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标签背后的匮意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个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知道这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
  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一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于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一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在北京的家对面是“哈佛馆”,每天上班的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
  我不断地在那种造价昂贵、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上,看到18世纪的、19世纪的、20世纪的西方面孔,他们戴着假发、拄着手杖,或牵着一匹马、挥动着高尔夫球杆。
  似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出现了“曼哈顿”。一位成都的朋友告诉我,一幢“格林威治”公寓矗立在他家的对面,而一个新社区干脆起名叫“摩卡•筑”,只因为摩卡的咖啡香,变成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我还看到数不清的这样的广告:标榜是正宗东方特产的太湖珍珠,佩戴在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的脖子上;一件百分之百温州产的西装,一定要套在一个头发卷曲、高鼻梁、蓝眼睛的小伙子身上,品牌的名字,则是某个英文单词蹩脚的中文翻译……北京、上海、广州的商业中心区,那些穿戴时髦、自认为是精英的男男女女,相互叫着“斯蒂芬”、“凯勒”、“珍妮”,以至于我在一家公司工作4年,仍然不知道对面那个女孩子的中文名字,因为人人都只知道叫她“多萝西”。
  在短暂的新闻生涯里,我不断地听到那些雄心勃勃的记者与编辑说,我们要做“中国的《新闻周刊》”、“中国的《纽约时报》”;那些时尚杂志,谈论的永远是“纽约流行什么,米兰流行什么”;在谈到一位中国名人时,他们会说,她是“中国的奥普拉”、他是“中国的唐纳德•韦尔奇”……甚至一些最负盛名的机构,也不能免俗。一位北大学生说自己的学校就像是“中国的哈佛”,清华则变成“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这是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观。我的国家,一方面看起来信心十足,她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修建了一条非凡的铁路通往西藏,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向全球供应衣服、鞋帽、电视机,令全球的石油、钢材的价格上涨,她的人民成群结队地到巴黎、纽约购物;另一方面,却似乎永远缺乏信心,她的坐标系是别人提供的,需要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肯定。
  有时候,我会觉得,中国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推入现代世界的迟到者,步伐慌乱,把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用“米歇尔•王”取代了“王有才”,早餐是橙汁、火腿而不再是豆浆、油条,从胡同搬进了“东方曼哈顿”……
  但她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那些一心要恢复传统文化的人,显然是错了。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大学》与《论语》的确并不一定比莎士比亚的名言更亲切。文化传统从来就不是僵死的,它不断变化、接纳新元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她接受外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但是,在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建立某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既不是对那种早已不复存在的传统的推崇,也不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自满,而是确信一个社会在面临转变时,这种充斥着痛苦与喜悦的生活,其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
  我们要坦诚地承认,我们在精神生活方面还很匮乏。不论我们使用多少别人的名词来武装自己,我们也不可能变成别人。你穿着那个欧洲小伙子所穿的西装,住进了“格林威治”,每天都喝摩卡咖啡,但你仍是你自己,仍有着你自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实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多么荒唐。
  (选自《看世界》,略有改动)
  
  【路子与你聊】
  文章标题是“洋标签背后的匮乏”,作者认为洋标签背后匮乏的是什么?
其他文献
感想    紫音特报:近期不少同学写信给刘墉先生,提出他们在学习与读书方面遇到的问题,其中不少信息,我们已传递给刘墉先生,而对于办刊物的我们,这些信息都是有益的建议和提醒。  比如读名著时的困惑,有同学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名著?还有的朋友问:为什么有的书能够成为名著,有的书却不能呢?还有的同学说:大家都说我们中学生应该多读名著,但是为什么看名著总觉得没有校园小说更吸引
期刊
如果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轮耀眼的太阳。  ——付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  哪有那么多一夜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  ——易烊千玺,歌手、演员。2018年,他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我们都好像一只只小小的飞船,当有一天要离开地球的时候,要做的不是一直去抚摸出厂时的那道伤痕,而是勇敢地去拥抱灿烂的宇宙。  ——熊浩,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我是演说家》
期刊
年轻人荷大木昂首挺胸,健步上坡,而他身后的年长者,却有些力不从心,弯着腰,艰难地挪动着上山的脚步。  与年轻人比起来,我更钦佩这个年长的人。虽然他没有年轻人的贡献大,但是,他已经尽其所能了。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生活中因此免不了有失败者,但只要他尽其所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么他就应该获得跟别人一样的尊重。  人生于世,老老少少,高高矮矮,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就像大自然
期刊
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  当你心中有了渴望,有了梦想,这种渴望和梦想就会转化为生活的力量。  看那走在前面的人,对他来说,攀登是如此轻松,劳动是如此快乐,即使困难重重,也不能阻挡他心中的那份热情,因为他对山顶充满了渴望,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而后面那个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到达山顶,他觉得成功对自己来说是那么渺茫,所以,哪怕遇到一点点挫折,他都会唉声叹气。  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有
期刊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先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创作于1937年12月28日的夜晚。当时的中国,正陷于最深重的苦难之中。这首诗用寒冷和不幸的图景与低沉的调子打动人们,并唤起人们追求光明的决心。这几行诗句描写了北方原野上的寒风,给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都留
期刊
【主持人的话】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子边翻看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集,忽然就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那个时候,我跟大家一样,对漫画充满了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生动的漫画,有时就像身边的窗子,能够让你的眼前忽然闪过一只飞鸟,继而让你注意到窗外广阔的蓝天。  漫画,打开的是我们思维的窗口。  本期的来稿,让我看到了朋友们推开的一扇扇思想的窗子。风景在窗子里,你们指给我看的风景,让我觉得哪
期刊
课本里的《孤独之旅》和这里的《秃鹤》都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曹文轩的小说写得很美,这是有口皆碑的。美在哪里呢?主要是里面的人物大都有着闪光的品质,如正直,善良,热心,坚强……或者虽然有不少缺点,最终却能超越自己,故事的结局总是美好的、令人感奋的。如《孤独之旅》写的是一个少年经过磨难“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里遭到变故之前,过得无忧无虑、风光无限。他穿得好,学习好,在班上当班长,因
期刊
昨夜我梦见自己依旧是我母亲去世之前的那个孩子。她坐在恒河岸上花园住宅的一个房间里。我漫不经心地走过去了,并没有注意母亲;走了过去,我心里却突然闪过一种说不出的渴望,但愿我的母亲在那房间里。我立刻停步,走回她的身边,我深深鞠躬,我的脑袋触及她的双足。她握住我的双手,凝视我的脸,说道:“你来了!”  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漫不经心地走过母亲坐在那儿的房间。我们要吃东西时,她的储藏室是敞开的;我们非睡不可
期刊
心声  我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铁杆“粉丝”,自从上了初中我一直订阅这本杂志。每到月初,当学校传达室的工作人员抱着一摞《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来班上分发时,我真想第一个冲上去,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睁大眼睛,乖乖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每当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我的内心就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我喜欢在阳光下,搬一个凳子,细细品读每一篇好文章,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此吧。  虽然我还是八
期刊
看过《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人,一定也知道爱尔兰咖啡吧!那是一种需要在午夜专心调制的咖啡,有的咖啡厅也将它作为酒卖,因为调制时,咖啡里会加些威士忌。这种咖啡初入喉时有一种清爽的凉意,特有的新鲜气息会缭绕于唇齿之间,之后,热滋滋的感觉上来了,伴着威士忌的芬芳……  春,每每来时便给我这样的感觉,这个大地精心孕育的女儿,表面上看似平和温柔,骨子里却隐藏着她的小小叛逆。  前不久去踏青,欣然发现城墙边不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