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经常能遇到,学生之间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攻击、打斗的事情。争斗的双方全然没了同学之间本应有的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双方像斗红了眼的小公鸡,定要斗出个胜负、高低,让笔者感到痛心和无奈。尽管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常抓不懈,为什么这样的争斗还屡屡地发生呢?这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深思。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苗苗,家长对孩子可说是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在家里,家长什么都让着孩子,有了什么好吃的,总是优先让孩子品尝,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的专利品,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孩子有什么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即使家庭条件有限,也宁可自己省点,也要满足孩子。这样,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他们在家里“高人一等”,有着比父母更高的地位和权利。不仅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把在家中拥有的地位和权利推而广之,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把这种地位和权利强加到别的小朋友的头上,从而形成攻击性的心理。
  忍让、克制曾经是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大气候下,这一传统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强者上,弱者让。为了孩子将来能面对残酷的竞争,让孩子从小树立起竞争意识很有必要。然而,一些家长极其狭隘地去理解这种竞争,把自己的孩子奉为谁也不能冒犯的“神灵”。有的甚至教育孩子:一旦受到侵害,就要坚决予以还击。更有甚者,面对孩子之间的小磨擦,如果自己的孩子斗赢了,家长便为孩子的胜利而高兴,甚至给孩子以夸奖;反之,则为孩子的失败而气馁,甚至大骂出口,骂孩子无用。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家长竟然要为自己的孩子“讨个说法”,仗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或纠集社会上的乌合之众,向对方孩子的家长大打出手。结果,一场孩子之间的小小磨擦升级成后果严重的刑事案件。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不少家长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最优秀,于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给孩子灌输“非凡”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怎能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对“犯上”者哪有不狠狠还击之理?!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是要让孩子去学针尖对麦芒的狭隘,而是要培养孩子在竞争中进取、在进取中完善自我的优秀品格;培养孩子的“非凡”意识,不是要让孩子去学“一览众山小”的自傲和“鹤立鸡群”的张狂,而是要培养孩子在“平凡”中超越的毅力和身处逆境愈发坚强的良好心理素质。
  
  编辑 樊明
其他文献
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很多人都懂得“小康为了健康”的道理。怎样才能使人健康长寿?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养生之道,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为四个方面:①环境。②心情。③锻炼。④营养。人们对前三点看法比较一致,对第四点营养的选择,人们的认识往往却不尽相同。因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人,对营养的需求不同,营养不是越多越好,现代的一些“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大多数
我的祖父沈德庆,祖籍山东,生长在古城南京,回族。年少时家境贫穷,自身体弱多病,故深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拜金隆春先生为师坚持习文练武。幸运的是他结识了西医马大夫、中医江先生,并为好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养生之道,得益非浅!  解放前夕,爷爷90多岁高龄时,头脑清楚,身体健壮,腰杆笔直,精力充沛。血压不高,心搏有力,腰腿灵便,行走稳健。耳聪目明,声音宏亮,牙齿能吃酥蚕豆。95岁时参加南京举办“健康老人”比
我曾经收到过这样一封求询信:rn"意外的事件发生在今年3月的一天.那天我从县城回家,竟然发现辉在等我.
期刊
对别人过分不信任和事事怀疑的性格是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一项做了15年的医学研究指出,这种不信任的态度越严重,对你的心理压力负担越大。这种影响还会威胁生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情绪,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心理学家发现,情绪和人们的用眼习惯有很大关系,且可以通过眼睛驱除抑郁.
按照预约好的时间,我见到了一再要求和我见面交流的晨珂,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期刊
男人是坚强的象征,谚语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海。”有首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小伙壮如牛。”总之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是强者,总在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而
我国著名文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在83岁高龄时还能心不跳、腿不颤地一口气登上16层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他辩证法似的饮食观非同一般,他说:“人不能给自己订很多清规戒
期刊
“盼着孩子长大,可长大了又不听话,真希望他不长大得好!”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脾气特别大,对家长简直就像是敌人。”  “唉,为什么孩子一上了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特别的犟,不听话。”  这是不少初中生家长的共识。我有一个正上初三的孩子,在他上初二时,我险些也成为孩子的“敌人”。我的儿子听话、懂事,他从学前班开始便担任班长,在班上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从三年级开始,他的作文便频频在本地的报纸上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