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所爆发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以催生互联网为代表的数码媒体为成果,因此又称“新 媒体革命”或“数码革命”。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本身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从而适应新媒体时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媒介;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2-1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讲,“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说:“充其量这是一种苦行。”那么,如果半个月不用手机,不上互联网呢?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悄然的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被受众“消费”的艺术,在保留了其本身的特点的同时,也在新媒介时代里换了一套“新装”,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创作者不断增加
新媒体时代,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创作、发布变得容易,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具有的主动性这一特点的体现。艺术进入由少数人的创作变化成为人人创作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是创作者。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人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比如在微博、人人等等社交网络上上传自己拍摄或者制作的视频,那么,此时,“你”就是作为一个传播者的身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你在互联网上关注信息,浏览视频等,那么,此时,这个“你”的身份就是接受者。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者的门槛高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制作者的门槛变得低了。比如,传播视频信息,传统媒介时代是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大量网民均能参与的创作,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懂技术,都可以成为制作者。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局面,迎来了人人创作的时代。
二、艺术作品具有后现代性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主流意识比较强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上玩视频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功利性,他们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说借助虚拟的空间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或者借助虚拟空间来挥洒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用尽的才华。同时,艺术本身的严肃性、神圣性的消解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更加严重。借助于数码技术,他们运用拼贴、变形、戏仿、错位等手段,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后现代意味。例如,《江南Style》熊出没卡通版,就是根据2012年7月在网络上蹿红的韩国“神曲”《江南Style》的恶搞。这段视频把原来歌曲的MV用一部卡通动画片代替,根据歌曲风格和节奏,把卡通片进行拼贴和错位,营造出一种诙谐搞笑的气氛,娱乐了受众。再比如,2012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甄嬛传》,近期也被网友恶搞了一番。这些制作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让受众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到一定的乐趣,给受众带去了欢乐。还有的作品通过这种拼贴、戏仿等的手段,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给人以启发或者警示。
三、艺术作品的费解性
电子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参与,艺术的视听化得到加强,对于艺术作品的阅读障碍不再存在。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出现屏障。在网络上传播自己作品的传播者们,在与接受者的互动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象征符号和独特的解读思路。他们热衷于为他人的解读设置障碍,也享受着寻找解读路径的乐趣,享受着和他人的智慧碰撞出火花。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作品创作者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阅读障碍的出现,还由于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技术,比如,我们的父辈们,在新媒体时代,他们很少与之打交道,对于技术的理解也是知之甚少,所以这种技术的屏障也遮蔽了接受者的解读能力。
四、全球性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艺术作品的传播不再只是区域性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创作者们创作的作品,一经网络的传播,瞬间就会被全球的人知晓。而与此同时,区域性文化的消解也更为彻底。
五、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强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到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艺术作品需要机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六、总结
新媒体时代,在市场化、媒体化的新环境下,艺术正在用其他手段强调它本身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正在发生变化以获取生存之道。
作者简介:
薛礼,南京艺术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媒介;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2-1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讲,“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说:“充其量这是一种苦行。”那么,如果半个月不用手机,不上互联网呢?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悄然的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被受众“消费”的艺术,在保留了其本身的特点的同时,也在新媒介时代里换了一套“新装”,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创作者不断增加
新媒体时代,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创作、发布变得容易,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具有的主动性这一特点的体现。艺术进入由少数人的创作变化成为人人创作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是创作者。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人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比如在微博、人人等等社交网络上上传自己拍摄或者制作的视频,那么,此时,“你”就是作为一个传播者的身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你在互联网上关注信息,浏览视频等,那么,此时,这个“你”的身份就是接受者。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者的门槛高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制作者的门槛变得低了。比如,传播视频信息,传统媒介时代是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大量网民均能参与的创作,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懂技术,都可以成为制作者。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局面,迎来了人人创作的时代。
二、艺术作品具有后现代性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主流意识比较强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上玩视频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功利性,他们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说借助虚拟的空间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或者借助虚拟空间来挥洒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用尽的才华。同时,艺术本身的严肃性、神圣性的消解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更加严重。借助于数码技术,他们运用拼贴、变形、戏仿、错位等手段,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后现代意味。例如,《江南Style》熊出没卡通版,就是根据2012年7月在网络上蹿红的韩国“神曲”《江南Style》的恶搞。这段视频把原来歌曲的MV用一部卡通动画片代替,根据歌曲风格和节奏,把卡通片进行拼贴和错位,营造出一种诙谐搞笑的气氛,娱乐了受众。再比如,2012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甄嬛传》,近期也被网友恶搞了一番。这些制作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让受众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到一定的乐趣,给受众带去了欢乐。还有的作品通过这种拼贴、戏仿等的手段,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给人以启发或者警示。
三、艺术作品的费解性
电子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参与,艺术的视听化得到加强,对于艺术作品的阅读障碍不再存在。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出现屏障。在网络上传播自己作品的传播者们,在与接受者的互动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象征符号和独特的解读思路。他们热衷于为他人的解读设置障碍,也享受着寻找解读路径的乐趣,享受着和他人的智慧碰撞出火花。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作品创作者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阅读障碍的出现,还由于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技术,比如,我们的父辈们,在新媒体时代,他们很少与之打交道,对于技术的理解也是知之甚少,所以这种技术的屏障也遮蔽了接受者的解读能力。
四、全球性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艺术作品的传播不再只是区域性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创作者们创作的作品,一经网络的传播,瞬间就会被全球的人知晓。而与此同时,区域性文化的消解也更为彻底。
五、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强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到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艺术作品需要机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六、总结
新媒体时代,在市场化、媒体化的新环境下,艺术正在用其他手段强调它本身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正在发生变化以获取生存之道。
作者简介:
薛礼,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