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文化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阶级、宗教以及对时间、空间观念的综合。从最普遍的意义来说,文化有持久以及永恒的特征。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比如风俗习惯、礼节礼仪以及宗教禁忌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它拥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翻译意味着一种文化能被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完全等同的局限性几乎都是由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且怎样表达文化意义通常是翻译中的难事。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外在文化,比如行为,手势,习俗,艺术,文学,语言等等;内在文化,比如信仰,价值观,制度。文化当中的这些因素产生了翻译过程中的不同的特殊的意义,有些时候跨文化交流的误解便由此产生。
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的介入
文化背景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社会的每位成员输入了对错与好坏的标准。它使人们明白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批评什么。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它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在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会出现很多的误解和误用。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习语的翻译
习语被认为是最具文化特色的语言。对于习语的翻译不仅需要尽可能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而且要尽量保持其民族特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语法结构和表达意思差不多的习语。这种情况下,目标语言中的习语是可以被借用的。比如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花独放不是春。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two-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而有些习语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重建它们所包含的真正含义。比如说:圣约书中的“The children of the bride chamber.”意思是“the guests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或者“the friends of the bridegroom.”,而不是“the children of the house of the man who marries the woman.”。所以这个短语应该被翻译成“婚礼上的宾客”或者“新郎的朋友”,而不是“新郎房间里的孩子”。
当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时,文化载体已经改变了,原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也不复存在。
2.汉语中四字成语的翻译
97%的中文习语是以四字成语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四字成语发音比较优美,形式对称,而且意义简练全面。在中文写作和翻译中四字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些时候四字成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比如说: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smell of the baby——乳臭未干
not to have a bean——囊空如洗
有些时候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短语,所以译者应该选择正确的表达,比如说:
Misery loves company——同病相怜
The truth comes out——真相大白
The storm clouds gathered darkly——乌云密布
由于宗教信仰、习俗的不同,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对于包含文化底蕴的四字成语的翻译更应该注意到它们所指的差异。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s clear as daylight——洞若观火
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昭然若揭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as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一般来说,从英语到中文的翻译如果包含合适恰当的四字成语,那么这种译文往往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He was struck by her powerful profile: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 and 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他一下子为她的出众长相所倾倒:她一头乌发披肩,飘逸潇洒,一双黑眸炯炯有神。
3.关于颜色词语的翻译
在各种文化里,颜色的词语被广泛运用,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运用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在英语中基础的颜色词语为black,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以及grey。red通常被联想到喜庆,生气,火,血以及犯罪:
red-letter——喜庆的
red with anger——气得满脸通红
red ruin——战祸
red alert——紧急通报
red-handed——血淋淋的
get into the red——负债
对于中国人来说,蓝色带有美好的联想,蓝色代表纯净和安宁。而对于英国人来说蓝色表达的是失败、低落、害怕以及悲伤。
“She looks blue today.”表示“她今天看起来很低落”。
“in the blues” 表示“情绪不佳”。
“blue Monday”表示 “周末休息后低沉的周一”。
绿色在英语中不时代表生命和青春,却也是表示无知和经验的缺乏。比如说:
“green hands” 意思是“新手”。
“green eyed”译为“红眼,嫉妒”。
“green power”表示“金钱的力量”。
(二)风俗习惯的介入
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验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现象,不同行业的人、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就会随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所区别。
我们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译成“陷入困境”,因为古时候的英国人喜欢海上航行,所以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把“all at sea”翻译成为“不知所措”。
在中国,人们对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有很细的分类。比如在称呼里我们有“叔叔”,“姨夫”,“姑父”,“舅舅”,“大伯”。而这些复杂的分得很细的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相对应的词——“uncle”。
饮食习惯上,由于中西方主食和一些食物的不同,在翻译涉及这些食物的词语时,要格外小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译文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还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bread without flour”比较好?这是当代翻译学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是观念和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一个文化的焦点在于它的思想观念。中国人坚持“万物合一”,而西方人认为物质是和人分离开来的,都是单独的个体。换句话来说,汉语更注重意而英语更注重形。例如:“不坚持,就失败”是个汉语的习语,它的结构比较松散,但是意味深长。这个短语的英文译文是“If you don’t hold on, you will fail”。我们可以看得出英文句讲究结构完整,如果结构不完整便不能成为意义完整的句子。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比如:“2004年5月30日,玛丽于中国上海”一定要被翻译成为 “Mary,Shanghai,China,30 May 2004”,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因为社会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存在差异性,在含义和表达上就有区别。比如:to wear one’s Sunday’s best意为穿上最好的衣服,to fool’s paradise 意为黄粱美梦,chair days意为晚年,sea dragon意为海马(非海龙),footbridge意为天桥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文化概念是可以互相覆盖的,因为人类终归会有相同的兴趣和经历。比如说:“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s cunning as fox”(狐狸狡猾)、 “to strike sb. when he is unprepared”(攻其不备)。
三、总结
Gregory Rabassa曾说,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和原著一样的意味,它只能接近它,而翻译质量的高低只能由它和原文的接近度来评断。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开动脑筋去寻找最接近原文的译文来填补因翻译造成的语义缺失。
理想的译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说英语,而且更要精通母语,对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相当深的认识。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一般不是由于语言的错误,而是由于对文化背景错误的假设。这就意味着对译者的训练不仅应该包括对语言的训练,更应该包括对双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的训练。
四、结束语
由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翻译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想把原语言正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系统并且详尽地对比研究两种文化,我们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特色,达到翻译的相对等同性。所以当前基本任务就是引进介绍外国文化,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我们的翻译更加精确和明白。■
文化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阶级、宗教以及对时间、空间观念的综合。从最普遍的意义来说,文化有持久以及永恒的特征。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比如风俗习惯、礼节礼仪以及宗教禁忌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它拥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翻译意味着一种文化能被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完全等同的局限性几乎都是由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且怎样表达文化意义通常是翻译中的难事。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外在文化,比如行为,手势,习俗,艺术,文学,语言等等;内在文化,比如信仰,价值观,制度。文化当中的这些因素产生了翻译过程中的不同的特殊的意义,有些时候跨文化交流的误解便由此产生。
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的介入
文化背景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社会的每位成员输入了对错与好坏的标准。它使人们明白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批评什么。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它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在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会出现很多的误解和误用。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习语的翻译
习语被认为是最具文化特色的语言。对于习语的翻译不仅需要尽可能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而且要尽量保持其民族特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语法结构和表达意思差不多的习语。这种情况下,目标语言中的习语是可以被借用的。比如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花独放不是春。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two-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而有些习语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重建它们所包含的真正含义。比如说:圣约书中的“The children of the bride chamber.”意思是“the guests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或者“the friends of the bridegroom.”,而不是“the children of the house of the man who marries the woman.”。所以这个短语应该被翻译成“婚礼上的宾客”或者“新郎的朋友”,而不是“新郎房间里的孩子”。
当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时,文化载体已经改变了,原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也不复存在。
2.汉语中四字成语的翻译
97%的中文习语是以四字成语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四字成语发音比较优美,形式对称,而且意义简练全面。在中文写作和翻译中四字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些时候四字成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比如说: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smell of the baby——乳臭未干
not to have a bean——囊空如洗
有些时候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短语,所以译者应该选择正确的表达,比如说:
Misery loves company——同病相怜
The truth comes out——真相大白
The storm clouds gathered darkly——乌云密布
由于宗教信仰、习俗的不同,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对于包含文化底蕴的四字成语的翻译更应该注意到它们所指的差异。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s clear as daylight——洞若观火
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昭然若揭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as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一般来说,从英语到中文的翻译如果包含合适恰当的四字成语,那么这种译文往往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He was struck by her powerful profile: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 and 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他一下子为她的出众长相所倾倒:她一头乌发披肩,飘逸潇洒,一双黑眸炯炯有神。
3.关于颜色词语的翻译
在各种文化里,颜色的词语被广泛运用,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运用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在英语中基础的颜色词语为black,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以及grey。red通常被联想到喜庆,生气,火,血以及犯罪:
red-letter——喜庆的
red with anger——气得满脸通红
red ruin——战祸
red alert——紧急通报
red-handed——血淋淋的
get into the red——负债
对于中国人来说,蓝色带有美好的联想,蓝色代表纯净和安宁。而对于英国人来说蓝色表达的是失败、低落、害怕以及悲伤。
“She looks blue today.”表示“她今天看起来很低落”。
“in the blues” 表示“情绪不佳”。
“blue Monday”表示 “周末休息后低沉的周一”。
绿色在英语中不时代表生命和青春,却也是表示无知和经验的缺乏。比如说:
“green hands” 意思是“新手”。
“green eyed”译为“红眼,嫉妒”。
“green power”表示“金钱的力量”。
(二)风俗习惯的介入
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验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现象,不同行业的人、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就会随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所区别。
我们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译成“陷入困境”,因为古时候的英国人喜欢海上航行,所以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把“all at sea”翻译成为“不知所措”。
在中国,人们对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有很细的分类。比如在称呼里我们有“叔叔”,“姨夫”,“姑父”,“舅舅”,“大伯”。而这些复杂的分得很细的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相对应的词——“uncle”。
饮食习惯上,由于中西方主食和一些食物的不同,在翻译涉及这些食物的词语时,要格外小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译文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还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bread without flour”比较好?这是当代翻译学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是观念和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一个文化的焦点在于它的思想观念。中国人坚持“万物合一”,而西方人认为物质是和人分离开来的,都是单独的个体。换句话来说,汉语更注重意而英语更注重形。例如:“不坚持,就失败”是个汉语的习语,它的结构比较松散,但是意味深长。这个短语的英文译文是“If you don’t hold on, you will fail”。我们可以看得出英文句讲究结构完整,如果结构不完整便不能成为意义完整的句子。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比如:“2004年5月30日,玛丽于中国上海”一定要被翻译成为 “Mary,Shanghai,China,30 May 2004”,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因为社会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存在差异性,在含义和表达上就有区别。比如:to wear one’s Sunday’s best意为穿上最好的衣服,to fool’s paradise 意为黄粱美梦,chair days意为晚年,sea dragon意为海马(非海龙),footbridge意为天桥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文化概念是可以互相覆盖的,因为人类终归会有相同的兴趣和经历。比如说:“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s cunning as fox”(狐狸狡猾)、 “to strike sb. when he is unprepared”(攻其不备)。
三、总结
Gregory Rabassa曾说,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和原著一样的意味,它只能接近它,而翻译质量的高低只能由它和原文的接近度来评断。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开动脑筋去寻找最接近原文的译文来填补因翻译造成的语义缺失。
理想的译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说英语,而且更要精通母语,对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相当深的认识。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一般不是由于语言的错误,而是由于对文化背景错误的假设。这就意味着对译者的训练不仅应该包括对语言的训练,更应该包括对双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的训练。
四、结束语
由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翻译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想把原语言正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系统并且详尽地对比研究两种文化,我们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特色,达到翻译的相对等同性。所以当前基本任务就是引进介绍外国文化,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我们的翻译更加精确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