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不仅是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完成课本的练习,还应该在活动中学会假设、选择、辩论、尝试失败、反思、纠正错误,尝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从而形成能力,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对学生经常进行“说”教,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
【关键词】强化;学生 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一、教师“说”,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
(一)“说”得明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常有学生说:“课堂上听懂了,但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讲怎样做,不讲为什么这样做,更不讲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其实,在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不只停留在解题过程和方法上进行模仿,而是教学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获得并逐步提高概念思维能力,通过回忆、整理、分析、综合,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事物外部开始进而探索事物内在的联系,从感觉发展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堂教学强调我的“说”必须得让学生“明”。如:在百分率的应用教学中,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做题,而是让学生明白百分率是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例如树的成活率就是求种活的数占所有种植树数量的百分之几,与活的棵数、总棵数有关,并且举出类似的优良率、发芽率、出勤率、含盐率……说到学生完全明白,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关系式来。从此,他在运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时候,自然轻车熟路,也就是能灵活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可见“说”得“明”对学生相当重要。
(二)“说”得服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并能运用,在教学中还必须得“说”到学生“口服心服”。所以,我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前必会细心揣摩在本节课的知识点中,学生会形成怎样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从而在教学中打消他的疑问,让学生感到“老师真有办法”,让他心服口服,否则,学生将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对老师所教的知识半信半疑,不可能接受你的教学,那应用所学知识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说”到学生“服”,当学生佩服你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教师的巧妙讲解中了,恨不得自己亲自试试,直接产生主动尝试、应用的念头,达到“说服”的效果,又何愁学生学不好呢?
二、学生“说”,我要学好应用数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说”是为了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
(一)让学生“敢说”
在传统的教學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学生不敢说也不懂说出自己的看法,经常是一题目做出来了,可为什么这样做他不知道,只是单纯的一种模仿,题目稍有变化就不懂得举一反三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得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弄清情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之道是首先要让学生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做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去“说”,时常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的)、运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猜想的原因,说出自己的思考,进行自我判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课程时,让学生从列出的数中猜猜哪些能被3整除,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在这过程中,学生所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而是感受到发现、思考的乐趣,似乎老师与学生之间再没距离,少了“师道尊严”的隔膜,而变成了学习路上合作的伙伴。并且在这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思维不再呆板,而是会用脑袋思考、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仅仅“敢说”是不够的,在“敢说”的基础上我继续锻炼学生“会说”。通过课堂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学生有了这层基础,我立即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防止学生形成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灵活思考,让学生掌握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和分析、判断、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灵活。如:8人排成一排,某人既不站排头也不站排尾,有多少种排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有了判断正误的能力,那学生就达到了“会说”的境界,也就是“说”得有理,而不是凭空乱说,胡乱捏造。
(三)让学生“能说”
让学生“能说”也就是让学生学得妙,说得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再盲目地不假思索地盲目跟从老师的答案。为此,我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练习锻炼学生“能说”。
1.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能“说”出不同之处。如:“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00千米,已修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和“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00千米,已修了,还剩多少千米?”
这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
2.通过补充训练,让学生能“说”出理由。如“某县去年水果总产量是8亿千克, ,今年水果总产量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由,既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扩题和缩题的训练,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让学生根据题意,改变题中的一个条件,将应用题扩成三步计算或缩成一步计算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解题的关键,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怎样人才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研究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我们所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应用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说”教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许祥宾.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1).
[2]许相栖.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J].新课程,2015(07):129.
[3]李预军.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J].新课程(教研版),2012(08).
【关键词】强化;学生 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一、教师“说”,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
(一)“说”得明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常有学生说:“课堂上听懂了,但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讲怎样做,不讲为什么这样做,更不讲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其实,在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不只停留在解题过程和方法上进行模仿,而是教学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获得并逐步提高概念思维能力,通过回忆、整理、分析、综合,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事物外部开始进而探索事物内在的联系,从感觉发展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堂教学强调我的“说”必须得让学生“明”。如:在百分率的应用教学中,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做题,而是让学生明白百分率是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例如树的成活率就是求种活的数占所有种植树数量的百分之几,与活的棵数、总棵数有关,并且举出类似的优良率、发芽率、出勤率、含盐率……说到学生完全明白,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关系式来。从此,他在运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时候,自然轻车熟路,也就是能灵活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可见“说”得“明”对学生相当重要。
(二)“说”得服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并能运用,在教学中还必须得“说”到学生“口服心服”。所以,我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前必会细心揣摩在本节课的知识点中,学生会形成怎样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从而在教学中打消他的疑问,让学生感到“老师真有办法”,让他心服口服,否则,学生将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对老师所教的知识半信半疑,不可能接受你的教学,那应用所学知识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说”到学生“服”,当学生佩服你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教师的巧妙讲解中了,恨不得自己亲自试试,直接产生主动尝试、应用的念头,达到“说服”的效果,又何愁学生学不好呢?
二、学生“说”,我要学好应用数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说”是为了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
(一)让学生“敢说”
在传统的教學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的地位,学生不敢说也不懂说出自己的看法,经常是一题目做出来了,可为什么这样做他不知道,只是单纯的一种模仿,题目稍有变化就不懂得举一反三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得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弄清情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之道是首先要让学生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做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去“说”,时常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的)、运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猜想的原因,说出自己的思考,进行自我判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课程时,让学生从列出的数中猜猜哪些能被3整除,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在这过程中,学生所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而是感受到发现、思考的乐趣,似乎老师与学生之间再没距离,少了“师道尊严”的隔膜,而变成了学习路上合作的伙伴。并且在这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思维不再呆板,而是会用脑袋思考、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仅仅“敢说”是不够的,在“敢说”的基础上我继续锻炼学生“会说”。通过课堂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学生有了这层基础,我立即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防止学生形成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灵活思考,让学生掌握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和分析、判断、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灵活。如:8人排成一排,某人既不站排头也不站排尾,有多少种排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有了判断正误的能力,那学生就达到了“会说”的境界,也就是“说”得有理,而不是凭空乱说,胡乱捏造。
(三)让学生“能说”
让学生“能说”也就是让学生学得妙,说得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再盲目地不假思索地盲目跟从老师的答案。为此,我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练习锻炼学生“能说”。
1.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能“说”出不同之处。如:“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00千米,已修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和“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00千米,已修了,还剩多少千米?”
这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
2.通过补充训练,让学生能“说”出理由。如“某县去年水果总产量是8亿千克, ,今年水果总产量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由,既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扩题和缩题的训练,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让学生根据题意,改变题中的一个条件,将应用题扩成三步计算或缩成一步计算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解题的关键,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怎样人才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研究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我们所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应用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说”教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许祥宾.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1).
[2]许相栖.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J].新课程,2015(07):129.
[3]李预军.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J].新课程(教研版),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