新问题往往是前一问题的延续或深入,于是,我们便引导大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我
在这里,我想以欣赏散文诗(附后)活动为例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园本教研,如何通过园本教研使一个主题中的素材点成为可操作的集体教学活动,如何在多次的实践
“占四角”是传统民间游戏,原来的玩法是四人分别站在四个角落,一人站在中间发令,然后五个人一起跑动抢占四个角落,占到者为赢,反之为输,输者就站在中间当发令员。游戏规则是:(1)每个人必须听到口令中的最后一个字时才能跑动。(2)四个角落上的人听到口令后必须移动位置,不可原地不动。我园的一位教师根据这个游戏设计和组织了一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当游戏人数多于或少于5人时,幼儿就放弃游戏。于是教师进行了引导
在拉丁美洲文坛,继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小说”创作高潮期之后,一批出生在1945年前后的年轻作家纷纷登上舞台,把“新小说”推向一个更新
期刊
看了教师们的讨论,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宝贵的实践智慧,在此,我尝试归纳一下大家的看法并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个人心得.
2000年6月,日本报社所做的“这一千年里你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投票评选调查结果揭晓,荣居第一的既不是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也不是久负盛名的古典杰作的作者紫
翔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较慢。进入大班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上还处于小班幼儿的水平。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对他的要求比别人低,可那
孩子们对区角游戏“军事基地”玩得乐此不疲,但在玩耍中时常会出现拥挤、争抢等现象。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让大家讨论:“‘军事基地’那么窄,大家都想进去玩,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