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的价值观
  
  新课程知识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了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脱离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就无法理解课程知识与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目标。
  人文素养培养的提出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当时的人文主义是指“反对封建,反对教会,追求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一种革命精神。这是一种宣扬人的价值、人的理性、人的创造力量、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现实幸福的精神”。今天我们提倡的人文素养包括追求人的价值,促进人的思维智慧,以及个性的发展和良好的审美道德等。历史是指人在一定时空的活动。因此,历史知识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等各个方面,在人文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历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历史课程知识不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而且包括学习的方法、能力和价值观。
  一、学科知识重“基础”
  由于历史知识的广泛性,就需要对知识做出选择,以适应中学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知识的选择性包括课程结构的选择和内容的选择。在历史课程结构的选择上,现行的教材改变了过去按历史事件进程安排内容的模式,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初中历史课程选择的是“主题 板块”的结构形式。这有利于初级中学学生把握学科体系,对每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式学习;高中历史课程采取了“模块 专题”的结构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课程的管理上告别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体现了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给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自主管理和开发课程的权力,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学校和地方应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课程模式。
  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历史是指在一定时空所发生的事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历史课程不能把所有的事件全部传授给学生。赫尔巴特曾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老师,而假如历史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青年历史教师应当负起大部分责任。”历史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历史学科中,应改变政治史、革命史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经济史、科技文化史、革命史与政治史并重,使学生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知识也具有时代的选择性。历史知识是人们通过长期研究,总结出来的事实及规律,时代给它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历史研究是逐步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但永远无法达到还原历史真实的目的。这就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热情,同时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能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能力以知识为基础,因为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的能力不可能在真空中培养,必须以现实的知识为基础,而知识也只有上升到能力或技能才能真正成为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需要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以学习为对象,不断对学习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上的困惑,对于发展人的思维和个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分别做出了规定。初中规定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想象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高中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新课程标准较好地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使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策略不断建构,不断向前发展。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只有很好地认识了昨天,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和展望明天。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1.证据意识。我们做事和看待事物都应重视证据,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2.历史意识。即把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待,这为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如我们应坚决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
  3.多元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发展意识。科学的发展观使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互相依存的。在培养人文素养的现代课程要求下,如何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对初中政治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的实行对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对初中政治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政治学习,在思想上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程标准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
摘 要: 高性能加工中心与高速加工中心的区别在于它除有一个能高速旋转的主轴外,还设计了高精度的直线运动导轨、大功率主轴电机、精密主轴轴承、滚珠丝杠、高效伺服驱动电机和先进的数控系统等。因而使加工中心在高效率下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高性能 加工中心 结构特点    Mazak公司的JoeKraemer工学博士曾提出“高性能加工中心”的新概念。他着重强调了加工中心切削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课改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使之成为有深厚文化素养、知识更加丰富、身心更加健全的现代中国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标。  一、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1.学习历史人物事迹。借助历史人物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教育,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观念,认识到
摘 要: 民族精神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包括文化认同的培养,文化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作者尝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讲“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其中中华法系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 民族精神    一、背景介绍  本节课讲述的内容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在课
摘 要: 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改变学习方式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者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职业中学英语学习方法变革的理解。  关键词: 新课改 职业中学 英语学习方式    职业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决定了他们在学好英语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潜能,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教育
自2005年江苏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2008年新高考方案出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这门文科必修课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伴随着苏州教育局“三规定,五严格”的出台,历史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如何在课时严重减少的前提下,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了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了师生在新课改新高考下一个必然
历史老师给别人的感觉好像离现实比较遥远,甚至有些人认为历史老师比较古板,比较迂讷,不善言辞。历史本身给人一种比较厚重的感觉,那么历史老师应该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如何让学生觉得历史是一件很有“玩味”的学科,能轻松地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已逝的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作为老师和学生沟通媒介的口语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老师的语言能够把历史讲“活”了,能够强烈地感染学生,将会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准的要求,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对教材中创新因素的挖掘,教学情境的设置,质疑设问的启迪,建立适时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开展左右脑协同活动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
摘 要: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