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和盗墓有什么不同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护文物,洛阳文物部门对西汉大墓主墓室进行整体搬迁。摄影|陶媛

  考古,是对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来研究的一门学科,所以很多时候,考古工作都在野外开展。对于公众而言,考古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
  郑嘉励,玉环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有人说,这行当,不就是挖古墓、和死人打交道吗?也有人问,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今天,让我们听一听郑嘉励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解答的。(以下为郑嘉励讲述,吴世渊记录)

“古不考三代以下”


  我所在的单位——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便是对浙江省陆域和水域范围内的古代遗迹、遗物进行发掘和调查。
  人类起源于非洲,至今已有200多万年历史,最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诞生,也不过6000年,因此,99%人类的历史,都需要通过考古来了解。文字诞生前的考古,称为史前考古,此后的考古称为历史时期考古。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有百来号人,其中一半是做史前考古的,例如良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商周时期,史料非常少,对古越国的研究,也基本是史前考古的模式。汉唐时期史料渐丰,历史研究“两条腿走路”,即通过史料和考古发掘。
  有句行话叫“古不考三代以下”,三代就是夏、商、周,因为史料少,只能依靠田野发掘。年代越晚,史料就愈丰富,考古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我在厦门大学考古系上学时,没有上到明清时期的考古课程,老师觉得那是文献史学的范畴。当然,现在明清时期的考古又重要起来。
  田野考古,又分两种。一种是主动性考古,一般是带有学术目的、有规划的考古,耗时较长。如对良渚古城的考古,我单位的所长刘斌,在那里一住就是20年。良渚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背后是考古学家们几十年的付出。
  另一种是抢救性考古,一般是配合基础建设,不得不对遗迹进行清理。某地要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或开发房地产,施工单位进场前,考古工作者会对该地进行前置性考古,探查地下有没有文物,如果有,就抢救性发掘。我的主业,是做宋元时期的考古,大部分都是抢救性考古。
  相比于主动性考古,在一地一住20年,我的活动范围就大很多,路修到哪儿,我就跑到哪儿。我1995年参加工作,那时,一群考古干部一年只参加一个考古工地的发掘。2000年前后,随着基础建设增多,抢救性考古发掘也多了起来,一个考古干部要负责一个工地。没过几年,一个考古干部要同时负责好几个工地。
  这么多年的田野考古经历,很锻炼人,我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积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读当地的方志,如今,我几乎读遍了浙江所有县级的地方志,这是知识方面的积累。考古工作不同于书斋里的学者,是真正贴着土地生活。田野考古中,我们既要扮演半个街道干部的角色,与老百姓谈判征地与青苗补偿,又要住在房东家,与农民工朝夕相处,这让我有了人情世故方面的积累。
  考古过程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古人的墓葬。
  2006年起,我从事宋墓考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金华武义明招山,系统地考察南宋大儒吕祖谦的家族墓地,每天都在调查墓葬。我写了一篇文章,当中有一句话是“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于上坟”。后来这句话在网络上火了,成了段子。但其实,这句话是对我工作的客观描述。

盗墓破坏法理人伦


  很多人对考古工作有所误解,认为考古和盗墓没什么区别。我这就用两个例子,来回应公众的这一误会。
  2005年春,武义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一处古墓被盗。墓主人为南宋六品官员徐谓礼,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下层官员。
  一群盗墓者用电钻在墓室上开了个口子,让一小个子钻进去,盗出了17卷文书,顺便把墓主人的衣服搅得支离破碎。
  17长卷文书,是徐谓礼自己抄写的,共5万字,分三部分:告身、敕黄、印纸。告身,即任命状;敕黄,即差遣委任状;印纸,即考核表。纸张出土时,完好如新。
  这些文书流入“黑市”,被一个北京的藏家以70万元的价格买走。但没过多久,北京藏家又把文书退了回来,称,找专家鉴定了一下,这批文物是假的,他要求退货。
  盗墓者们已把70万元分了,一下子凑不足这么多钱,北京藏家便扣了4卷,退回13卷。盗墓者又将这13卷放网上兜售,却无人问津。
  2011年,这批文书的照片,被武义博物馆馆长看到了,他把照片给我看,我说,这肯定是真的。原因有三:一、围绕一个人这么系统的告身、敕黄、印纸,前所未见,把全世界所有研究宋史的人集中起来,都造不了这个假;二、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徐谓礼的书法,算不上好,但符合南宋文人的书法特征,当代人很难模仿;三、造假者犯不着造一个籍籍无名的徐谓礼的假。
  于是,我建议立刻报警。没过多久,案子就破了,盗墓者们被抓捕归案。17卷文书全部追回,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2年,当我们去徐谓礼墓发掘时,里面的衣服只剩下碎片了,一些陪葬品也不知所终,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盗墓者为了一己私欲,对文化、对人伦,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考古发掘现场布设的探方。摄影|陶媛

  再舉一个例子,就是2016年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发掘。当时情况是,黄岩屿头乡一个村民在扩建宅基地的时候,发现了古墓,就立刻打电话给黄岩博物馆。黄岩博物馆上报给浙江省文物局,省文物局通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分管副所长,副所长再通知我,叫我去黄岩处理一下。我来到古墓现场时,发现是个宋墓,便上报给国家文物局,让他们给我一个合法的发掘手续。与此同时,发掘工作也在进行。   我之所以要啰嗦一下流程,是因为这些流程,构成了一个合法的考古发掘行为。
  在发掘现场,我坚持要把赵伯澐的棺木打洞,因为江南多雨、地下水位较高,即使墓室固若金汤,也难免有地下水渗入。搬运途中,内部若有水,稍有震荡,里面的有机质文物恐怕就化为乌有了。这不是没有过教训,之前安吉出土了一批墓葬,就因为棺木里有水,让文物遭遇毁坏。
  我们拿电钻,往棺木上钻了个孔,果然,水汩汩流出。
  棺木被运回黄岩城区后,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团队,将棺木打开。经过科学的手段,所有文物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其中的丝绸服饰堪称“宋服之冠”。
  赵伯澐墓出土的文物,给纺织科技史、艺术史提供了完整的实物案例,还对南宋的经济史、对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学术上的价值。G20峰会期间,彭丽媛带着参会的各国第一夫人,参观了赵伯澐的两件服饰,以此展示我国古代的丝绸文化,这是考古发掘对国家的贡献。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赵伯澐墓是被盗墓者挖了,那恐怕以上的价值都将不存在。过几年,兴许会有一块来历不明的玉璧出现在市面上,我们无从得知它包含着什么信息,也没法挖掘它的学术意义。
  考古和盗墓,是两码事。一个遵循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一个只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一个重视文化,一个破坏法理人伦。

  2012年,当我们去徐谓礼墓发掘时, 里面的衣服只剩下碎片了,一些陪葬品也不知所终, 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盗墓者为了一己私欲, 对文化、对人伦, 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文物需要赋予它价值


  公众之所以把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我认为,与考古界长期的恶俗宣传有关。譬如,将马王堆的尸体拿出来展览,并以此为卖点。如此行为,也难怪公众会产生误会了。
  考古工作者从本质上讲,属于人文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应给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是我们的尊严所在。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只写三种文章:考古报考、学术论文和科普文。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对于大众而言,有多少人会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呢?人们会想,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人或事,与我何干?
  写文章怎样才能打动人,我想,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内涵,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而这些人文内涵,往往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可惜的是,以前的考古工作者都把这份感受给屏蔽了。
  《傅雷家书》中,傅雷曾对艺术有这样一番表述,我深以为然:“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写文章亦是如此,光有感性认识,会流于廉价的抒情;光有理性认识,未免过于刻板;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才会写出好文章。
  学者也需要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情绪能得到更多人的共鸣,这本就是一个人成就感的来源。另一方面,学者也要通过文字,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一名考古工作者所要传播的价值观,正是文物保护的理念。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存压力下,有人认为,文物应该给现实让道。但很多时候,文物的价值是隐性的,需要我们赋予它价值。
  以一个故事收尾:
  厦河塔,位于瓯江之滨。从丽水沿江坐船去温州,必经塔下。有位老人,少小离家,长居海外。他是坐船离开的,故乡在他的记忆中,就是一座渐行渐远、影影绰绰的古塔,多少年来,一直如此。四十年后,他踏上返鄉路,自温州坐车上来,沿途万物皆非。莫非这一程又将去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正想着,车子终于抵达厦河塔下。
  还是记忆中的历经风霜的古塔。哦,我回家了。
  ◎ 来源|《考古的另一面·文峰塔》(节选)
其他文献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既是三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我们探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追问。  伴隨着一次次考古成果的发现,文化根脉渐渐清晰。  真实的考古现场是什么样?和盗墓有什么不同?科学技术如何为考古赋能?  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步步被证实,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阅读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期刊
炭化成碎片的万历皇帝龙袍。图片|收藏拍卖杂志  最近,某大神复原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真人动图,又眨眼又微笑当真“活”过来了。有人疑惑:“秦始皇陵那么大,为啥还不开挖,很好奇里面还有什么宝贝。”文物专家表示:“挖出来保存不了就麻烦了,因为古墓出土文物很容易‘见光死’。”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哪些考古发掘的文物容易“见光死”。  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常会发现有的文物即使上千年仍然金灿灿、亮晶晶的,有的
期刊
陶寺遗址出土陶片上的纹饰。图片|中国文物报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陶寺考古队),有这样一对伉俪——冯九生、赵晔。丈夫冯九生从事考古发掘,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绘图、拍照、修复等工作,先后参与了闻名世界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大城城墙、宫殿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队的骨干。而妻子赵晔,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多年的学习历练,成功修复无数破损文物,成为考古队文物修复、资料管理方面的主力
期刊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关注。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
期刊
梁思永(左)和梁思成在河南安阳发掘现场合影(1935年)。图片|大美科学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華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
期刊
夏鼐在埃及开罗。图片|《夏鼐日记》  推开门,年轻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华、蔡莲珍夫妇呆住了。  身体瘦削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笑容满面,礼貌地起身邀他们落座。之后,夏鼐又简单地向他们介绍了碳十四断代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并带领他们去相关科室转了转。  这场再普通不过的会面,却让仇士华夫妇感受到久违的人格尊重。1957年,仇士华和蔡莲珍深陷“反右”风波,成为“人人喊打”的“右派”青年,不能继续在
期刊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2号祭祀坑震惊世界,如今6个新坑再惊天下。事实上,三星堆“面世”还要追溯到近百年前;其发掘和保护,是凝结了数代考古人心血的接力赛。  记者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现场,采访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前任站长陈德安、现任站长雷雨、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还有年轻的考古队员,听三代考古人讲述三星堆的故事。1929年春天三星堆
期刊
苏秉琦在安阳琉璃阁固围村大墓坑口旁边(摄于1950年)。图片|读书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中国考古学“永远的导师”,是“当代考古学思想家”。为爱国考古  1928年苏秉琦中学毕业,为了家族的纺织企业,他来北平报考了北平工业学院并被录取,但在北平的所见所闻,令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形势严峻,青年的责任重大,国不保家也难保”,于是“决心改学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唤醒民众 ——教育救国,兴史救国”
期刊
传奇的相识    平弃疾与陈亮到底是在哪年结交的,两人诗文集都无明确记载。但民间的记载颇具武侠小说的色彩,这从赵溍《养疴漫笔》中就可窥见一斑: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大意是: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因听说了辛弃疾的名声,就特地前去拜访。辛弃疾家门口有桥,陈亮
期刊
1990年,张忠培在山西太谷白燕遗址。图片|中国文物报  2017年7月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讣告: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忠培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那个拄着拐杖、讲一口长沙话的先生就这么走了?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考古文博界几乎乱了方寸。在故宫官网的讣告下,超过10万人次的网友以不同方式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