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煞费苦心地挖掘课文中富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句子,设计不同的训练形式,可大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教师要从讲师变成促使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一统天下”,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均不可越雷池半步。试想,在课堂上学生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满门心思地在揣摩教师期望得到的标准答案,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记得有一次下班回到家里,闲着无事,我就到楼前的一块空地上散步,看见几个幼儿园的孩子正在玩耍,我突发奇想,想测测孩子们的智力。我就叫来其中的一个孩子说:“阿姨问你一个问题好吗?”孩子高兴地答应了,我说:“树上有十只小鸟,我用枪打死了一只,你说树上还剩几只鸟?”我的话音刚落,孩子就着急地嚷了起来:“阿姨,老师说了,不许打鸟。”我听了一震。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没有想到呢?于是第二天上午,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我的班级。面对着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获取知识的眼睛,我又把昨天那个问题提了出来。没想到话音刚落,我班里的五十位同学几乎都笑了。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想考我们数学题吧!我知道打死了1只鸟,树上还剩9只鸟。”他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说得不对,打死1只鸟,树上就没有鸟了,我在《脑筋急转弯》上看过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分成了两派,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同学们争论的时候,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你们忍心伤害那些可爱的小鸟吗?”我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不能打鸟。”这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从而引发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延缓评价,诱发创新火花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说出许多答案和设想,教师要认真倾听,尽情吸收反馈信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急于评价,这样能诱发创新的火花。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完整,教师“见好就收”,这样会打击创新者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人云亦云,造成学生“万马齐喑”的局面,开放题的作用就名存实亡了。如在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如果现在‘小萝卜头’就站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同学们想对他说些什么话呢?”当我的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想对‘小萝卜头’说你受苦了,你那么小就生活在敌人的监狱里,你真勇敢。”有的同学说:“我想把自己的本子和铅笔送给他,让他写字。”对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去讨论、去研究,这样不但让学生力排众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那天正好赶上外面下雪,我心里想:这是个多么好的机会呀!我就鼓励同学们到外面的雪地上去活动,同学们玩得可高兴啦!在玩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比脚印、打雪仗。我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这样上课以后,我问:“谁是雪地上的‘小画家’?它们都画出了什么样的图画?”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再想象一下自己在雪地上的活动情况,就轻而易举地说了出来。这样,这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种积极思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责编 张敬亚)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教师要从讲师变成促使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一统天下”,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均不可越雷池半步。试想,在课堂上学生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满门心思地在揣摩教师期望得到的标准答案,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记得有一次下班回到家里,闲着无事,我就到楼前的一块空地上散步,看见几个幼儿园的孩子正在玩耍,我突发奇想,想测测孩子们的智力。我就叫来其中的一个孩子说:“阿姨问你一个问题好吗?”孩子高兴地答应了,我说:“树上有十只小鸟,我用枪打死了一只,你说树上还剩几只鸟?”我的话音刚落,孩子就着急地嚷了起来:“阿姨,老师说了,不许打鸟。”我听了一震。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没有想到呢?于是第二天上午,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我的班级。面对着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获取知识的眼睛,我又把昨天那个问题提了出来。没想到话音刚落,我班里的五十位同学几乎都笑了。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想考我们数学题吧!我知道打死了1只鸟,树上还剩9只鸟。”他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说得不对,打死1只鸟,树上就没有鸟了,我在《脑筋急转弯》上看过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分成了两派,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同学们争论的时候,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你们忍心伤害那些可爱的小鸟吗?”我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不能打鸟。”这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从而引发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延缓评价,诱发创新火花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说出许多答案和设想,教师要认真倾听,尽情吸收反馈信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急于评价,这样能诱发创新的火花。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完整,教师“见好就收”,这样会打击创新者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人云亦云,造成学生“万马齐喑”的局面,开放题的作用就名存实亡了。如在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如果现在‘小萝卜头’就站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同学们想对他说些什么话呢?”当我的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想对‘小萝卜头’说你受苦了,你那么小就生活在敌人的监狱里,你真勇敢。”有的同学说:“我想把自己的本子和铅笔送给他,让他写字。”对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去讨论、去研究,这样不但让学生力排众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那天正好赶上外面下雪,我心里想:这是个多么好的机会呀!我就鼓励同学们到外面的雪地上去活动,同学们玩得可高兴啦!在玩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比脚印、打雪仗。我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这样上课以后,我问:“谁是雪地上的‘小画家’?它们都画出了什么样的图画?”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再想象一下自己在雪地上的活动情况,就轻而易举地说了出来。这样,这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种积极思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