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化策略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利用在于有效转化。数字化转化凸显运用数字科技实现红色资源从再现到表现、从呈现到展现的创造性转变。本文通过视觉重构的数字化形态、沉浸式表达的数字化展现、智能互联的数字化传播等艺术科技相融的方法,探索红色资源更为贴近时代和受众的数字形态,使其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1]。
  2005年开始,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各地陆续培育打造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大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挖掘、保护和展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媒体和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样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提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关注,各地纷纷尝试采用数字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采集、开发、展示及传播。
  1 南通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现状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工业、文教事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创造了十个“全国第一”。地区性中心的形成,客观上为南通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南通独立支部纪念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30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再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曲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南通的奋斗历程。
  1.1 红色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修复
  作为有效解决红色资源碎片化和不可再生的手段,数字技术是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基础。南通市委、市政府全面挖掘和整理了南通党史、革命遗址、革命人物、历史事迹等宝贵资源,运用图文等形式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修复,为建立南通红色资源数据库打下了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在建设中深入挖掘有关红色资源,数据采集处理了1300余幅图片和4万字说明文字,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对照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南通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市,还有不少资源尤其是歌谣、戏曲、文学等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红色文化需要挖掘和采集[1]。
  1.2 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党史地方志网站作为机关网站的组成部分,目前是各地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主要平台。南通史志网在党史园地、史志专题两个一级栏目中设置了地方党史、党史典籍、红色印迹、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党史影像、党史专研、党史教育8个板块,集中展现了南通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南通如皋、海安、如东三地的史志网也相继开设了地方党史、海安党史、网上史志馆等栏目。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用网上展馆的方式在主流自媒体平台上线,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了25个南通重点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的实景,配以语音讲解和图文说明,成为南通红色资源互联网展示的新方式。相较于线上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线下的展示传播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不足。图文、沙盘、文物史料等傳统实物展示形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动屏幕、数字投影的效能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2 南通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前期采集与后期转化开发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红色资源具有不确定、易消逝等特性,南通各个地区对红色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整体重点倾向于采集复原。实际上,采集、修复、再现并生成可传递的数字形态只是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承的第一步。如若其仅以这一阶段的形式呈现,避免会碎片化,受众也较难以在短暂的观览时间内产生理解和认同。
  与南通史志网融合传播的微信公众号“史志通”,于2020年推出了“江海风云栏目”,基于革命先辈及其亲属、亲历者的访谈和回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南通革命历史中的人物和事迹,并持续更新至今。但咨询南通本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却发现其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并非内容不够鲜活或媒介载体小众,而在于数字化采集复原的图文等未加开发就直接呈现,无法切实拉近历史久远的红色资源与处于当下社会现实中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成长于新时代的受众,在和平开放的21世纪较难直接从图文中感受和体验峥嵘岁月里的革命精神。基于南通地区对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因此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内涵表达、氛围营造、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开发是重中之重。
  2.2 融合不同时期文化精神要求与表现程度、传播方式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作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展现中国工农红军诞生及发展、诠释红军精神的宝贵红色资源,其规模宏大、馆藏丰富,年接待参观人数达68万。纪念馆中以图文为主体的传统展示方式,真实展现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历程。但纪念馆这种单向传播输出的传统展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时代气息,未能充分发挥传播效果。数字媒体时代对纪念馆线上线下联动展现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不断延展、变化,因此不同阶段的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如何通过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拉近距离、消弭隔膜、融合升华,是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状况还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广大受众的需要,因此,在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故事性、体验感和情绪值。南通的红色资源,尤其是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虽已深入挖掘史料、全面实施保护,但其分布零散,并不具备故事性、串联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红色资源的分散和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较难实现红色资源的复合化和立体化。   3 南通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化的策略
  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的目的,在于传承红色基因,这是红色资源的社会价值所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要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转化。转化红色资源,就是运用一定方法使其以一种贴近时代和受众的形态表现出来,而数字媒体及其技术自然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佳的转化手段。
  3.1 数字化形态需要视觉重构
  数字化保护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再现,而数字化转化则强调红色资源的视觉重构。红色资源的视觉重构,通过现代性解读,对视觉元素进行数字化再设计以增强红色文化的具象性与可视性,重构资源背后的感人故事与红色精神。2017年,江西瑞金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和苏区精神,遵循数字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特点,制作了红色题材电视动画系列片《红游记》。动画创作采用少年儿童受众的视角,视觉重构了26个发生在共和国摇篮瑞金的红色革命故事。重构后的数字化形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革命事件,极大地增强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了城市IP与红色动漫的结合,推动了红色文旅的融合发展。
  南通作为红色资源大市,仅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就有300多处,更有革命先驱吴亚鲁、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等大量人物事迹,一件件红色物品背后都有可挖掘的视觉内容。可以“江海烽火故事”“南通党史人物”为路径,寻求南通红色资源视觉重构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载体和数字信息技术,借助影视、动画、新媒体等艺术表现形式,将红色资源与民族地方文化整合,构建具有南通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以视觉重构的数字产品和作品为基础,将再设计的红色文化视觉形态融入“江海文化行”等南通文化品牌,打造更多元、更形象、更具体的数字形态红色文化产品。
  3.2 数字化展现需要沉浸式表达
  数字媒体语言的叙述特点和数字科技营造的全新体验,推动了红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中融合拟人化情境和叙事化过程,构建综合立体形态,以运动和互动不断刺激受众的多感官同步,从而用鲜活的历史取代平铺的文字、用沉浸式体验替换单纯的静观。受众在强烈的代入感中形成联想和想象,对展现的红色文化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湖南韶山的大型红色实景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演绎了毛泽东同志一生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山水实景与3D、全息数字影像相融合的沉浸式观赏体验,将现场观众带入中华民族谋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辉煌征程。同时,革命圣地延安在线上以红色旅游为依托,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互联网展现。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网站开设了“革命旧址云”栏目,运用数字科技展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清凉山新闻出版社等9处革命旧址。VR全景展现出的全视角探索,配以解说及音乐营造出了一种超越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受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更能增强受众探索红色文化内容及内涵的主动性。
  数字科技打造的立体式、沉浸式展现语态,为南通红色资源“活起来”提供了思路。打造南通“红色地图”数字版,通过线上导航与线下展馆的融合联动,创造南通红色资源沉浸式表达的数字化模式。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复原“火烧竹篱笆”“三·一八斗争”等南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数字化模拟和重构历史的真实感[2]。场景再生、内容具象、传播立体能使革命人物、事件等可看、可听、可触,增强红色资源的趣味性、故事性和情绪性,从而突破时空界限,使受众在沉浸中主动思考,多层次、全方位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3.3 数字化传播需要智能互联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打开了傳媒空间“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新局面,为打造红色资源传播从扁平式进化到数字矩阵式提供了现实条件。“一台一馆”加“三微一端”的数字媒体矩阵,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智能互联的转型机遇和建设思路。2021年6月,正式上线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汇聚了全市379家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147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资源数据,集成了场馆信息、网上展览、红色文旅等多项功能。学习强国“红途”应用、“红途”小程序、“红途”微信公众号构成了“三位一体”移动媒体矩阵,通过统一入口对上海全市的红色资源进行管理及共享并提供服务,推动红色资源展示利用智能化发展。
  以南通史志网、南通市人民政府网专题栏目为基础,通过串联和链接,将分布在南通全市各处的131个革命遗址、78个纪念场馆及大量红色文物、建筑、文艺作品等红色资源,以数字化形态在云端实现互联共享、开放协同。实现了本地红色资源间的串联,且与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形成链接,有效解决了分散性和碎片化问题,充分发挥了移动端的移动互联优势,让受众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随地学习、分享红色文化,大大拓宽了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播渠道。同时,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投放,能增强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红色资源传播的智能化。
  4 结语
  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承提出及实践已有多年,各地在数字化采集、展示、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努力,尤其是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样式与受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创新文化形式,拓展传播方式,探索融入生活的方法,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利用中的核心作用。数字化转化不是简单地将红色资源采集、修复、再现为数字形态,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以创新为理念对红色资源进行从再现到表现、从呈现到展现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探索更加贴近时代和受众的数字形态,从而达到表意、叙事、审美的融合统一,为新时代红色精神提供新形式、新组合,使红色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
  [2] 郑曦.动画与真人实拍的混合关系研究[J].装饰,2020(8):106.
  作者简介:郑曦(197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动画。
  陈星宇(1997—),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姚未寅(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NT027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需要。游戏化教学理论在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可通过游戏化教学机制,将动机理论、心流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填鸭式教育的枯燥乏味,使艺术教育课程变得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游戏化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虽然国内外早有水生植物运用于园林绿化水体的实例,但水生植物依然常常被设计者们忽略。事实上,水生植物的作用体现在生态、经济、美学等各个层面,能为景观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本文介绍水生植物在东西方园林领域的应用渊源,着重讨论水生植物的应用思路和配植施工时的注意要点,并期望这一方面的建设与创新能有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水生植物;滨水景观;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摘要:福建乡土文化含蓄内敛,需要以某一事物或活动为载体进行呈现,各地区不同的乡土文化使得学前儿童游戏具有民间性和地域性,丰富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内涵与外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福建乡土文化的特性与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第二部分分析福建乡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第三部分提出福
摘要:现阶段,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兴起,短视频时代迅速到来。为提升短视频质量,给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作方法,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短视频设计中的构图设计、色彩表达和元素设计三个方面着手,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及启发。  关键词:短视频;设计心理学;视觉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0 引言  短视频顾名思义就是
摘要:炎帝神农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炎帝神农氏作为炎黄子孙的始祖,扮演着传授农业文化的角色。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农”为特色,通过发挥炎帝神农文化的魅力,明确“农”的地位,深化“农”的内涵,突出“农”的特色,对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炎帝神农文化;农业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
摘要:怀旧疗法是指通过对过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顾,帮助人们增强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及对现有环境的舒适感知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分析怀旧疗法的治疗现状、治疗方向,结合老年人家居产品现状,论述今后老年人家居产品的发展思路,同时将怀旧疗法与老年人家居产品相结合,并提出设计意见,以期二者能够相辅相成,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怀旧疗法;老年人家居产品;阿尔兹海默症;设计意见  中图分类号:
摘要:中央明确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其主要教育平台。如何解决思想政治课的隐性缺勤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关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自控力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相关制度与机制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并抓住主要原因,根据相关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旨在探寻解决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隐形缺勤;自控力;教学方法;制度;机制  中图
摘要:作为世界著名的时政周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以新世纪以来该刊38期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封面为研究样本,对其中国经济形象的塑造方式、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等问题展开研究,进而提出在中国经济形象自塑过程中媒体与设计者的关注要点。  关键词:《经济学人》;封面;中国形象;经济;他塑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摘要:本文以旧城建筑更新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触媒为理论出发点,提出旧建筑在更新中应挖掘其潜在的触媒元素,引导其发生触媒效应,总结旧城建筑更新时的三个策略方向,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城市触媒;旧城建筑更新;功能复合;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旧城区老龄化严重,年
摘要: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而拍摄手法的得当运用则可以使电影更加成功。本文探讨电影拍摄手法,主要从光影、色彩、道具、镜头等角度对《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的电影拍摄手法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光影;色彩;镜头;道具;拍摄手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1 从光影的角度分析  光在摄影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