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54101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的最佳疗法。方法:将本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3天加用针刺,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30天(每天1次),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采用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中图分类号】R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8-02
  
  偏瘫是额、顶、颞部脑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观察针刺在瘫肢恢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2009年10月~2010年4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25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选择在我院脑外科术后24h内即出现单侧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级分类法记录术后肌力),除外术前已有肌力下降或术后有意识障碍者。
  1.2 一般资料:50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7~76岁,平均56.0±15.6岁;原发病:脑瘤12例,脑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5例,2级4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7例,1级5例,2级7例,3级3例,4级3例;左侧16例,右侧9例。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2.3±14.0岁;原发病:脑瘤13例,脑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4例,2级5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6例,1级5例,2级5例,3级5例,4级4例;左侧12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炎、降颅压、营养等治疗。针刺组除常规西医治疗外术后3天加用针刺治疗,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陰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30天(每天1次),对照组只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术后30天肌力,计算肌力提高幅度。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有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无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
  2.2 两组疗效:针刺组25例,上肢有效20例(80%),无效5例;下肢有效18例(72%),无效7例。对照组25例,上肢有效8例(28.8%),无效17例;下肢有效14例(56%),无效11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上肢χ2=8.78,P<0.01;下肢χ2=6.72,P<0.05),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外科术后偏瘫是由于术后水肿压迫皮质运动区以及皮质血运破坏所造成的中枢性肢体功能障碍,其恢复以皮质血运的改善为前提,自然过程通常在发病后3周建立起侧支循环,继而肢体功能开始恢复,因此偏瘫后第1个月的肢体恢复情况可大致反映侧支循环建立的速度。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术后30天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可促进皮质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水肿的吸收,加速运动区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偏瘫肢体肌力。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能促进血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合成,提高NO含量,改善微血管自律运动,改善循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从而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减少钙离子细胞内流,改善脑组织钙离子的超负荷,良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异常代谢,减轻脑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在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迅速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肢的运动功能逐渐得以恢复。最新的研究表明,无论何种针刺方式,针刺均通过增加Hsp70mRNA基因表达,促进Hsp70蛋白表达,从而达到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病人早期针刺治疗,可使意识、言语及肢体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高维滨,《神经病针灸新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2] 石学敏,《针刺干预急性脑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
  [3] 伍玲俊 李树标 陈永锋,《近10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2008年第5期)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1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6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完成了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这一转变概括了检验医学的历史使命,认清检验工作者面临更高任务和挑战,并充分肯定了检验医学的特殊性,更加振奋检验工作者精神面貌和斗志,為实现中国检验医学事业新的腾飞而努力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可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眼科不合理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1日期间共2016张处方点评,对眼科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所有处方的19.64%,抗生素滥用处方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50.76%;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重复用药、药物用法不合理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配伍禁忌等方面。结论:针对不合理用药制定相应措施,药师积极指导合理用药,确保用
期刊
【关键词】传染病;爆发;甲型H1N1流感  【中图分类号】R10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60-02   某部通迅营和警侦连于2010年3月发生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先后有69人发病,发病率为38.5%。接到疫情报告后,师医院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上级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现将本次疫情防控体会总结如下。  1
期刊
【摘要】医用X线设备在医疗卫生部门使用极其广泛,但如果合理的使用和管理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主要从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检查和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总结,为以后医用X线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用X线设备;故障检查;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35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8-01   X线设备包括CT是医院中的常见设备,但是它是一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护理人员工作中机械性损伤的情况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120名不同工龄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护士都在 工作中发生过机械性损伤,随着护士工龄的增长发生损伤的几率逐步减少。结论: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应该加大防范力度。  【关键词】职业暴露;机械性损伤;护理;预防  【中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05.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49-01    1 大力开展健康与我同行-中国女性生殖健康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妇女的健康,需要及早发现危害妇女的常见病-乳腺癌、宫颈癌和生殖道感染,这是影响妇女健康特别是农村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2010年开始全国妇联、卫生部对我国农村妇女实际情况开展“两癌”筛查工作,并在全国内开展“中国女性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把伴抑郁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健康教育组(治疗组)。结果:入院时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指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三月后两组HAMD、ADL评分较治疗前的评分有显著差异,有统计
期刊
【摘要】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急诊护理所面对的是年龄大小、文化修养、职业不一,因病危、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的患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和风险性。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完善和普及,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更加要求急诊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法律意识,以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  【关键词】急诊护士;护患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产后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1月到2011年7月到我院进行分娩14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和140产后无出血的产妇者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分析产后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2胎;软产道损失;胎盘因素;子宫收缩无力;妊高征比例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新阶段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宣教工作要注重加强人口预警预报,引导育龄人群科学选择生育时间。在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媒体宣传、环境宣传、入户宣传。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要面向全社会、全体人群。做好宣教工作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队伍,要创新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宣教工作还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计划生育的宣教工作。  【关键词】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